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與衆生結善緣

  與衆生結善緣

  出家人以弘法爲家務,但效果如何與時節因緣有關。所謂時節因緣有講法的因緣,和聽法的因緣。兩下要同時成熟,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講法的因緣,取決于弘法者的學修。聽法的因緣,必須處處與衆生結善緣。與衆生有緣,講經說法不一定很出色,但人們卻愛聽,聽了以後,也容易接受。不然,縱然你德高望重,辯才無礙,也未必有許多人去聽。

  與衆生結善緣,就是恒順衆生,“于諸病苦,爲作良醫。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爲作光明。于貧窮者,令得伏藏”(《普賢行願品》)。恒順衆生,要有善巧方便,“先以欲鈎牽,後令入佛智”(《維摩诘經》)。 恒順衆生,就是恒常順從衆生,令衆生歡喜。恒順向善的衆生,以布施、愛語、利行、同事而攝受之,令入佛智。恒順向惡的衆生,以布施、愛語、利行而攝受之;若是大菩薩,才有能力以同事而攝受之,因爲大菩薩與其同事而不染于惡。

  在佛門中有一個傳誦甚廣的實例:一位法師講經講得很好,但聽的人卻甚少;蒙髙僧指點,不妨先與山中的鳥族結緣。于是,法師從此辍講,天天撒谷物布施鳥族,二十年沒有間斷;這時法師講經說法,聽衆很多,並且絕大多數是二十來歲的年青人。

  大凡學佛人,都知道佛教裏面有個故事:世尊當年去到一個村子講法,聽衆寥寥無幾,村民們反應冷淡。最後,世尊派他的大弟子舍利弗前往,村民們歡喜踴躍,反應熱烈。弟子們不解其意,問訊世尊。世尊說,從前有一樵夫在山上砍柴,見到一窩蜜蜂,當下發願得道後,來度他們成佛。那個樵夫就是現在的舍利弗,那窩蜜蜂就是現在村中的村民,他們與我無緣,我講法他們聽不進,舍利弗在因地發願要度他們,所以法緣當然比我殊勝。世尊的方便示現告訴我們,與衆生結善緣多麼重要。倘若我們平時不知道與衆生廣結善緣,他日乘願再來,衆生與我們沒有緣份,恐怕也是度無所度。

  據《影塵回憶錄》載:“過去,印光老法師,他頭一次在上海講法說開示。頭一天,法會很盛,聽經的人也很多。第二天比頭一天就少,第叁天比第二天更少。末了一天比一天少,一天比一天少。印光老法師的名望、德行、學問在各方面都很讓人仰望、欽佩。然而,聽經的人,卻一天比一天少。後來考查這原因,並不是聽經的人不願意去聽,而是聽經的人,從本心裏很樂意去聽。但到了聽經的時候,便遇到要緊的事,必須在這時候去辦,這樣就把聽經的時間耽誤過去了。後來印老聽說這事,就發願,從此之後,不講經,不在大衆之中講開示。這就是因爲聽法的“因緣”不成熟的關系, 因此印老一生用書信開示人的時候多。平素除少數弟子們到關房裏請開示外,他不願莅臨大衆場合裏,說長時間的開示。”

  與衆生結善緣,即是善巧弘法,與講經說法開示無異,最終皆令入佛道,畢竟成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