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略說偈頌

  略說偈頌

  月悟

  平常所謂“叁藏十二部”、“十二部經”,指將叁藏佛典的性質和方式分成十二類,在長行、偈頌、因緣、譬喻、本生、本事等十二種體裁中,偈頌不可或缺。

  偈是指一種宣傳佛理短句,梵語“偈”、“偈陀”,漢譯爲“頌”,故梵漢雙舉並稱“偈頌”。偈有兩種:一通偈,二別偈。通偈,每句字數不定,句數不拘,以叁十二字爲一偈;古天竺人,常用此體裁。別偈,每句或二、叁、四言或五、六、七言乃至多言,共四句爲一偈。古天竺語言風格與漢地大異;偈頌原是可以歌詠的,但譯成漢文,言簡意赅,類同于詩。漢譯“偈頌”,與中國舊體詩的發展密切相關,亦是譯經大師們照顧本土信衆、讀者的一種善巧方便。翻開中國詩史,唐代之前,多爲四言詩、五言詩;唐代及其後,則以七言詩爲盛。因此,譯經大師們盡量采用時人喜聞樂見的形式,以契衆機。舊譯時代,只有四言、五言偈,並無七言偈,如《四十二章經》、《妙法蓮華經》等;新譯時代(唐代)則不乏七言偈。

  偈通常由四句組成,每句以四言、五言、七言爲主;就此而言,與中國舊體詩相類。但舊體詩不但講字數、句數,而且講平仄、對仗、押韻,稍有不慎或技巧欠佳,便導致“以辭害義”,故佛教的譯經諸大師,用樸實平易的白話文體來翻譯佛經,但或易曉,不加藻飾,造成一種白話的文體。偈雖不講究平仄、對仗、押韻,卻因其義蘊深遠而廣爲傳誦。

  曆代高僧常常在圓寂前夕,留下二偈以示後人。這類偈子一般四言一句,以四句爲一偈。例如:晚近中興律宗之祖弘一大師臨終示偈曰:“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裏。問余何適,廓爾亡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當代高僧茗山老法師臨終示偈曰:“秋水魚蹤,長空鳥迹。若問何往,往生淨域。覺而不迷,生必有滅。乘願再來,何須悲泣。”

  摘自《正法眼》2003年第3期

✿ 继续阅读 ▪ 如是我聞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