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除了身見、戒禁取、疑這叁結者,就是須陀洹(初果),不會再墮入惡趣,未來必定成就正覺。」
佛陀作了這番開示,比丘們都充滿法喜,信受奉行。
漢譯雜阿含第九叁○經、別譯雜阿含第一五五經、英譯巴利聖典Samyutta-55:21~22。
我是這麼聽說的:
有一段時期,佛陀在他的故鄉迦毗羅衛國遊化,住在尼拘律園裏。這一天,釋迦族的摩诃男居士前來參訪,向佛陀恭敬頂禮後,退坐在一旁,問道:「世尊,這迦毗羅衛是一個富裕、繁榮而且人口衆多的城邑,街道上充滿熙來攘往的人潮。我出入其間,常遇上疾走的象、奔馳的馬、王家的兵車、民間的馬車與形色匆匆的路人,而在這種混亂嘈雜的情況下,我往往會忘失了對佛、法、僧的憶念。于是,我想到一個令人憂慮的問題:萬一我在那種情況下忽然死去,我會往生到何處?」
佛陀開示道:「摩诃男,不要害怕。死亡不會令你受生于惡趣。摩诃男,譬如有人將一瓶油擲入一個深水池裏,瓶破油出,瓶子的破片會沈入池底,而油則會浮上水面。正如同這個譬喻,摩诃男,一個人的心意一向爲虔誠的信仰、精進、多聞、布施、智慧所熏習,當他身壞命終之際,這由地、水、火、風所構成、父母所生、一向用衣食滋養裝飾的身體也就會歸于壞散。他命終後,身體可能成爲鳥獸的食物、火化、土埋而歸于塵土,而那久受善法熏習的心意必將使他受生于善處。」
佛陀接著說道:「摩诃男,倘若有一株大樹一向都朝向東方傾斜生長,有朝一日它被人從根部截斷,它會朝向哪個方向倒下呢?」
摩诃男居士答道:「它會朝向它一向傾斜的方向倒下。」
佛陀開示說:「摩诃男,長久以來,你以佛隨念、法隨念、僧隨念攝心習定,而且樂行布施、持戒,心意久受善法熏陶,死亡不會令你受生于惡趣,將來你會生在天上。」
聽了佛陀這番開示,摩诃男居士充滿法喜,起身頂禮告退。
漢譯雜阿含第一一二七經、別譯雜阿含第五四經、增一阿含四意斷品-7、英譯巴利聖典Samyutta-3:22。
我是這麼聽說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裏。那時,波斯匿王爲著他一向敬愛的祖母去世了,就到城外爲她舉行火葬,向遺骨行禮致哀。喪禮結束後,波斯匿王蓬頭垢面,神情恍惚地來到佛陀的住處,頂禮佛足後,退坐在一旁。
那時,佛陀問道:「大王!你從哪裏來?爲何衣冠淩亂,容顔憔悴?」
波斯匿王回答說:「世尊!我敬愛的祖母去世了,剛才到城外舉行火葬。喪禮結束後,就直接來見世尊。」
佛陀問道:「大王想必很敬愛思念祖母?」
波斯匿王回答說:「世尊!我實在很敬愛懷念我的祖母。世尊!倘若將我國內所有的象、馬、七寶,甚至我的王位讓與別人,而能夠重拾昔日的天倫之樂,我都願意割舍。然而,我的祖母不可能複生,人天永隔使我悲傷愁苦,難忍喪親之痛。我以前曾聽世尊您說過:一切衆生,從卑微的蟲虺到尊貴的天神,有生就有死,沒有不取命終者,沒有只生而不死者。直到今天,我才深深體會到您說的很有道理。」
佛陀說:「大王!確實如此!一切衆生,從卑微的蟲虺到尊貴的天神,有生就有死,最後都會命終,沒有只生而不死者。無論生爲婆羅門種姓、剎利種姓或是出身于豪門世家,有生就有死,沒有不死者。即使是剎利種姓的人當了帝王,加冕登基,君臨天下,統治四方萬民,有強大無比的軍力,能征服列國,終有命盡的時候。又或者說,大王!生在長壽天成爲天衆,于天宮裏遊戲自在,享受快樂,最後仍然命終。又或者說,大王!阿羅漢比丘煩惱已斷盡,舍離塵勞重擔,完成了行持,斷除了一切結使,得到解脫,他們也一樣會死,舍去身命,入般涅槃。又或者說緣覺聖者,善于調伏煩惱,證得寂滅,最後也會命盡,入般涅槃。諸佛具足十力與四無畏,破邪顯正如同獅子吼,最後也會命終而入般涅槃。從這些例證看來,大王!應當知到一切衆生,上自天神,下迄蟲虺,有生就有死,最後都會衰敗而逝,沒有不取命終者。」
這時,佛陀就說出以下這首偈:「一切衆生類,有命終歸死,各隨業所趣,善惡果自受。惡業墮地獄,爲善上升天,修習勝妙道,漏盡般涅槃。如來及緣覺,佛聲聞弟子,會當舍身命,何況俗凡夫!」
波斯匿王聽了佛陀這番開示,充滿法喜,起身頂禮告退。
我是這麼聽說的:
有一段時期,佛陀在舍衛國遊化,住在祇樹給孤獨園裏。這一天,波斯匿王來到佛陀的住處;他拖著肥胖的軀體,渾身大汗,向佛頂禮後,氣喘咻咻地退坐于一旁。佛陀說道:「大王!您的身體太胖了。」
波斯匿王說道:「世尊!的確如此。身體過胖給我的日常生活帶來很多不便,也令我很煩惱。」
于是,佛陀就以韻語開示道:「人當自系念,每食知節量;是則諸受薄,安消而保壽。」
波斯匿王聞言,就對隨侍在身後的年輕人蘇達沙那說:「蘇達沙那!你記下世尊所說的這首偈,以後每當寡人用膳時,你就在旁複誦它。寡人賞賜你每天一百枚製錢,以之爲酬勞。」
蘇達沙那回答道:「陛下!臣遵旨。」波斯匿王很高興地起身,向佛陀告退。
波斯匿王離去後,蘇達沙那上前請佛陀將剛才所說的偈又說了一遍,確認無誤後,回轉皇宮。此後,每逢波斯匿王用餐時,他就侍立在旁,提醒道:「陛下!世尊曾開示說:『人當自系念,每食知節量;是則諸受薄,安消而保壽。』。」
過了一段時日後,波斯匿王減肥成功,體態變得輕盈優美。他很高興地在一處樓閣上,面向佛陀的住處,右膝著地,合掌恭敬地說:「感謝世尊向我開示法要,令我飲食知節量,現世獲益,來世亦得安樂。」
我是這麼聽說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舍衛城附近的庵羅林中。那時,有一位名叫迦葉的裸形外道原本在俗家時就與質多羅長者是老朋友,雙方交情不淺。他來拜訪質多羅長者,彼此互相寒喧問訊後,就坐在一旁。質多羅長者先打開話匣子,問道:「迦葉!你出家多久了?」
外道迦葉回答說:「長者!我出家迄今已有二十多年了。」
質多羅長者又問道:「你出家已有二十多年,是否已證禅定,達到解脫,有圓滿無瑕的知見,得到究竟的安樂呢?」
外道迦葉回答說:「長者!我雖已出家二十多年,卻沒有你問及的那些成就,只是四處遊方乞食,修一些裸身、拔發、躺臥在泥堆裏之類的苦行。」
質多羅長者說:「你那樣的行持是錯誤的,不是正法律,不能出離生死,不能成就正覺,無可贊歎,不應該依止這樣的法。你出家迄今已二十多年,竟然只是四處遊方乞食,修一些裸身、拔發、躺臥在泥堆裏之類的苦行,徒有出家之名,真是空過了!」
外道迦葉反問質多羅長者:「你師事沙門喬達摩有多久了?」
質多羅長者回答說:「我做世尊的弟子,也有二十多年了。」
外道迦葉又問道:「你師事沙門喬達摩二十多年,有沒有甚麼殊勝的成就呢?」
質多羅長者回答說:「迦葉!我已脫離了欲界的牽絆,身心充滿了喜、樂,能作意觀察,製心一處,證得了初禅;又舍離了刻意的攝心凝神,因定力進一步加深而生喜、樂,證得了第二禅;心的愉悅踴動(喜)也被調伏止息,只剩下恬淡舒適的感覺(樂),心意住于一境,證得了第叁禅;舍離苦受和樂受,心意清淨無染而不動搖地住于一境,證得了第四禅。
迦葉!你要知道,我質多羅盡此一生,來世不再經由胞胎受生,不會再有血肉之軀,也不會再增加人間的墳墓丘冢了。世尊說過【身見】、【戒禁取】、【疑】、【欲貪】、【瞋恚】這五種結使(煩惱)只要有一種未斷,就會再受生于欲界。我自知自證,世尊說的那五種欲界的結使我都已斷除無余,不會再受生于此世間!」
聽了質多羅長者這麼說,裸形外道迦葉想起自己出家苦行多年而毫無成就,難過得哭了起來。他一邊擦著眼淚,一邊問質多羅長者:「如今我該怎麼辦才好?」
質多羅長者回答說:「你若能夠在世尊的正法律中出家,我願供養衣缽和其它必要的資具。」
裸形外道迦葉聞言,沈思片刻後,毅然對質多羅長者說:「我聽你的!告訴我該怎麼做!」
于是,質多羅長者帶著裸形外道迦葉去見上座長老們,向他們頂禮並且禀告說:「各位尊者!這位裸形外道是我的老朋友,如今他想在世尊的正法律中出家修梵行。願各位長老們爲他剃度授戒,我將供養他衣缽和其它必要資具。」
于是,上座長老們當場就度裸形外道迦葉,使他成爲比丘。裸形外道迦葉剃除須發,穿上袈裟,依著正法律精進行持,不久即自知自證【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應作已作,不受後有】。就這樣,這位原本是裸形外道的迦葉比丘成爲一位阿羅漢。
漢譯雜阿含第五七二經、英譯巴利聖典Samyutta-41:1。
我是這麼聽說的:
有一次,佛陀與衆多上座比丘住在舍衛城附近的芒果園裏。當時,比丘們聚集在食堂裏,討論著這樣的問題:「各位賢者!你們的意思如何?究竟是眼根爲外境所系,還是外境爲眼根所系?耳、鼻、舌、身、意與聲、香、味、觸、法究竟何者爲何者所系?」
那時,質多羅長者外出辦事,經過精舍,見到衆多上座比丘在食堂集會,就上前接足行禮;然後問道:「各位尊者!你們在食堂集會,談論甚麼法義呢?」
上座比丘們回答說:「長者…
《雜阿含經選輯 II》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