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杂阿含经选辑 II▪P3

  ..续本文上一页除了身见、戒禁取、疑这三结者,就是须陀洹(初果),不会再堕入恶趣,未来必定成就正觉。」

  

  佛陀作了这番开示,比丘们都充满法喜,信受奉行。

  

  

  汉译杂阿含第九三○经、别译杂阿含第一五五经、英译巴利圣典Samyutta-55:21~22。

  

  我是这么听说的:

  

  有一段时期,佛陀在他的故乡迦毗罗卫国游化,住在尼拘律园里。这一天,释迦族的摩诃男居士前来参访,向佛陀恭敬顶礼后,退坐在一旁,问道:「世尊,这迦毗罗卫是一个富裕、繁荣而且人口众多的城邑,街道上充满熙来攘往的人潮。我出入其间,常遇上疾走的象、奔驰的马、王家的兵车、民间的马车与形色匆匆的路人,而在这种混乱嘈杂的情况下,我往往会忘失了对佛、法、僧的忆念。于是,我想到一个令人忧虑的问题:万一我在那种情况下忽然死去,我会往生到何处?」

  

  佛陀开示道:「摩诃男,不要害怕。死亡不会令你受生于恶趣。摩诃男,譬如有人将一瓶油掷入一个深水池里,瓶破油出,瓶子的破片会沉入池底,而油则会浮上水面。正如同这个譬喻,摩诃男,一个人的心意一向为虔诚的信仰、精进、多闻、布施、智慧所熏习,当他身坏命终之际,这由地、水、火、风所构成、父母所生、一向用衣食滋养装饰的身体也就会归于坏散。他命终后,身体可能成为鸟兽的食物、火化、土埋而归于尘土,而那久受善法熏习的心意必将使他受生于善处。」

  

  佛陀接着说道:「摩诃男,倘若有一株大树一向都朝向东方倾斜生长,有朝一日它被人从根部截断,它会朝向哪个方向倒下呢?」

  

  摩诃男居士答道:「它会朝向它一向倾斜的方向倒下。」

  

  佛陀开示说:「摩诃男,长久以来,你以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摄心习定,而且乐行布施、持戒,心意久受善法熏陶,死亡不会令你受生于恶趣,将来你会生在天上。」

  

  听了佛陀这番开示,摩诃男居士充满法喜,起身顶礼告退。

  

  

  汉译杂阿含第一一二七经、别译杂阿含第五四经、增一阿含四意断品-7、英译巴利圣典Samyutta-3:22。

  

  我是这么听说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里。那时,波斯匿王为着他一向敬爱的祖母去世了,就到城外为她举行火葬,向遗骨行礼致哀。丧礼结束后,波斯匿王蓬头垢面,神情恍惚地来到佛陀的住处,顶礼佛足后,退坐在一旁。

  

  那时,佛陀问道:「大王!你从哪里来?为何衣冠凌乱,容颜憔悴?」

  

  波斯匿王回答说:「世尊!我敬爱的祖母去世了,刚才到城外举行火葬。丧礼结束后,就直接来见世尊。」

  

  佛陀问道:「大王想必很敬爱思念祖母?」

  

  波斯匿王回答说:「世尊!我实在很敬爱怀念我的祖母。世尊!倘若将我国内所有的象、马、七宝,甚至我的王位让与别人,而能够重拾昔日的天伦之乐,我都愿意割舍。然而,我的祖母不可能复生,人天永隔使我悲伤愁苦,难忍丧亲之痛。我以前曾听世尊您说过:一切众生,从卑微的虫虺到尊贵的天神,有生就有死,没有不取命终者,没有只生而不死者。直到今天,我才深深体会到您说的很有道理。」

  

  佛陀说:「大王!确实如此!一切众生,从卑微的虫虺到尊贵的天神,有生就有死,最后都会命终,没有只生而不死者。无论生为婆罗门种姓、剎利种姓或是出身于豪门世家,有生就有死,没有不死者。即使是剎利种姓的人当了帝王,加冕登基,君临天下,统治四方万民,有强大无比的军力,能征服列国,终有命尽的时候。又或者说,大王!生在长寿天成为天众,于天宫里游戏自在,享受快乐,最后仍然命终。又或者说,大王!阿罗汉比丘烦恼已断尽,舍离尘劳重担,完成了行持,断除了一切结使,得到解脱,他们也一样会死,舍去身命,入般涅槃。又或者说缘觉圣者,善于调伏烦恼,证得寂灭,最后也会命尽,入般涅槃。诸佛具足十力与四无畏,破邪显正如同狮子吼,最后也会命终而入般涅槃。从这些例证看来,大王!应当知到一切众生,上自天神,下迄虫虺,有生就有死,最后都会衰败而逝,没有不取命终者。」

  

  这时,佛陀就说出以下这首偈:「一切众生类,有命终归死,各随业所趣,善恶果自受。恶业堕地狱,为善上升天,修习胜妙道,漏尽般涅槃。如来及缘觉,佛声闻弟子,会当舍身命,何况俗凡夫!」

  

  波斯匿王听了佛陀这番开示,充满法喜,起身顶礼告退。

  

  

  

  我是这么听说的:

  

  有一段时期,佛陀在舍卫国游化,住在祇树给孤独园里。这一天,波斯匿王来到佛陀的住处;他拖着肥胖的躯体,浑身大汗,向佛顶礼后,气喘咻咻地退坐于一旁。佛陀说道:「大王!您的身体太胖了。」

  

  波斯匿王说道:「世尊!的确如此。身体过胖给我的日常生活带来很多不便,也令我很烦恼。」

  

  于是,佛陀就以韵语开示道:「人当自系念,每食知节量;是则诸受薄,安消而保寿。」

  

  波斯匿王闻言,就对随侍在身后的年轻人苏达沙那说:「苏达沙那!你记下世尊所说的这首偈,以后每当寡人用膳时,你就在旁复诵它。寡人赏赐你每天一百枚制钱,以之为酬劳。」

  

  苏达沙那回答道:「陛下!臣遵旨。」波斯匿王很高兴地起身,向佛陀告退。

  

  波斯匿王离去后,苏达沙那上前请佛陀将刚才所说的偈又说了一遍,确认无误后,回转皇宫。此后,每逢波斯匿王用餐时,他就侍立在旁,提醒道:「陛下!世尊曾开示说:『人当自系念,每食知节量;是则诸受薄,安消而保寿。』。」

  

  过了一段时日后,波斯匿王减肥成功,体态变得轻盈优美。他很高兴地在一处楼阁上,面向佛陀的住处,右膝着地,合掌恭敬地说:「感谢世尊向我开示法要,令我饮食知节量,现世获益,来世亦得安乐。」

  

  

  

  我是这么听说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城附近的庵罗林中。那时,有一位名叫迦叶的裸形外道原本在俗家时就与质多罗长者是老朋友,双方交情不浅。他来拜访质多罗长者,彼此互相寒喧问讯后,就坐在一旁。质多罗长者先打开话匣子,问道:「迦叶!你出家多久了?」

  

  外道迦叶回答说:「长者!我出家迄今已有二十多年了。」

  

  质多罗长者又问道:「你出家已有二十多年,是否已证禅定,达到解脱,有圆满无瑕的知见,得到究竟的安乐呢?」

  

  外道迦叶回答说:「长者!我虽已出家二十多年,却没有你问及的那些成就,只是四处游方乞食,修一些裸身、拔发、躺卧在泥堆里之类的苦行。」

  

  质多罗长者说:「你那样的行持是错误的,不是正法律,不能出离生死,不能成就正觉,无可赞叹,不应该依止这样的法。你出家迄今已二十多年,竟然只是四处游方乞食,修一些裸身、拔发、躺卧在泥堆里之类的苦行,徒有出家之名,真是空过了!」

  

  外道迦叶反问质多罗长者:「你师事沙门乔达摩有多久了?」

  

  质多罗长者回答说:「我做世尊的弟子,也有二十多年了。」

  

  外道迦叶又问道:「你师事沙门乔达摩二十多年,有没有甚么殊胜的成就呢?」

  

  质多罗长者回答说:「迦叶!我已脱离了欲界的牵绊,身心充满了喜、乐,能作意观察,制心一处,证得了初禅;又舍离了刻意的摄心凝神,因定力进一步加深而生喜、乐,证得了第二禅;心的愉悦踊动(喜)也被调伏止息,只剩下恬淡舒适的感觉(乐),心意住于一境,证得了第三禅;舍离苦受和乐受,心意清净无染而不动摇地住于一境,证得了第四禅。

  

  迦叶!你要知道,我质多罗尽此一生,来世不再经由胞胎受生,不会再有血肉之躯,也不会再增加人间的坟墓丘冢了。世尊说过【身见】、【戒禁取】、【疑】、【欲贪】、【瞋恚】这五种结使(烦恼)只要有一种未断,就会再受生于欲界。我自知自证,世尊说的那五种欲界的结使我都已断除无余,不会再受生于此世间!」

  

  听了质多罗长者这么说,裸形外道迦叶想起自己出家苦行多年而毫无成就,难过得哭了起来。他一边擦着眼泪,一边问质多罗长者:「如今我该怎么办才好?」

  

  质多罗长者回答说:「你若能够在世尊的正法律中出家,我愿供养衣钵和其它必要的资具。」

  

  裸形外道迦叶闻言,沉思片刻后,毅然对质多罗长者说:「我听你的!告诉我该怎么做!」

  

  于是,质多罗长者带着裸形外道迦叶去见上座长老们,向他们顶礼并且禀告说:「各位尊者!这位裸形外道是我的老朋友,如今他想在世尊的正法律中出家修梵行。愿各位长老们为他剃度授戒,我将供养他衣钵和其它必要资具。」

  

  于是,上座长老们当场就度裸形外道迦叶,使他成为比丘。裸形外道迦叶剃除须发,穿上袈裟,依着正法律精进行持,不久即自知自证【生死已尽,梵行已立,应作已作,不受后有】。就这样,这位原本是裸形外道的迦叶比丘成为一位阿罗汉。

  

  

  汉译杂阿含第五七二经、英译巴利圣典Samyutta-41:1。

  

  我是这么听说的:

  

  有一次,佛陀与众多上座比丘住在舍卫城附近的芒果园里。当时,比丘们聚集在食堂里,讨论着这样的问题:「各位贤者!你们的意思如何?究竟是眼根为外境所系,还是外境为眼根所系?耳、鼻、舌、身、意与声、香、味、触、法究竟何者为何者所系?」

  

  那时,质多罗长者外出办事,经过精舍,见到众多上座比丘在食堂集会,就上前接足行礼;然后问道:「各位尊者!你们在食堂集会,谈论甚么法义呢?」

  

  上座比丘们回答说:「长者…

《杂阿含经选辑 II》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