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佛經
雜阿含經
淡然
漢譯中阿含第二○一經(嗏帝經)、英譯巴利聖典Majjhima-38。
我是這麼聽說的:
有一次,佛陀于舍衛城遊化,住在祇樹給孤獨園裏。那時,嗏帝比丘生起了邪見,他說:「我知道世尊開示的法義,就是『【識】常存不滅,投胎轉世而仍保持其同一性』。」
比丘們知道了,就去嗏帝比丘那裏,問道:「嗏帝!你真的說過你知道世尊開示的法義就是『【識】常存不滅,投胎轉世而仍保持其同一性』這話嗎?」
嗏帝比丘回答說:「各位賢者!我確實知道世尊作過這樣的開示;他說『【識】常存不滅,投胎轉世而仍保持其同一性』。」
當時,比丘們就诃責嗏帝比丘說:「你不要這麼說!不可誣陷世尊!不可誹謗世尊!這種行爲是很不善的。世尊並不曾開示這樣的法義。嗏帝!【識】由于因緣而生起。世尊曾多方借喻,解說【識】乃基于特定的因緣而生起;若賴以生起的因緣消滅,【識】也會隨之滅去。嗏帝!你應該趕快舍棄你那種邪見才是。」
然而,嗏帝比丘受到诃責後,仍然堅持自己的見解,還一再說:「這才是真理!其它的說法都是虛妄不實的!」
比丘們一再勸誡,都無法使嗏帝比丘舍離邪見,就去見佛陀;頂禮佛足後,坐在一旁,禀告說:「世尊!嗏帝比丘到處宣說邪見,說他知道世尊您所開示的法義就是『【識】常存不滅,投胎轉世而仍保持其同一性』。世尊!我們聽到這種說法,就去問他可曾宣稱知道世尊的開示就是『【識】常存不滅,投胎轉世而仍保持其同一性』。嗏帝比丘答稱他確實知道世尊您是這麼說的,那就是『【識】常存不滅,投胎轉世而仍保持其同一性』。世尊!我們當時就诃責他,勸他不要那樣說。我們告訴他【識】乃由于因緣而生起,說世尊您曾多方借喻,解說【識】乃基于特定的因緣而生起;若賴以生起的因緣消滅了,【識】也會隨之滅去。我們勸嗏帝比丘趕快舍棄他那種邪見。我們這樣诃責勸誡,他仍然堅持自己的見解,還一再說:『這才是真理!其它的說法都是虛妄不實的!』世尊!我們無能勸令嗏帝比丘舍棄邪見,只好先離開他那裏。」
佛陀聽了比丘們這番陳述,就對一位比丘說:「你去嗏帝比丘那裏,說我有事找他。」
于是,那位比丘依著佛陀的吩咐,就起身頂禮佛足,暫時告退,來到嗏帝比丘的住處,對他說:「世尊有事找你。」
嗏帝比丘聞言,就去參見佛陀,頂禮佛足後,坐在一旁。
佛陀就問道:「嗏帝!你可曾宣稱你知道我一向開示的法義就是『【識】常存不滅,投胎轉世而仍保持其同一性』?」
嗏帝比丘回答說:「世尊!我確實知道您說過『【識】常存不滅,投胎轉世而仍保持其同一性』。」
佛陀接著問道:「嗏帝,你說的【識】是甚麼?」
嗏帝比丘回答說:「世尊!我說的【識】就是生命的本體。它掌管吾人一切動靜語默,乃至起心動念;不論投生此處或轉世他方,【識】造作善業惡業,也承受善惡果報。」
佛陀就诃責他說:「嗏帝!你如何知道我這麼說的?你從誰的口中聽到我這麼說的?你這個愚昧的人啊!我並不曾說過這樣的法義,而你卻一向這麼說嗎?你這個愚昧的人!剛才比丘們诃責你的時候,你就該舍棄邪見才是。是法非法,且待我向其它的比丘問個清楚!」
于是,佛陀就問比丘們:「你們是否也認爲我曾宣說『【識】常存不滅,投胎轉世而仍保持其同一性』?」
當時,比丘們都回答說:「不是的!」
佛陀又問:「那麼,你們知道我宣說的法義爲何呢?」
比丘們回答說:「我們知道世尊開示的法義,是說【識】由于因緣而生起。世尊!您一向闡述【識】由于因緣而生起;【識】乃基于特定的因緣而生起。若賴以生起的因緣消滅了,【識】也會隨之滅去。我們知道世尊您是這麼說的。」
佛陀嘉許地說:「很好!很好!比丘們!你們都認爲我是這樣宣說的。爲甚麼呢?因爲我的確是這麼說的。我一向宣說【識】由于因緣而生起;必須具備特定的因緣,【識】才能生起;若賴以生起的因緣消滅了,【識】也會隨之滅去。【識】依因緣而生起,也依因緣而得名。眼根對境接物(眼觸),生起了視覺,就稱爲【眼識】;耳根接納聲音(耳觸),生起了聽覺,就稱爲【耳識】;鼻根聞到各種氣味(鼻觸),生起了嗅覺,就稱爲【鼻識】;舌根嘗到酸、甜、苦、辣、鹹、...等各種味道(舌觸),生起了味覺,就稱爲【舌識】;身根內外因碰觸外境或生理變化(身觸)而生起感覺,就稱爲【身識】;意根對于各種概念、經驗、印象...(意觸)生起思考、推理、回憶...等功用,就稱爲【意識】。這就好比火焰,隨不同的因緣而生起,即依生起的因緣而得名;燃燒木柴而生起的火,稱爲木柴火;燃燒幹草而生起的火,稱爲幹草火;燃燒牛糞而生起的火,稱爲牛糞火。就像這樣,【識】隨不同的因緣而生起,也依不同的因緣而得名。【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與【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接觸,各有不同的【識】生起。」
漢譯雜阿含第一七○經。
我是這麼聽說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當時,佛陀向衆比丘問道:「因著甚麼的存在、因著甚麼的生起、因著對甚麼的系著,而令衆生有以下這樣的見解?他們宣稱:『若舍離了五欲之樂,就見到了法,而且終于證得涅槃。若脫離欲界的牽絆,身心充滿了喜、樂,能作意觀察,製心于一境,證得了初禅;又舍離了刻意的攝心凝神,因定力進一步加深而生喜、樂,證得了第二禅;心的愉悅踴動(喜)也被調伏止息,只剩下恬淡舒適的感覺(樂),心意住于一境,證得了第叁禅;舍離苦受和樂受,心意清淨無染而不動搖地住于一境,證得了第四禅。這就是最殊勝的涅槃境界。』。」
比丘們回答說:「法由世尊說,希望世尊爲我們開示其義,我們會信受奉行!」
于是,佛陀告訴比丘們說:「衆生誤認離欲(禅定境界)爲見法、證涅槃,乃是因爲五取蘊的生起、存在,對于五蘊的本質沒有正知見;憂悲惱苦由此而生起,而已生起的憂悲惱苦則更加重。各位比丘!吾人的色身(色)是常還是無常呢?」
比丘們回答說:「世尊,色身(色)是無常的。」
佛陀又問道:「它的本質是苦還是樂呢?」
比丘們回答說:「它的本質是苦,世尊。」
佛陀問道:「那麼,吾人的各種感受(受)、各種認知暨分辨作用(想)、各種出于意志的活動(行)、各種知覺(識)是常還是無常呢?」
比丘們回答說:「它們也是無常的。」
佛陀又問道:「它們的本質是苦還是樂呢?」
比丘們回答說:「它們的本質也是苦,世尊。」
佛陀又問道:「各位比丘!【色】、【受】、【想】、【行】、【識】(五蘊)遷流不定,本質是苦,多聞聖弟子會不會認爲五蘊爲【我】所擁有、五蘊是【我】、五蘊在【我】之中、【我】在五蘊之中?」
比丘們回答說:「不會的,世尊!」
佛陀贊許道:「正是如此!五蘊的本質是無常,因而它們的存在就是苦。有情衆生對于五蘊的生起、滅去、滋味、危險沒有正確的認識,還貪愛它們,錯誤地執取它們爲【我】,于是生出憂悲惱苦,深陷于煩惱之中。因此,各位比丘!一切的【色】、【受】、【想】、【行】、【識】,無論是過去、現在或未來,也不論粗糙或細致,不拘美好或醜陋、也不分遠近彼此,它們都不是【我】、非【我】所擁有、【我】不在它們之中、它們不在【我】之中。
這樣的知見,就是正見。當聖弟子確立了正見時,他自然也斷除了對佛、法、僧的疑惑,由衷地持守聖戒,遮斷了下墮叁惡道之途。這樣的聖弟子即使放逸,也終必趨向正覺;最遲在人天之間曆經七度的生死,就會永盡苦邊。」
佛陀作了這番開示,比丘們都充滿法喜,信受奉行。
漢譯雜阿含第九○六經、別譯雜阿含第一二一經、英譯巴利聖典Samyutta-16:13。
我是這麼聽說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裏。那時,大迦葉尊者住在舍衛城的東園鹿母講堂,于黃昏時出定,前往佛陀的住處,頂禮佛足後,坐在一旁,向佛發問:「世尊!您從前爲僧團製戒還不多的時候,比丘們多樂意學習受持;如今製戒已多,樂意學習受持的比丘反而較少,是何緣故?」
佛陀說:「迦葉!由于世人廣造惡業,壽命也漸次減短,貪欲煩惱充斥人心;兵燹、饑荒、瘟疫茶毒世間,衆生的福報漸減,邪知邪見大行其道,雖然爲弟子們製定許多戒律,樂于學習受持的人卻很少。迦葉!就如同世界面臨末劫時,真正的七寶尚存于世間,就有假冒的七寶出現,取而代之,使真寶隱沒。」
「就像這樣,迦葉!如來的正法將滅時,有相似的像法出現;相似的像法流布後,正法就滅。航行于大海中的船,若超載過多的珍寶而翻覆,就會立刻沈沒。如來的正法,則不會這樣,而是逐漸地消滅。如來的正法不會爲地震、洪水、劫火、罡風所毀壞,直到冥頑邪惡的衆生出現于世間,喜好惡事,心懷不善,造各種惡業;將非法曲解成正法,將正法誣謗爲非法;那本非戒律的規條被奉爲戒律,真正的戒律反而被貶辱抛棄;將各種似是而非的法義、經句、覺受大肆宣說,廣爲傳述,如來的正法就會因此而隱沒。」
「迦葉!有五種因緣能令正法沈淪消失。是哪五種呢?若比丘對如來不敬重恭順,卻仍依止于如來而住;對…
《雜阿含經選輯 II》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