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雜阿含經選輯 II▪P6

  ..續本文上一頁...這類虛妄的觀念與習氣中解脫出來,從而色身的敗壞腐朽不能再使他們生出憂悲惱苦。」

  

  舍利弗尊者接著說道:「長者,多聞聖弟子也如實了知【受】的生起、滅去、危險、滋味、出離之道,澈悟【受】不是【我】、【受】不爲【我】所擁有、【受】不在【我】之中、【我】不在【受】之中,于是他們的心智就從『感受就是自我』、『我感到快樂』、『我感到痛苦』...這類虛妄的觀念與習氣中解脫出來,從而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都不能令他們傾動染著,受蘊的無常特性不能再使他們生出憂悲惱苦。」

  

  舍利弗尊者接著說道:「長者,多聞聖弟子也如實了知【想】的生起、滅去、危險、滋味、出離之道,澈悟【想】不是【我】、【想】不爲【我】所擁有、【想】不在【我】之中、【我】不在【想】之中,于是他們的心智就從『思慮、分辨的功能就是自我』、『我察覺到』、『我認出來了』...這類虛妄的觀念與習氣中解脫出來,從而想蘊的無常特性不能使他們生出憂悲惱苦。」

  

  舍利弗尊者接著說道:「長者,多聞聖弟子也如實了知【行】的生起、滅去、危險、滋味、出離之道,澈悟【行】不是【我】、【行】不爲【我】所擁有、【行】不在【我】之中、【我】不在【行】之中,于是他們的心智就從『行爲就是自我』、『我在做』、『我在說』...這類虛妄的觀念與習氣中解脫出來,從而行蘊的無常特性不能使他們生出憂悲惱苦。」

  

  舍利弗尊者接著說道:「長者,多聞聖弟子也如實了知【識】的生起、滅去、危險、滋味、出離之道,澈悟【識】不是【我】、【識】不爲【我】所擁有、【識】不在【我】之中、【我】不在【識】之中,于是他們的心智就從『知覺就是自我』、『我在看』、『我在聽』、...這類虛妄的觀念與習氣中解脫出來,從而識蘊的無常特性不能使他們生出憂悲惱苦。」

  

  舍利弗尊者說道:「長者,以上所說,就是身病心不病的人。」

  

  經過這番開示,那拘羅長者充滿法喜,起身向舍利弗尊者頂禮告退。

  

  

  漢譯雜阿含第一○六經、英譯巴利聖典Samyutta-22:86。

  

  我是這麼聽說的:

  

  有一段時期,佛陀住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裏,而阿耨羅陀比丘則住在城郊的靈鹫山上。這一天,有一大群遊方的外道行者來參訪阿耨羅陀比丘,寒喧問訊後,坐在一旁,向阿耨羅陀比丘問道:「我們想提出一些問題,不知您是否有空賜教?」

  

  阿耨羅陀比丘回答道:「各位請說,我會盡我所知來回答。」

  

  于是,外道行者之中有人問道:「尊者!有情衆生在死後還以另一種形態活著嗎?」

  

  阿耨羅陀比丘答道:「根據世尊的教導,這個問題沒有意義。」

  

  外道行者接著問道:「那麼有情衆生在死後就一無所有了?」

  

  阿耨羅陀比丘答道:「根據世尊的教導,這個問題也沒有意義。」

  

  外道行者聞言,追問道:「這麼說來,有情衆生死後的世界既可說它存在,也可說它不存在?死後的世界既不能說它存在,也不能說它不存在?」

  

  阿耨羅陀比丘答道:「根據世尊的教導,這類問題都沒有意義。」

  

  聽了阿耨羅陀比丘的回答,外道行者不滿地問道:「爲何你不針對有情衆生死後的情況如何,給我們肯定而明確的答案,只是一昧地說我們的問題沒有意義?難道你的老師沙門喬達摩既沒有知識又毫無證量?!」

  

  阿耨羅陀比丘答道:「世尊並非既無知識又無證量。」

  

  經過這番對話,這群外道行者很不高興,隨口罵了幾句,起身離去。

  

  外道行者們離去後,阿耨羅陀比丘前往佛陀的住處,頂禮佛足後,坐在一旁,向佛陀禀報了事情的整個經過,然後問道:「世尊,對于那些外道所提的問題,我的回答是否合于正法?有沒有誤解世尊您的教導?有沒有可責難之處?」

  

  佛陀開示說:「阿耨羅陀,我現在問你幾個問題,你依著自己的見解來回答。【色】是常還是無常?」

  

  阿耨羅陀比丘回答道:「世尊,【色】是無常的。」

  

  佛陀又問道:「它的本質是苦還是樂呢?」

  

  阿耨羅陀比丘答道:「它是苦,世尊。」

  

  佛陀問道:「那麼,【受】、【想】、【行】、【識】是常還是無常呢?」

  

  阿耨羅陀比丘回答道:「它們也是無常的。」

  

  佛陀又問道:「它們的本質是苦還是樂呢?」

  

  阿耨羅陀比丘答道:「它們是苦,世尊。」

  

  佛陀贊許道:「你說得對!無論何時何地,一切的【色】、【受】、【想】、【行】、【識】(五蘊)都是遷流不定的。聖弟子應以內明的智慧澈見它們無常的本質,從而如實了知五蘊不爲【我】所擁有、五蘊不是【我】、五蘊不在【我】之中、【我】不在五蘊之中。聖弟子借著正觀五蘊無常、苦、非【我】,就會對它們生起厭離心,斷除對于五蘊的喜貪,而得到解脫。于是,聖弟子能自行記說『此生是長夜輪回的終點,清淨聖潔的梵行已堅立;完成了所有的行持,不會再受各種生存狀態的羁絆』。」

  

  佛陀接著問道:「阿耨羅陀,【色】是『有情衆生』嗎?」

  

  阿耨羅陀比丘回答道:「不是。」

  

  佛陀又問道:「那麼【受】、【想】、【行】、【識】是『有情衆生』嗎?」

  

  阿耨羅陀比丘回答道:「它們也不是。」

  

  佛陀問道:「阿耨羅陀,『有情衆生』是存在于【色】之中嗎?」

  

  阿耨羅陀比丘回答道:「不是。」

  

  佛陀又問道:「那麼,『有情衆生』是存在于【受】、【想】、【行】、【識】之中嗎?」

  

  阿耨羅陀比丘回答道:「不是。」

  

  佛陀接著問道:「阿耨羅陀,在【色】之外,別有所謂的『有情衆生』存在嗎?」

  

  阿耨羅陀比丘回答道:「沒有。」

  

  佛陀又問道:「那麼,離開了【受】、【想】、【行】、【識】,別有所謂的『有情衆生』存在嗎?」

  

  阿耨羅陀比丘回答道:「沒有。」

  

  佛陀接著問道:「阿耨羅陀,【色】、【受】、【想】、【行】、【識】合起來就是『有情衆生』嗎?」

  

  阿耨羅陀比丘回答道:「不是。」

  

  佛陀又問道:「那麼,『有情衆生』沒有【色】、【受】、【想】、【行】、【識】嗎?」

  

  阿耨羅陀比丘回答道:「不是。」

  

  佛陀接著問道:「阿耨羅陀,既然只有遷流不定的五蘊,而所謂的『有情衆生』在究竟法上並不存在,那麼有關『有情衆生』死後存在與否的各種論斷還有意義嗎?」

  

  阿耨羅陀比丘答道:「世尊,它們的確沒有意義。」

  

  于是,佛陀告訴阿耨羅陀比丘說:「你不置答那些外道所提的問題,而直接告訴他們問題本身沒有意義,乃是正確的響應,合于正法,沒有誣謗于我,也無可責難。在如來的教法中,不論過去、現在或未來,說的只是滅苦之道,不作余說。」

  

  佛陀作了這番開示,阿耨羅陀比丘充滿法喜,信受奉行。

  

  

  漢譯雜阿含第一○五經。

  

  我是這麼聽說的:

  

  有一段時期,佛陀住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裏。這一天,有一位名叫仙尼的外道出家人來佛陀的住處參訪;他恭敬地向佛陀行禮問訊後,退坐在一旁,問道:「世尊,前一陣子我曾在一個著名的講堂見到許多沙門、婆羅門集會共論,其中包括了富蘭那迦葉、末迦梨瞿舍利子、先阇那毗羅胝子、阿耆多翅舍欽婆羅、迦羅拘陀迦栴延、尼犍陀若提子這幾位享有盛名的宗教師與他們的徒衆。無論弟子資質的優劣與所學的高下,這幾位宗教師都未曾記說身壞命終的弟子往生何方。據我所知,您往往記說身壞命終的弟子的往生之處,而這令我感到疑惑。請問您爲何知道死亡與再生之事?」

  

  佛陀告訴仙尼說:「仙尼,你因爲內心有迷惑,自然就生出懷疑。仙尼,這世上有叁類宗教師。哪叁類呢?

  

  第一類宗教師主張有情衆生沒有不朽的自我(靈魂),死後就一無所有。第二類宗教師主張有情衆生無論生前死後,都有不朽的自我(靈魂)。第叁類宗教師澈見實相,而了知于究竟法上但有諸法的緣生緣滅,而實無有情衆生之存殁。

  

  仙尼,第一類宗教師所主張的有情衆生無常,是謂『斷見』;第二類宗教師所主張的有情衆生有常,是謂『常見』。至于在究竟法上實無有情衆生之存殁的說法,則是出于如來、阿羅漢、等正覺的知見,由此斷除愛染,舍離貪欲,止息生滅,涅槃寂靜。」

  

  仙尼說:「世尊,聽您這麼說,我更感到疑惑了。」

  

  佛陀告訴仙尼說:「你的疑惑是正常的反應,因爲對于長夜受邪見蒙蔽的衆生而言,這樣的知見甚深難解。」

  

  仙尼向佛陀懇求說:「世尊,我對您有堅定的信仰,請您爲我說法,令我開悟。」

  

  于是,佛陀開示說:「仙尼,我現在問你幾個問題,你依著自己的見解來回答。吾人的色身(色)是常還是無常?」

  

  仙尼回答道:「世尊,色身(色)是無常的。」

  

  佛陀又問道:「它的本質是苦還是樂呢?」

  

  仙尼回答道:「它的本質是苦,世尊。」

  

  佛陀問道:「那麼,吾人的各種感受(受)、各種認知暨分辨作用(想)、各種出于意志的活動(行)、各種知覺(識)是常還是無常呢?」

  

  仙尼回答道:「它們也是無常的。」

  

  佛陀又問道:「它們的本質是苦還是樂呢?」

  

  仙尼回答道:「它們的本質是苦,世尊。」

  

  佛陀又問道:「仙尼,【色】、【受】、【想】、【行】、【識】(五蘊)遷流不定,本質是苦,多聞聖弟子會不會認爲五蘊爲【我】所擁有、五蘊是【我】、五蘊在【我】之中、【我】在五蘊之中?」

  

  仙尼回答道:「不會的,世尊。」

  

  佛陀接著問道:「仙尼,【色】是有情衆生嗎?」

  

  仙尼回答道:「不是。」

  

  佛陀又問道:「那麼【受】、【想】、【行】、【識】是有情衆生嗎?」

  

  仙尼回答道:「它們也不是。」

  

  佛陀問道:「仙尼,有情衆生是存在于【色】之中嗎?」

  

  仙尼回答道:「不是。」

  

  佛陀又問道:「那麼,有情衆生是存在于【受】、【想】、【行】、【識】之中嗎?」

  

  仙尼回答道:「不是。」

  

  佛陀接著問道:「仙尼,在【色】之外,別有所謂的有情衆生存在嗎?」

  

  仙尼回答道:「沒有。」

  

  佛陀又問道:「那麼,離開了【受】、【想】、【行】、【識】,別有所謂的有情衆生存在嗎?」

  

  仙尼回答道:「沒有。」

  

  佛陀接著問道:「仙尼,【色】、【受】、【想】、【行】、【識】(五蘊)合起來就是有情衆生嗎?」

  

  仙尼回答道:「不是。」

  

  佛陀又問道:「那麼,【色】、【受】、【想】、【行】、【識】(五蘊)之外有有情衆生嗎?」

  

  仙尼回答道:「沒有。」

  

  佛陀接著說道:「我的一部分弟子雖然明白這個法義,卻還未能如實澈見之,也因此就仍有結使(煩惱)未能斷除淨盡。由于余習未盡,異陰相續的生滅現象就不得止息。

  

  仙尼,對于這樣的弟子,我才會記說他們身壞命終後的往生之處。另有一部分弟子不但明白這個法義,而且以內明的智慧如實澈見之,由此斷除一切結使(煩惱),止息了異陰相續的生滅現象。仙尼,對于這樣的弟子,我就不會記說他們身壞命終後的往生之處,因爲受生的條件已不複存在,沒有記說的因緣。如果一定要有所記說,就說他們斷除了一切的愛欲,永遠熄滅了煩惱,心意得到了解脫,已到了苦海的盡頭。我從初轉*輪迄今,常宣說五蘊無常、苦、非【我】的道理。若能如實澈見之,衆苦都將滅盡。」

  

  佛陀作了這番開示,外道出家人仙尼當下舍離了各種世俗的邪見,明白了真理。這時,仙尼已知法見法,不再疑惑迷惘,也不再乞求他力的救度,于正法律中無畏無懼。

  

  他起身頂禮佛陀,說:「世尊!我可否在正法律中出家修梵行?」

  

  佛陀告訴仙尼說:「我接受你出家、受具足戒,成爲一位比丘。」

  

  于是,仙尼在佛陀座下出家,受具足戒。尊者仙尼出家後,獨居靜處,舍離放逸,精勤于禅思,不久即自知自證【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應作已作,不受後有】。就這樣,仙尼成爲一位阿羅漢。

  

  

  

  

《雜阿含經選輯 II》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