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略說性具善惡之義

  略說性具善惡之義

  月悟

  “性具善惡說”是天臺宗之極說,並且是天臺教學的根本特色。性,指法界性、法性、真如,或稱本、理、體;具,具足,具有之義。性具善惡,即謂衆生之本性,於先天具有善、惡,故又稱性善性惡;衆生如是,如來亦如是。後天行爲所生(造)之善、惡,稱爲修善、修惡。天臺智者大師在《觀音玄義》(《大正藏》)卷34,P882)中,當有人問及“闡提與佛斷何等善惡”時,他斷然地指出:“闡提斷修善盡,但性善在;佛斷修惡盡,但性惡在!”

  天臺宗圓教講“叁谛圓融”。真谛泯一切法,俗谛立一切法,中谛統一切法。雖叁而一,雖一而叁,互不妨礙。一切有差別的萬事萬物(萬法),皆是真如佛性的具體表現。萬法是生滅法,虛幻不實,並無自性,但此無性之性,卻是真如妙性;真如妙性並無生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在聖不增,在凡不減,但遇衆緣,能生萬法。須知,生滅萬法是真如之相,不變真如是生滅之性。不變隨緣,舉真如之全體,而成生滅之相;隨緣不變,指生滅全體,是真如之性。因此,一切法皆是佛法;一色一香,無非中道。衆生指妄爲真,如來覺妄即真。衆生是未覺悟之如來,如來是已覺悟之衆生。真如門內,絕生(衆生)佛(如來)之假名;生滅門中,有性具之善惡。性具善惡,生佛無殊;若論修德,則有天壤之別。

  是故,諸佛如來、大菩薩斷修惡盡,卻能善用性惡法門,能於異類中,現同類身,度同類衆。觀音能現焦面鬼王,提婆達多能現一闡提,雖行惡世叁途亦無所染。提婆達多與佛陀密切配合,示現一闡提亦能成佛。據《報恩經》載:“爾時如來,即遣阿難,往到地獄,問訊提婆達多,苦可忍不(否)

  爾時阿難,受如來教,至地獄門外,問牛頭阿旁言:“爲我喚提婆達多。”牛頭阿旁言:“汝問何佛提婆達多,過去諸佛皆有提婆達多。”阿難言:“我喚釋迦牟尼佛提婆達多。”爾時阿旁,即語提婆達多:“阿難在外,欲得相見。”提婆達多即言:“善來阿難,如來猶能憐念於我耶

  ”阿難言:“如來遣我問訊,苦痛可堪忍不

  ”提婆達多言:“我處阿鼻地獄,猶如比丘入叁禅樂。”佛言:“菩薩摩诃薩,修大方便,引接衆生,具受生死無量大苦,不以爲患。若有人言提婆達多實是惡人,入阿鼻獄者,無有是處。””而衆生不能全性起修,覺妄即真,故不能善用性惡法門,並且爲修惡、造業之因,可悲也夫!然衆生不斷性善,闡提亦有成佛之期。凡有心者,皆當作佛;心佛衆生,叁無差別。不但有情性具善惡,而且無情亦性具善惡,故“生公說法,頑石點頭”。

  對此,當代天臺宗大德慧嶽老法師在《天臺教學史》中指出:“智者大師更將寂靜涅槃的觀念,移至現實的世界裏,敘述如來絕不是逃避娑婆而樂於寂靜的,誠是普門示現,與正、應二報的衆生同樣的共存,且始終不離娑婆的活動舞臺。也因如此,才留性惡(理惡),而不染於惡(修惡),對惡(修惡)自在而不墮,這才是“人間佛陀”的偉大處。”

✿ 继续阅读 ▪ 淺說天臺圓教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