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杂阿含经选辑 II▪P6

  ..续本文上一页...这类虚妄的观念与习气中解脱出来,从而色身的败坏腐朽不能再使他们生出忧悲恼苦。」

  

  舍利弗尊者接着说道:「长者,多闻圣弟子也如实了知【受】的生起、灭去、危险、滋味、出离之道,澈悟【受】不是【我】、【受】不为【我】所拥有、【受】不在【我】之中、【我】不在【受】之中,于是他们的心智就从『感受就是自我』、『我感到快乐』、『我感到痛苦』...这类虚妄的观念与习气中解脱出来,从而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都不能令他们倾动染着,受蕴的无常特性不能再使他们生出忧悲恼苦。」

  

  舍利弗尊者接着说道:「长者,多闻圣弟子也如实了知【想】的生起、灭去、危险、滋味、出离之道,澈悟【想】不是【我】、【想】不为【我】所拥有、【想】不在【我】之中、【我】不在【想】之中,于是他们的心智就从『思虑、分辨的功能就是自我』、『我察觉到』、『我认出来了』...这类虚妄的观念与习气中解脱出来,从而想蕴的无常特性不能使他们生出忧悲恼苦。」

  

  舍利弗尊者接着说道:「长者,多闻圣弟子也如实了知【行】的生起、灭去、危险、滋味、出离之道,澈悟【行】不是【我】、【行】不为【我】所拥有、【行】不在【我】之中、【我】不在【行】之中,于是他们的心智就从『行为就是自我』、『我在做』、『我在说』...这类虚妄的观念与习气中解脱出来,从而行蕴的无常特性不能使他们生出忧悲恼苦。」

  

  舍利弗尊者接着说道:「长者,多闻圣弟子也如实了知【识】的生起、灭去、危险、滋味、出离之道,澈悟【识】不是【我】、【识】不为【我】所拥有、【识】不在【我】之中、【我】不在【识】之中,于是他们的心智就从『知觉就是自我』、『我在看』、『我在听』、...这类虚妄的观念与习气中解脱出来,从而识蕴的无常特性不能使他们生出忧悲恼苦。」

  

  舍利弗尊者说道:「长者,以上所说,就是身病心不病的人。」

  

  经过这番开示,那拘罗长者充满法喜,起身向舍利弗尊者顶礼告退。

  

  

  汉译杂阿含第一○六经、英译巴利圣典Samyutta-22:86。

  

  我是这么听说的:

  

  有一段时期,佛陀住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里,而阿耨罗陀比丘则住在城郊的灵鹫山上。这一天,有一大群游方的外道行者来参访阿耨罗陀比丘,寒喧问讯后,坐在一旁,向阿耨罗陀比丘问道:「我们想提出一些问题,不知您是否有空赐教?」

  

  阿耨罗陀比丘回答道:「各位请说,我会尽我所知来回答。」

  

  于是,外道行者之中有人问道:「尊者!有情众生在死后还以另一种形态活着吗?」

  

  阿耨罗陀比丘答道:「根据世尊的教导,这个问题没有意义。」

  

  外道行者接着问道:「那么有情众生在死后就一无所有了?」

  

  阿耨罗陀比丘答道:「根据世尊的教导,这个问题也没有意义。」

  

  外道行者闻言,追问道:「这么说来,有情众生死后的世界既可说它存在,也可说它不存在?死后的世界既不能说它存在,也不能说它不存在?」

  

  阿耨罗陀比丘答道:「根据世尊的教导,这类问题都没有意义。」

  

  听了阿耨罗陀比丘的回答,外道行者不满地问道:「为何你不针对有情众生死后的情况如何,给我们肯定而明确的答案,只是一昧地说我们的问题没有意义?难道你的老师沙门乔达摩既没有知识又毫无证量?!」

  

  阿耨罗陀比丘答道:「世尊并非既无知识又无证量。」

  

  经过这番对话,这群外道行者很不高兴,随口骂了几句,起身离去。

  

  外道行者们离去后,阿耨罗陀比丘前往佛陀的住处,顶礼佛足后,坐在一旁,向佛陀禀报了事情的整个经过,然后问道:「世尊,对于那些外道所提的问题,我的回答是否合于正法?有没有误解世尊您的教导?有没有可责难之处?」

  

  佛陀开示说:「阿耨罗陀,我现在问你几个问题,你依着自己的见解来回答。【色】是常还是无常?」

  

  阿耨罗陀比丘回答道:「世尊,【色】是无常的。」

  

  佛陀又问道:「它的本质是苦还是乐呢?」

  

  阿耨罗陀比丘答道:「它是苦,世尊。」

  

  佛陀问道:「那么,【受】、【想】、【行】、【识】是常还是无常呢?」

  

  阿耨罗陀比丘回答道:「它们也是无常的。」

  

  佛陀又问道:「它们的本质是苦还是乐呢?」

  

  阿耨罗陀比丘答道:「它们是苦,世尊。」

  

  佛陀赞许道:「你说得对!无论何时何地,一切的【色】、【受】、【想】、【行】、【识】(五蕴)都是迁流不定的。圣弟子应以内明的智慧澈见它们无常的本质,从而如实了知五蕴不为【我】所拥有、五蕴不是【我】、五蕴不在【我】之中、【我】不在五蕴之中。圣弟子借着正观五蕴无常、苦、非【我】,就会对它们生起厌离心,断除对于五蕴的喜贪,而得到解脱。于是,圣弟子能自行记说『此生是长夜轮回的终点,清净圣洁的梵行已坚立;完成了所有的行持,不会再受各种生存状态的羁绊』。」

  

  佛陀接着问道:「阿耨罗陀,【色】是『有情众生』吗?」

  

  阿耨罗陀比丘回答道:「不是。」

  

  佛陀又问道:「那么【受】、【想】、【行】、【识】是『有情众生』吗?」

  

  阿耨罗陀比丘回答道:「它们也不是。」

  

  佛陀问道:「阿耨罗陀,『有情众生』是存在于【色】之中吗?」

  

  阿耨罗陀比丘回答道:「不是。」

  

  佛陀又问道:「那么,『有情众生』是存在于【受】、【想】、【行】、【识】之中吗?」

  

  阿耨罗陀比丘回答道:「不是。」

  

  佛陀接着问道:「阿耨罗陀,在【色】之外,别有所谓的『有情众生』存在吗?」

  

  阿耨罗陀比丘回答道:「没有。」

  

  佛陀又问道:「那么,离开了【受】、【想】、【行】、【识】,别有所谓的『有情众生』存在吗?」

  

  阿耨罗陀比丘回答道:「没有。」

  

  佛陀接着问道:「阿耨罗陀,【色】、【受】、【想】、【行】、【识】合起来就是『有情众生』吗?」

  

  阿耨罗陀比丘回答道:「不是。」

  

  佛陀又问道:「那么,『有情众生』没有【色】、【受】、【想】、【行】、【识】吗?」

  

  阿耨罗陀比丘回答道:「不是。」

  

  佛陀接着问道:「阿耨罗陀,既然只有迁流不定的五蕴,而所谓的『有情众生』在究竟法上并不存在,那么有关『有情众生』死后存在与否的各种论断还有意义吗?」

  

  阿耨罗陀比丘答道:「世尊,它们的确没有意义。」

  

  于是,佛陀告诉阿耨罗陀比丘说:「你不置答那些外道所提的问题,而直接告诉他们问题本身没有意义,乃是正确的响应,合于正法,没有诬谤于我,也无可责难。在如来的教法中,不论过去、现在或未来,说的只是灭苦之道,不作余说。」

  

  佛陀作了这番开示,阿耨罗陀比丘充满法喜,信受奉行。

  

  

  汉译杂阿含第一○五经。

  

  我是这么听说的:

  

  有一段时期,佛陀住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里。这一天,有一位名叫仙尼的外道出家人来佛陀的住处参访;他恭敬地向佛陀行礼问讯后,退坐在一旁,问道:「世尊,前一阵子我曾在一个著名的讲堂见到许多沙门、婆罗门集会共论,其中包括了富兰那迦叶、末迦梨瞿舍利子、先阇那毗罗胝子、阿耆多翅舍钦婆罗、迦罗拘陀迦栴延、尼犍陀若提子这几位享有盛名的宗教师与他们的徒众。无论弟子资质的优劣与所学的高下,这几位宗教师都未曾记说身坏命终的弟子往生何方。据我所知,您往往记说身坏命终的弟子的往生之处,而这令我感到疑惑。请问您为何知道死亡与再生之事?」

  

  佛陀告诉仙尼说:「仙尼,你因为内心有迷惑,自然就生出怀疑。仙尼,这世上有三类宗教师。哪三类呢?

  

  第一类宗教师主张有情众生没有不朽的自我(灵魂),死后就一无所有。第二类宗教师主张有情众生无论生前死后,都有不朽的自我(灵魂)。第三类宗教师澈见实相,而了知于究竟法上但有诸法的缘生缘灭,而实无有情众生之存殁。

  

  仙尼,第一类宗教师所主张的有情众生无常,是谓『断见』;第二类宗教师所主张的有情众生有常,是谓『常见』。至于在究竟法上实无有情众生之存殁的说法,则是出于如来、阿罗汉、等正觉的知见,由此断除爱染,舍离贪欲,止息生灭,涅槃寂静。」

  

  仙尼说:「世尊,听您这么说,我更感到疑惑了。」

  

  佛陀告诉仙尼说:「你的疑惑是正常的反应,因为对于长夜受邪见蒙蔽的众生而言,这样的知见甚深难解。」

  

  仙尼向佛陀恳求说:「世尊,我对您有坚定的信仰,请您为我说法,令我开悟。」

  

  于是,佛陀开示说:「仙尼,我现在问你几个问题,你依着自己的见解来回答。吾人的色身(色)是常还是无常?」

  

  仙尼回答道:「世尊,色身(色)是无常的。」

  

  佛陀又问道:「它的本质是苦还是乐呢?」

  

  仙尼回答道:「它的本质是苦,世尊。」

  

  佛陀问道:「那么,吾人的各种感受(受)、各种认知暨分辨作用(想)、各种出于意志的活动(行)、各种知觉(识)是常还是无常呢?」

  

  仙尼回答道:「它们也是无常的。」

  

  佛陀又问道:「它们的本质是苦还是乐呢?」

  

  仙尼回答道:「它们的本质是苦,世尊。」

  

  佛陀又问道:「仙尼,【色】、【受】、【想】、【行】、【识】(五蕴)迁流不定,本质是苦,多闻圣弟子会不会认为五蕴为【我】所拥有、五蕴是【我】、五蕴在【我】之中、【我】在五蕴之中?」

  

  仙尼回答道:「不会的,世尊。」

  

  佛陀接着问道:「仙尼,【色】是有情众生吗?」

  

  仙尼回答道:「不是。」

  

  佛陀又问道:「那么【受】、【想】、【行】、【识】是有情众生吗?」

  

  仙尼回答道:「它们也不是。」

  

  佛陀问道:「仙尼,有情众生是存在于【色】之中吗?」

  

  仙尼回答道:「不是。」

  

  佛陀又问道:「那么,有情众生是存在于【受】、【想】、【行】、【识】之中吗?」

  

  仙尼回答道:「不是。」

  

  佛陀接着问道:「仙尼,在【色】之外,别有所谓的有情众生存在吗?」

  

  仙尼回答道:「没有。」

  

  佛陀又问道:「那么,离开了【受】、【想】、【行】、【识】,别有所谓的有情众生存在吗?」

  

  仙尼回答道:「没有。」

  

  佛陀接着问道:「仙尼,【色】、【受】、【想】、【行】、【识】(五蕴)合起来就是有情众生吗?」

  

  仙尼回答道:「不是。」

  

  佛陀又问道:「那么,【色】、【受】、【想】、【行】、【识】(五蕴)之外有有情众生吗?」

  

  仙尼回答道:「没有。」

  

  佛陀接着说道:「我的一部分弟子虽然明白这个法义,却还未能如实澈见之,也因此就仍有结使(烦恼)未能断除净尽。由于余习未尽,异阴相续的生灭现象就不得止息。

  

  仙尼,对于这样的弟子,我才会记说他们身坏命终后的往生之处。另有一部分弟子不但明白这个法义,而且以内明的智慧如实澈见之,由此断除一切结使(烦恼),止息了异阴相续的生灭现象。仙尼,对于这样的弟子,我就不会记说他们身坏命终后的往生之处,因为受生的条件已不复存在,没有记说的因缘。如果一定要有所记说,就说他们断除了一切的爱欲,永远熄灭了烦恼,心意得到了解脱,已到了苦海的尽头。我从初转*轮迄今,常宣说五蕴无常、苦、非【我】的道理。若能如实澈见之,众苦都将灭尽。」

  

  佛陀作了这番开示,外道出家人仙尼当下舍离了各种世俗的邪见,明白了真理。这时,仙尼已知法见法,不再疑惑迷惘,也不再乞求他力的救度,于正法律中无畏无惧。

  

  他起身顶礼佛陀,说:「世尊!我可否在正法律中出家修梵行?」

  

  佛陀告诉仙尼说:「我接受你出家、受具足戒,成为一位比丘。」

  

  于是,仙尼在佛陀座下出家,受具足戒。尊者仙尼出家后,独居静处,舍离放逸,精勤于禅思,不久即自知自证【生死已尽,梵行已立,应作已作,不受后有】。就这样,仙尼成为一位阿罗汉。

  

  

  

  

《杂阿含经选辑 II》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