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始終心要》解讀

  《始終心要》解讀

  《始終心要》原文

  [唐]天臺九祖荊溪湛然大師述

    夫叁谛者,天然之性德也。中谛者統一切法,真谛者泯一切法,俗谛者立一切法。舉一即叁,非前後也;含生本具,非造作之所得也。悲乎!秘藏不顯,蓋叁惑之所覆也。故無明翳乎法性,塵沙障乎化導,見思阻乎空寂。然茲叁惑,乃體上之虛妄也。于是大覺慈尊,喟然歎曰:“真如界內,絕生佛之假名;平等慧中,無自他之形相。但以衆生妄想,不自證得,莫之能返也。”由是立乎叁觀、破乎叁惑、證乎叁智、成乎叁德。空觀者,破見思惑,證一切智,成般若德;假觀者,破塵沙惑,證道種智,成解脫德;中觀者,破無明惑,證一切種智,成法身德。

  然茲叁惑、叁觀、叁智、叁德,非各別也,非異時也,天然之理,具諸法故。然茲叁谛,性之自爾。迷茲叁谛,轉成叁惑。惑破藉乎叁觀,觀成證乎叁智,智成成乎叁德。從因至果,非漸修也;說之次第,理非次第。大綱如此,網目可尋矣!

  如果說,《心經》是大般若部的心要;那麼,《始終心要》便是所有天臺典籍的心要,集中表現了天臺圓教一乘實相的精神!

  中道不是空、真、無,亦不離空、真、無;中道不是俗、假、有,亦不離俗、假、有。中道既超越真、俗,故名“非真(空、無)非俗(假、有)”;中道又綜合真、俗,具足一切法,故名“即真(空、無)即俗(假、有)。叁觀同時把握,不假方便、次第,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一心圓修,一心圓證,故名“一心叁觀”。叁谛同一實相,雖叁而一,雖一而叁,故名“叁谛圓融”。理、事圓融,見性成佛,故名爲“佛”。雖見性,或不明了,或了了分明,故于無差別中論差別,判爲“六即佛”。

  圓教中道,圓而不偏,名爲“圓中”,亦名“不思議中道”,是唯一真實的中道。空、有不取,亦不舍,是名見性成佛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