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雜阿含經選輯 II▪P4

  ..續本文上一頁!我們今天在此集會,是在討論究竟是眼根爲外境所系或外境爲眼根所系,乃至耳、鼻、舌、身、意與聲、香、味、觸、法究竟何者爲何者所系。」

  

  質多羅長者問道:「各位尊者!對這個問題,你們的意見如何?」

  

  上座比丘們反問道:「長者!你的看法呢?」

  

  質多羅長者回答上座比丘們說:「依我的看法,既非眼根系縛了外境,也非外境系縛了眼根,乃至耳、鼻、舌、身、意與聲、香、味、觸、法的關系也是如此。它們並不互相系縛對方,而是貪欲使它們系縛。譬如有兩條牛,一黑一白,用皮帶將牠們拴在一起,共負一轭。若有人問說『究竟是黑牛系縛了白牛,還是白牛系縛了黑牛?』這種問法有沒有道理?」

  

  上座比丘們回答說:「長者!這種問法不對。爲甚麼呢?因爲既非黑牛系縛了白牛,也非白牛系縛了黑牛;它們是被皮帶與車轭系縛在一起。」

  

  質多羅長者說:「正是如此!各位尊者,既非眼根系縛外境,也非外境系縛眼根;耳、鼻、舌、身、意與聲、香、味、觸、法也並未互相系縛;它們是被貪欲系縛在一起。」

  

  當時,質多羅長者與上座比丘們作了這番議論後,很高興地行禮離去。

  

  

  漢譯雜阿含第五七○經、英譯巴利聖典Samyutta-41:3。

  

  我是這麼聽說的:

  

  有一次,佛陀與衆多上座比丘一同住在摩叉止陀鎮的芒果園中。那時,質多羅長者來訪,向上座比丘們頂禮後,坐在一旁,問道:「世間的宗教師與學者們往往根據他們所知所見,而斷言『衆生有常住不朽的自我』、『衆生沒有常住不朽的自我』、『世間(芸芸衆生)有邊際』、『世間(芸芸衆生)沒有邊際』、『靈魂與肉身是一體的』、『靈魂與肉身二者分立並存』、『衆生身壞命終後,還會以某種形式存在著』、『衆生身壞命終後就一無所有』、『死後的世界既可說是存在,亦可說是不存在』、『死後的世界既不能說它存在,亦不能說它不存在』,如同梵網六十二見經裏所提到的那六十二種邪見一樣。各位尊者!前述這些知見因何而生起?如何能不受困于此等異知異見?」

  

  質多羅長者再叁提出這個問題,上座比丘們卻都默然不語。這時,戒臘較低的梨犀達多比丘向上座比丘們禀告說:「各位長老,請容許我回答質多羅長者的問題。」

  

  上座比丘們說:「很好!梨犀達多,由你來回答這個問題。」

  

  于是,梨犀達多比丘向質多羅長者問道:「長者,你剛才提的問題是不是有關『衆生有常住不朽的自我』....乃至『死後的世界既不能說它存在,亦不能說它不存在』這類知見的起因?」

  

  質多羅長者回答說:「是的,尊者。」

  

  梨犀達多比丘說:「有身見者就會有前述那類知見,無身見者則無那類知見。」

  

  質多羅長者追問道:「尊者,何謂身見?」

  

  梨犀達多比丘回答道:「長者,愚癡無聞的凡夫妄認五蘊是『我』、五蘊爲『我』所有、『我』在五蘊之中、五蘊在『我』之中。這就是身見。」

  

  質多羅長者又問道:「那麼何謂無身見?」

  

  梨犀達多比丘回答道:「長者,多聞聖弟子知道五蘊不是『我』、五蘊不爲『我』所有、『我』不在五蘊之中、五蘊不在『我』之中。這就是無身見。」

  

  聽了這番開示後,質多羅長者問道:「尊者,您的俗家是何方人氏?」

  

  梨犀達多比丘回答說:「貧僧來自阿盤提國。」

  

  質多羅長者聞言,又問道:「尊者,阿盤提國有一位名叫梨犀達多的良家子弟,是我神交已久的朋友,而且他也已經出家了。尊者您見過他嗎?」

  

  梨犀達多比丘答道:「是的,長者。」

  

  質多羅長者追問道:「尊者!那位尊者如今何在?」

  

  梨犀達多比丘聞言,默然不語。質多羅長者問道:「尊者,莫非您的俗家就是阿盤提國的那位梨犀達多?」

  

  梨犀達多比丘答道:「正是!長者。」

  

  質多羅長者很高興地說:「尊者,請您安住在這園林裏,接受我虔誠的四事供養吧!」

  

  梨犀達多比丘回答道:「長者,你的發心甚善!」

  

  于是,質多羅長者滿懷著法喜,親手拿著各種美食,供養在場的比丘。飯後,比丘們收舉衣缽,起座離去。

  

  這時,有上座長老對梨犀達多比丘說:「梨犀達多,你剛才說得真好!我原先也沒想到如何回答質多羅居士的問題,而你卻想到了。日後,要是再遇上同樣的問題,我就可以用今日旁聽所得來回答了。」這時,梨犀達多比丘收舉衣缽與臥具,離開了摩叉止陀鎮,從此未再回該地遊化。

  

  

  漢譯雜阿含第五六九經、英譯巴利聖典Samyutta41-2。

  

  我是這麼聽說的:

  

  有一次,佛陀和許多上座比丘住在舍衛城附近的芒果林中。那個時候,質多羅長者來參谒上座比丘們;他稽首頂禮後,就坐在一旁。上座比丘們就向質多羅長者開示種種法義,增長他的正信,使他法喜充滿。說法結束後,質多羅長者起身,偏袒右肩,右膝著地,雙手合十,向上座比丘們誠懇地說:「唯願各位尊者受我請食。」當時,上座比丘們默然接受。

  

  質多羅長者知道比丘們已接受請食,就頂禮告退,回到家裏,備辦各種飲食,鋪設好座位。第二天早晨就派使者去請比丘來受供養。于是,上座比丘們著衣持缽,來到長者的家裏,就座而坐。長者向上座比丘們稽首頂禮後,坐在一旁,問道:「我聽說世尊將有情世間解析成各類不同的元素,它們究竟是哪一些呢?」質多羅長者再叁提這個問題,上座比丘們卻都默然不語。

  

  這時,梨犀達多這位年輕的比丘就向上座比丘們禀告說:「各位長老!由我來回答長者的問題好了。」

  

  上座比丘們說:「可以!」

  

  于是,梨犀達多就問質多羅長者說:「長者!你剛才是否問『我聽說世尊將有情世間解析成各類不同的元素,它們究竟是哪一些呢?』這個問題?」

  

  質多羅長者回答說:「是的!」

  

  梨犀達多比丘就解答長者的問題,說:「【眼】、【色】、【眼識】、【耳】、【聲】、【耳識】、【鼻】、【香】、【鼻識】、【舌】、【味】、【舌識】、【身】、【觸】、【身識】、【意】、【法】、【意識】就是各種不同的元素類別;根、塵、識雖有互動的關系,但它們各隨因緣而生滅,並非相同合一的事物。長者!前述的六根、六塵、六識合起來共有十八個名目,這些就是世尊所開示的構成有情世間的各類元素(十八界)。」

  

  聽了梨犀達多比丘的解說,質多羅長者很高興地捧著各種美妙的飲食,親手供養在場的比丘們。飯後,質多羅長者鋪了一張矮床,坐在上座比丘們面前聽法。上座比丘們就向質多羅長者開示種種法義,增長他的正信,使他法喜充滿。說法結束後,比丘們起身離去。

  

  在回程的途中,上座比丘們紛紛贊歎梨犀達多比丘,說:「善哉!善哉!梨犀達多比丘,你的智慧與口才真好!明了長者所問,如法爲他解答。以後若再遇上相同的問題,你也應該這樣回答問者。」

  

  比丘們聽了梨犀達多比丘對質多羅長者的開示,都很歡喜,也樂于奉行。

  

  

  漢譯雜阿含第九○九經、別譯雜阿含第一二四經。

  

  我是這麼聽說的:

  

  有一段時期,佛陀住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裏。這一天,有一位擅長馴馬的聚落主前來參訪,向佛陀行禮問訊後,就退坐于一旁。這時,佛陀問道:「村長,訓練馬匹有幾種方法?」

  

  這位聚落主答道:「喬達摩,馴馬之道大致有以下叁類方法:柔軟的方法、強硬的方法、軟硬兼施的方法。」

  

  佛陀接著問道:「若用盡這些方法,還不能馴服馬匹,你會怎麼辦?」

  

  這位聚落主答道:「我會殺掉這樣的馬。」

  

  接著,這位聚落主也問佛陀道:「喬達摩!您被弟子尊稱爲【可化丈夫之無上調禦士】,那麼您用幾種方法教化衆生呢?」

  

  佛陀答道:「我教化衆生,用的方法也是柔軟、強硬、軟硬兼施這叁種。」

  

  這位聚落主接著問道:「倘若您用盡了這些方法,對方還是不受教,您會怎麼辦呢?」

  

  佛陀答道:「村長,柔軟、強硬、軟硬兼施的方法都用盡,其人若還不受教,我就殺掉他,免得使真理蒙羞。」

  

  這位聚落主聞言,大吃一驚,問道:「喬達摩,您一向教人不殺生,說殺生是惡業,怎麼如今卻說要殺掉不受教化之人?」

  

  佛陀答道:「村長,誠如你所說,如來一向宣說殺生是惡業,如來不應殺生。然而,對于那些軟硬都不吃的冥頑之輩,我雖用盡方法,也是無可如何的,只好默摒他們,不再教導他們,也不再勸誡他們。村長,這麼一來,豈非等于殺了他們?」

  

  這位聚落主聞言,不覺悚然,答道:「那些被【可化丈夫之無上調禦士】棄絕的人的確是雖生猶死!世尊,我從今天起,舍棄一切的惡行,誠心皈依叁寶,做您的俗家弟子!」

  

  佛陀贊許道:「村長,你的發心甚善,所行正直。」

  

  經過這番對話,這位擅長馴馬的聚落主充滿法喜,起身向佛陀頂禮告退。

  

  

  漢譯雜阿含第六叁九經、英譯巴利聖典Samyutta-47:14。

  

  我是這麼聽說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摩偷羅國跋陀羅河畔的庵羅樹林裏。那時,尊者舍利弗和大目犍連剛入滅不久。當晚適逢月圓之夜,僧團依律舉行布薩。

  

  佛陀在僧衆前置妥坐具端坐,環顧在場的弟子後,就對比丘們說:「觀察在座的弟子們,使我有空虛之感,因爲舍利弗與目犍連這兩位上座弟子已入滅了。我的出家弟子中,唯有他們兩位善于說法、勸誡、教授且辯才無礙。世間有兩種財…

《雜阿含經選輯 II》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