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摩诃止觀》導讀

  《摩诃止觀》導讀

  天臺山國清寺  月悟

  衆所周知,天臺宗作爲中國佛教第一個大乘宗派,以教(教理)觀(實修)雙美著稱于世。天臺典籍浩如煙海,主要的就有數百種,-根本典籍則是天臺叁大部《法華文句》、《法華玄義》、《摩诃止觀》(又名《圓頓止觀》);欲深入研修天臺宗,不可不讀的天臺聖典。天臺宗就教義理論與修行實踐,分判教相門與觀心門,全稱教門、觀門,簡稱教觀,爲理論與實踐的完美統一。《法華文句》、《法華玄義》二部,主說教相門,傍及觀心門;《摩诃止觀》主說觀心門,傍及教相門。此叁大部皆是天臺智者大師(538~597)自大蘇妙悟、華頂降魔實證諸法實相而流出的文字般若,由其得意弟子章安尊者(561~632)私記,並將其中的《法華玄義》、《摩诃止觀》,于隋開皇十七年(597)八月(智者大師圓寂前叁個月),敬呈智者大師鑒定通過。

  《摩诃止觀》是智者大師最成熟的代表作,系天臺觀門的極致;自隋開皇十四年(594)四月二十六日起,至一夏(九旬)結束,講于荊州玉泉寺。

  《摩诃止觀》十卷(以下引文僅注明卷數),洋洋二十萬言;隋大業元年(605)問世之後,盛傳至今,且普及至日本、韓國,顯示其不朽的生命力。智者大師曾爲俗兄陳铖撰<小止觀》一卷,又稱《修習止觀坐禅法要》,或名《童蒙止觀》,對《摩诃止觀》中所講的內容,大致都撮要敘述,實爲《摩诃止觀》的節本。因爲,《小止觀》的前五章相當于《摩诃止觀》的第六方便章,《小止觀》的次四章相當于《摩诃止觀》的第七正觀章,《小止觀》的“證果第十”章所述“叁止叁觀”與《摩诃止觀》的中心思想“一心叁觀”、“圓融叁谛”一致,所以,誠如《小止觀》元照序文所說,《小止觀》“實大部之梗概,人道之樞機”。故古來天臺祖師大德勸人研修止觀,皆主張從《小止觀》人手,然後深入《摩诃止觀》。

  《摩诃止觀》卷一至“略說緣起竟”,以章安尊者的本人口吻說出,爲序分。卷二至卷十,爲正宗分;總開十章,即大意,釋名、體相、攝法、偏圓、方便、正觀、果報、起教、旨歸。此十章的後叁章(果報、起教、旨歸),雖未宣說,其義卻于大意章“五略”中後叁略(感大果、裂大網、歸大處)所明,爲流通分。

  卷一至“略說緣起竟”,指明天臺止觀的祖承、付法、引證與示說;提出最早的天臺四祖說,即高祖龍樹菩薩(西土第十叁祖)、二祖慧文禅師、叁祖慧思禅師、四祖智者大師;由于智者大師乃天臺教觀的集大成者、實際創始人,並且以其大蘇、華頂二次妙悟的殊勝資糧,在不違釋迦一代時教根本精神的前提下,融會了中國人特有的儒道思想、理解方式與實修體驗,標志著佛教中國化的艱巨工程已經形成,因此“此之止觀”雖親承如來一代聖教,卻是“智者,說己心中所行法門”。故被譽爲“東土小釋迦”,誠當之無愧!卷一說:“天臺(智者大師)傳南嶽(慧思禅師)叁種止觀,一、漸次,二、不定,叁、圓頓。皆是大乘,俱緣實相,同名止觀。漸,則初淺後深,如彼梯階;不定,前後更互,如金剛寶置之日中;圓頓,初後不二,如通者騰空”天臺止觀留下四本:漸次止觀。在金陵瓦官寺說,弟子法慎記爲叁十卷,章安治定爲十卷,即《釋禅波羅密》;不定止觀,即陳尚書令毛喜請大師出,今《六妙門》一卷;圓頓止觀,整個佛教的最高觀法,即一心叁觀,指《摩诃止觀)十卷;小止觀,留《小止觀)一卷。此叁種止觀依序爲初淺後深、淺深不定、初後不二的觀法,皆是趨人實相的大乘止觀。在因謂之爲止觀,在果謂之爲定慧、寂照、明靜,名稱不同,意義一致。此叁止觀,普攝群機;乃智者大師,爲叁根性(下、中,上)說叁法門(漸次、不定、圓頓),並引叁譬喻(登梯、寶置、騰空)而廣說的勝妙法門。如何實修漸次止觀

  此法猶如登梯由低而高,先持戒修善;次修禅定、無漏;複修菩薩道;後漸觀實相,止二邊偏,止觀雙修,定慧力等,即止而觀,即觀而止,圓融不二,又了了分明,能見佛性,住大涅槃。如何實修不定止觀

  非初觀實相,亦非次第由淺而深,乃前後互更圓融的觀法。如置金剛寶于日中,其色彩、現象不定。此爲無別階位,隨衆生根機而作淺深、漸頓不定等法,以成實相之觀。如何實修圓頓止觀

  指初發菩提心即觀實相,觀法界一色一香無非中道,隨舉一法當體即實相印。故苦道即是解脫道,無苦可舍;煩惱即菩提,無集可斷;邊、邪皆中,無道可修;生死即涅槃,無滅可證。猶如神通之騰虛空,初緣實相而解行並頓。此系以法性寂然修四種叁昧,行八正道,雖有初後,然實無二無別,故得開佛知見,得無生忍。一言以蔽之,天臺止觀融攝整個佛法,代表一切佛法。從最高修法而言

  天臺圓頓止觀,淨土念佛圓頓法門(理一心不亂),禅宗正法眼藏,皆體現了一乘圓教的根本精神!

  卷一下半部分至卷二全文,智者大師講第一章“大意”,略說《摩诃止觀》大意,故稱“五略”,即發大心、修大行、感大果、裂大網、歸大處。由“五略”而“十廣”(十章),其結構之廣博、精致;教觀之完備、充實,令人驚歎不已!“發大心”是前五章的旨趣;“修大行”是方便、正觀二章及四種叁昧的略講;“後叁略”則是“後叁章”的綱領,“果報”乃“證真果”,“起教”爲“化他”,“旨歸”是“涅架秘藏”。卷一說:“雲何發大心

  衆生昏倒:不自覺知,勸令醒悟,上求下化。雲何行大行

  雖複發心,望路不動,永無達期,勸牢強精進,行四種叁昧。雲何感大果

  雖不求梵天,梵天自應,稱揚妙報,慰悅其心。雲何裂大網

  種種經論,開人眼目,而執此疑彼,是一非諸,聞雪謂冷,乃至聞鶴謂動,今融通經論,解結出籠。雲何歸大處

  法無始終,法無通塞,若知法界,法界無始終,無通塞,豁然大朗,無礙自在。生起五略,顯于十廣。”智者大師強調欲成就止觀二法,發心至爲重要。若發邪心,修正法,正法亦邪;若發大心,修邪法,邪法亦正。卷一“發大心”:“此菩提心,有大功德。舉要言之,此心即具一切菩薩功德,能成叁世無上正覺。若解此心,任運達于止觀;無發無礙即是觀,其性寂滅即是止;止觀即菩提,菩提即止觀。”欲登妙位,非行不階;行法衆多,略言其四;即四種叁昧,常坐,常行,半行半坐,非行非坐。智者大師于卷二“修大行”詳細闡述了四種叁昧的行法,依據《文殊說般若經》、《文殊問般若經》、《般舟叁昧經》、《大方等陀羅尼經》、《妙法蓮華經》、《大品般若經》等佛經,而有所增益,並結合自己的實踐體驗,特別突出了念佛法門,爲天臺宗的後繼者大力倡導“臺淨結合”開了先河。智者大師乃靈山聖衆之一,或本或迹,皆不可思議;爲悲憫後世衆生,示居五品(圓教觀行即佛),示生極樂淨土。其真實用意,乃是令教觀不深者,求生極樂淨土,可保一生了辦無失;亦令修淨土者,兼習教觀,可增益品位。因之,印光大師贊曰:“智祖(智者大師)示生示位之大恩大德,雖粉身碎骨,也難報萬分之一也。”天臺四種叁昧,具有人手方便、見效快、可操作性的特點,可謂智者大師“說己心中所行法門”的具體表現。

  卷叁“釋名”、“體相”、“攝法”、“偏圓”,全卷共講四章;止觀總持,具足一切佛法,或體.或相或偏或圓,無不赅攝。卷四專講“二十五方便”(具五緣、诃五欲、棄五蓋、調五事、行五法),方便者,衆緣和合,以能和合成因,亦能和合取果;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卷五至卷十,專講“正觀”章,爲《摩诃止觀)的核心部分。

  藏、通、別教皆修十乘觀法,然皆善巧方便之說;唯圓教方論正修十乘觀法。此十法,即能因至果成就觀法。卷五以下,對“十法”有詳盡闡發。十法之中,第一、觀不思議境爲上根人而設;若尚未成功或中根者,進而修第二、發真正菩提心,第叁、善巧安心止觀,第四、破法遍,第五、識通塞,第六、叁十七道品調適,第七、對治助開;至于下根者,則更修第八、知位次,第九、能安忍,第十、無法愛(又稱離法愛),但最後亦須修備具足十種觀法,證人圓教真實之位。爲對治魔障,卷八以下,又有十境(陰人、煩惱、病患、業相、魔事、禅定、諸見、上慢、二乘、菩薩)叁障(報障、煩惱障、業障)四魔(陰、煩惱、死、天)之說。最後一一皆成圓妙叁谛,無有圓頓,更過于此。

  卷叁,智者大師列出老子《道德經》、莊子《逍遙遊》;卷六,認爲五戒與儒家五常(仁、義、禮、智、信)是一致的;卷八,認爲“若止心丹田(道家養生術)”,可以治病。很顯然,智者大師援儒、道人佛,並列爲人天教學之中,對傳統儒道文化給予了充分的肯定,極大地豐富了佛教人天乘的內涵,這是智者大師對中國佛教的一大貢獻,亦是中國佛教區別于印度佛教,但根本精神不變的主要原因。中國佛教向來以“農禅並重”爲優良傳統,這也不同于印度佛教,都可以根據《五分律》的“隨方毗尼”,與《妙法蓮華經》的“會叁歸一”思想,來加以說明了。不過,智者大師特別強調,若于儒、道等世法滯步不前,不能出叁界火宅,故卷六指出:“世法藥非畢竟治。屈步移足,雖垂盡叁有,當複退還。”

  《摩诃止觀》于“一夏敷揚,二時慈霪,雖樂說不窮,方至見境(諸見境),*輪停轉,後分(後叁境)弗宣”(引自“卷一”),但後叁境(上慢、二乘、菩薩),在諸卷中皆有提示。上慢境,如禅定境中明。二乘境,菩薩境,即藏、通教二乘,藏、通、別教菩薩,如體相、攝法、偏圓等章及諸見境中可思議等文所明。因此,天臺九祖荊溪湛然大師(711~782),在他爲诠解《摩诃止觀》,而撰著的代表作《摩诃止觀輔行傳弘決》中,總結道:“其文雖阙,其義已足,夏終告息,托緣停止也。”

✿ 继续阅读 ▪ 忏悔與後悔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