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讀“一宿覺”公案的思考

  讀“一宿覺”公案的思考

  月悟

  在《壇經》裏,有一則“一宿覺”公案。號稱“一宿覺”的高僧是唐代永嘉玄覺禅師(?—713),溫州永嘉戴氏子。八歲出家,少習經論,精通天臺止觀法門,與天臺宗八祖左溪玄朗大師同出七祖天宮慧威大師門下,谒禅宗六祖慧能大師于曹溪。與慧能一問答,即悟了禅宗頓教思想,隨即就要告別,而慧能留他住了一宿。因此,世有稱其爲“一宿覺”者。

  玄覺禅師修學天臺止觀叁十余年,而得到撣宗慧能大師印證並盛贊,可見禅、教不二,無二無別。

  昔人稱宗下(禅宗)之不許思維分別、直指人心者爲祖師禅,教下(天臺宗)令人思維分別而觀察修爲如來禅。祖師禅教人參話頭,如來禅教人觀心,其實參話頭即是“觀心”之一種,無非入手處不同而已。《壇經》本曰:“學道者頓悟菩提,各自觀心,自見本性。”何渭入手處不同

  吾人一念心,本是性體,其病在分別人我法界,故對治妄心,不是除其本體,只是除其病幻;佛以止觀法門,令人觀心,以妄心能分別,即令窮其分別,細細分別,尋其源頭,而迫至極處,忽然覺妄即真,止、觀不二。宗下祖師不許分別,左又不是,右又不是;對祖師問時,不得不細心,細細分別,即此便透過一層;待疑情一起,一面觀察,一面掃除妄念,是其妙用也。宗下、教下雖入手處不同,但目的是一樣的,即令明心見性、轉迷成悟,疾成佛道。

   其實,佛陀開示種種法門,皆是對機而談,當機得益,不出天臺止觀二法,治人“心病”。宋代以降,禅人普遍輕視教理而側重實修,導致“暗證師”與“枯木禅”者不少;而教下天臺宗學人偏離本宗義觀並舉(解行並重)之本懷,普遍輕視實修而側重教理,導致“文字師”與“狂慧”者不少。從而,引發了長期的禅、教之爭,如來禅、祖師禅孰優孰劣之無聊論爭;禅、教因之互耗而逐步衰頹,可歎可痛!

  天臺宗強調教理與實修並重,而重輝天臺,必定會給予“枯木禅”者注入活力,帶動禅宗向縱深發展,俾令禅、教各宗共振之,則可系佛法九鼎于不墜!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