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杂阿含经选辑 II

  白话佛经

  

  杂阿含经

  淡然

  

  汉译中阿含第二○一经(嗏帝经)、英译巴利圣典Majjhima-38。

  

  我是这么听说的:

  

  有一次,佛陀于舍卫城游化,住在祇树给孤独园里。那时,嗏帝比丘生起了邪见,他说:「我知道世尊开示的法义,就是『【识】常存不灭,投胎转世而仍保持其同一性』。」

  

  比丘们知道了,就去嗏帝比丘那里,问道:「嗏帝!你真的说过你知道世尊开示的法义就是『【识】常存不灭,投胎转世而仍保持其同一性』这话吗?」

  

  嗏帝比丘回答说:「各位贤者!我确实知道世尊作过这样的开示;他说『【识】常存不灭,投胎转世而仍保持其同一性』。」

  

  当时,比丘们就诃责嗏帝比丘说:「你不要这么说!不可诬陷世尊!不可诽谤世尊!这种行为是很不善的。世尊并不曾开示这样的法义。嗏帝!【识】由于因缘而生起。世尊曾多方借喻,解说【识】乃基于特定的因缘而生起;若赖以生起的因缘消灭,【识】也会随之灭去。嗏帝!你应该赶快舍弃你那种邪见才是。」

  

  然而,嗏帝比丘受到诃责后,仍然坚持自己的见解,还一再说:「这才是真理!其它的说法都是虚妄不实的!」

  

  比丘们一再劝诫,都无法使嗏帝比丘舍离邪见,就去见佛陀;顶礼佛足后,坐在一旁,禀告说:「世尊!嗏帝比丘到处宣说邪见,说他知道世尊您所开示的法义就是『【识】常存不灭,投胎转世而仍保持其同一性』。世尊!我们听到这种说法,就去问他可曾宣称知道世尊的开示就是『【识】常存不灭,投胎转世而仍保持其同一性』。嗏帝比丘答称他确实知道世尊您是这么说的,那就是『【识】常存不灭,投胎转世而仍保持其同一性』。世尊!我们当时就诃责他,劝他不要那样说。我们告诉他【识】乃由于因缘而生起,说世尊您曾多方借喻,解说【识】乃基于特定的因缘而生起;若赖以生起的因缘消灭了,【识】也会随之灭去。我们劝嗏帝比丘赶快舍弃他那种邪见。我们这样诃责劝诫,他仍然坚持自己的见解,还一再说:『这才是真理!其它的说法都是虚妄不实的!』世尊!我们无能劝令嗏帝比丘舍弃邪见,只好先离开他那里。」

  

  佛陀听了比丘们这番陈述,就对一位比丘说:「你去嗏帝比丘那里,说我有事找他。」

  

  于是,那位比丘依着佛陀的吩咐,就起身顶礼佛足,暂时告退,来到嗏帝比丘的住处,对他说:「世尊有事找你。」

  

  嗏帝比丘闻言,就去参见佛陀,顶礼佛足后,坐在一旁。

  

  佛陀就问道:「嗏帝!你可曾宣称你知道我一向开示的法义就是『【识】常存不灭,投胎转世而仍保持其同一性』?」

  

  嗏帝比丘回答说:「世尊!我确实知道您说过『【识】常存不灭,投胎转世而仍保持其同一性』。」

  

  佛陀接着问道:「嗏帝,你说的【识】是甚么?」

  

  嗏帝比丘回答说:「世尊!我说的【识】就是生命的本体。它掌管吾人一切动静语默,乃至起心动念;不论投生此处或转世他方,【识】造作善业恶业,也承受善恶果报。」

  

  佛陀就诃责他说:「嗏帝!你如何知道我这么说的?你从谁的口中听到我这么说的?你这个愚昧的人啊!我并不曾说过这样的法义,而你却一向这么说吗?你这个愚昧的人!刚才比丘们诃责你的时候,你就该舍弃邪见才是。是法非法,且待我向其它的比丘问个清楚!」

  

  于是,佛陀就问比丘们:「你们是否也认为我曾宣说『【识】常存不灭,投胎转世而仍保持其同一性』?」

  

  当时,比丘们都回答说:「不是的!」

  

  佛陀又问:「那么,你们知道我宣说的法义为何呢?」

  

  比丘们回答说:「我们知道世尊开示的法义,是说【识】由于因缘而生起。世尊!您一向阐述【识】由于因缘而生起;【识】乃基于特定的因缘而生起。若赖以生起的因缘消灭了,【识】也会随之灭去。我们知道世尊您是这么说的。」

  

  佛陀嘉许地说:「很好!很好!比丘们!你们都认为我是这样宣说的。为甚么呢?因为我的确是这么说的。我一向宣说【识】由于因缘而生起;必须具备特定的因缘,【识】才能生起;若赖以生起的因缘消灭了,【识】也会随之灭去。【识】依因缘而生起,也依因缘而得名。眼根对境接物(眼触),生起了视觉,就称为【眼识】;耳根接纳声音(耳触),生起了听觉,就称为【耳识】;鼻根闻到各种气味(鼻触),生起了嗅觉,就称为【鼻识】;舌根尝到酸、甜、苦、辣、咸、...等各种味道(舌触),生起了味觉,就称为【舌识】;身根内外因碰触外境或生理变化(身触)而生起感觉,就称为【身识】;意根对于各种概念、经验、印象...(意触)生起思考、推理、回忆...等功用,就称为【意识】。这就好比火焰,随不同的因缘而生起,即依生起的因缘而得名;燃烧木柴而生起的火,称为木柴火;燃烧干草而生起的火,称为干草火;燃烧牛粪而生起的火,称为牛粪火。就像这样,【识】随不同的因缘而生起,也依不同的因缘而得名。【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与【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接触,各有不同的【识】生起。」

  

  

  汉译杂阿含第一七○经。

  

  我是这么听说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当时,佛陀向众比丘问道:「因着甚么的存在、因着甚么的生起、因着对甚么的系着,而令众生有以下这样的见解?他们宣称:『若舍离了五欲之乐,就见到了法,而且终于证得涅槃。若脱离欲界的牵绊,身心充满了喜、乐,能作意观察,制心于一境,证得了初禅;又舍离了刻意的摄心凝神,因定力进一步加深而生喜、乐,证得了第二禅;心的愉悦踊动(喜)也被调伏止息,只剩下恬淡舒适的感觉(乐),心意住于一境,证得了第三禅;舍离苦受和乐受,心意清净无染而不动摇地住于一境,证得了第四禅。这就是最殊胜的涅槃境界。』。」

  

  比丘们回答说:「法由世尊说,希望世尊为我们开示其义,我们会信受奉行!」

  

  于是,佛陀告诉比丘们说:「众生误认离欲(禅定境界)为见法、证涅槃,乃是因为五取蕴的生起、存在,对于五蕴的本质没有正知见;忧悲恼苦由此而生起,而已生起的忧悲恼苦则更加重。各位比丘!吾人的色身(色)是常还是无常呢?」

  

  比丘们回答说:「世尊,色身(色)是无常的。」

  

  佛陀又问道:「它的本质是苦还是乐呢?」

  

  比丘们回答说:「它的本质是苦,世尊。」

  

  佛陀问道:「那么,吾人的各种感受(受)、各种认知暨分辨作用(想)、各种出于意志的活动(行)、各种知觉(识)是常还是无常呢?」

  

  比丘们回答说:「它们也是无常的。」

  

  佛陀又问道:「它们的本质是苦还是乐呢?」

  

  比丘们回答说:「它们的本质也是苦,世尊。」

  

  佛陀又问道:「各位比丘!【色】、【受】、【想】、【行】、【识】(五蕴)迁流不定,本质是苦,多闻圣弟子会不会认为五蕴为【我】所拥有、五蕴是【我】、五蕴在【我】之中、【我】在五蕴之中?」

  

  比丘们回答说:「不会的,世尊!」

  

  佛陀赞许道:「正是如此!五蕴的本质是无常,因而它们的存在就是苦。有情众生对于五蕴的生起、灭去、滋味、危险没有正确的认识,还贪爱它们,错误地执取它们为【我】,于是生出忧悲恼苦,深陷于烦恼之中。因此,各位比丘!一切的【色】、【受】、【想】、【行】、【识】,无论是过去、现在或未来,也不论粗糙或细致,不拘美好或丑陋、也不分远近彼此,它们都不是【我】、非【我】所拥有、【我】不在它们之中、它们不在【我】之中。

  

  这样的知见,就是正见。当圣弟子确立了正见时,他自然也断除了对佛、法、僧的疑惑,由衷地持守圣戒,遮断了下堕三恶道之途。这样的圣弟子即使放逸,也终必趋向正觉;最迟在人天之间历经七度的生死,就会永尽苦边。」

  

  佛陀作了这番开示,比丘们都充满法喜,信受奉行。

  

  

  汉译杂阿含第九○六经、别译杂阿含第一二一经、英译巴利圣典Samyutta-16:13。

  

  我是这么听说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里。那时,大迦叶尊者住在舍卫城的东园鹿母讲堂,于黄昏时出定,前往佛陀的住处,顶礼佛足后,坐在一旁,向佛发问:「世尊!您从前为僧团制戒还不多的时候,比丘们多乐意学习受持;如今制戒已多,乐意学习受持的比丘反而较少,是何缘故?」

  

  佛陀说:「迦叶!由于世人广造恶业,寿命也渐次减短,贪欲烦恼充斥人心;兵燹、饥荒、瘟疫茶毒世间,众生的福报渐减,邪知邪见大行其道,虽然为弟子们制定许多戒律,乐于学习受持的人却很少。迦叶!就如同世界面临末劫时,真正的七宝尚存于世间,就有假冒的七宝出现,取而代之,使真宝隐没。」

  

  「就像这样,迦叶!如来的正法将灭时,有相似的像法出现;相似的像法流布后,正法就灭。航行于大海中的船,若超载过多的珍宝而翻覆,就会立刻沉没。如来的正法,则不会这样,而是逐渐地消灭。如来的正法不会为地震、洪水、劫火、罡风所毁坏,直到冥顽邪恶的众生出现于世间,喜好恶事,心怀不善,造各种恶业;将非法曲解成正法,将正法诬谤为非法;那本非戒律的规条被奉为戒律,真正的戒律反而被贬辱抛弃;将各种似是而非的法义、经句、觉受大肆宣说,广为传述,如来的正法就会因此而隐没。」

  

  「迦叶!有五种因缘能令正法沉沦消失。是哪五种呢?若比丘对如来不敬重恭顺,却仍依止于如来而住;对…

《杂阿含经选辑 II》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