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竅決寶藏海 02、甘露滴▪P6

  ..續本文上一頁精進地修持佛陀的教法,那我們的智慧之火就會越來越盛燃,最後就會全部無余地燒盡世間法的茂林。

  在這世界上,有各種各樣形形色色的外道觀點,比如有承認常有、不常有、有邊、無邊、自性存在等等,這些衆生真是很可憐,就象是用火圈把自己圍繞起來一樣。這些愚笨的人,用分別念把自己緊緊地束縛著,自己欺騙著自己。

  在這個世間上,除了佛教以外,各個宗派形色各異的說法都不究竟徹底。如當時外道在佛面前提出了十四種無記法,這十四種無記法就是我是常有?還是不常有?是有邊?還是無邊?這樣分別對應上過去、現在、未來,再加上五蘊與我是一體?還是異體?總共十四個問題。對于這十四個問題,釋迦牟尼佛當時並沒有回答他們,因爲外道既有承認有邊,也有承認無邊的等等不同的說法,但釋迦牟尼佛對這十四種無記法全都不予承認。

  實際上這些問題與石女的兒子一樣都是子無虛有的,無論我們怎麼對之進行觀察,也是找不到一個究竟的道理來。在究竟的實相上,不管承許我常有還是無常等等都毫無意義。而當時那些衆生的根基無法接受如此高深的道理,故佛沒有答覆他們。由此說明了釋迦牟尼佛具有甚深的密意和智慧,也表明了佛陀在斷除邪見方面具有殊勝善巧的方便,這在以中觀爲主的論典中也是以此公案來高度贊揚佛陀的智慧。

  這些外道的分別尋思者,觀察自己的身心境界及外面的世界後,所建立的宗派其實是增上無明黑暗的主要原因。這些外道宗派都是無點滴可靠,他們越來越觀察,其心也就越來越陷入于無明愚癡當中,沒有任何實際的利益。

  與之恰恰相反的是,在釋迦牟尼佛的智慧當中,就具有從根本上斷除無明愚癡的最殊勝的善巧方法,而在整個世間,如梵天、大自在天對此殊勝的竅訣都是如聾如盲。故衆多人和天界的衆生都認識到,象佛陀那樣的尊者,在整個世界上都無法尋覓,他是世界上唯一最究竟徹底覺悟的一切智智。

  根據名言的觀世量,釋迦牟尼佛是利益衆生的引導者,也就是說通過因明的推理,應該承認釋迦牟尼佛是世間上唯一的量士夫。再以中觀的推理,佛陀沒有回答十四種無記法,這也是量士夫的一個標志。然後釋迦牟尼佛宣講了緣起空性,這也是所有的衆生都無能爲力的事情。麥彭仁波切在《中觀莊嚴論》中就專門以緣起空性來贊歎佛陀,肯定釋迦牟尼佛爲整個世間上唯一真正的量士夫。

  在衆生的相續中彌漫著無邊的黑暗,然而除了釋迦牟尼佛以外,其它的任何宗派對此都束手無策。假如我們追求通達世上的一切所知法,就必須具有一個究竟徹底的推理方式,這就是關于緣起性空的推理方法。只要證悟了緣起空性,我們就能通達世間上的一切所知。而有關緣起空性的道理只能在佛的教言中才能找到,其它宗派根本沒有能力進行宣說,這是佛陀的一個不共特點。

  釋迦牟尼佛所宣講的八萬四千法門都可包括在緣起咒的內容中,也可包括在名言的緣起和勝義的緣起當中。因此緣起性空是佛陀教言中最主要的竅訣,是無死的甘露,是能摧毀黑暗的一盞明燈,是斷除分別念和邪宗的銳利寶劍,是醫治煩惱痛苦的妙藥。而有關緣起性空的究竟道理,只有在大中觀、大圓滿、大手印中才進行了詳細的宣說。

  我們只有依靠釋迦牟尼佛的教言,才能對治內心的貪嗔癡等五毒煩惱,否則哪怕是世間上聰明絕頂的人也無辦法解決內心的煩惱痛苦。如外道的很多祖師,雖然他們也有相當高的智慧,也能暫時得到一些安樂和寂靜,但要想徹底摧毀一切煩惱痛苦,從輪回中得到究竟的解脫,這對他們來說也僅是黃粱美夢而已。所以釋迦牟尼佛的智慧無比殊勝,是天上天下所有衆生都應恭敬贊歎的對境。

  緣起性空的道理是斷除世間一切邪見和輪回大海中所有痛苦的甘露妙藥,我們能夠聽聞這麼殊勝的佛法並對緣起的道理進行思維,這表明我們有異于常人的殊勝的緣份,這也是我們千百萬劫當中積累資糧福報的一個善果。

  釋迦牟尼佛的功德圓滿無礙,他能徹見一切諸法的本性。就象在自己手掌上的摩羅果,內外都明明了了,釋尊對一切諸法都能無礙通達,是一切智智。而這個一切智智的果位,實際上也是因爲依靠證悟緣起空性道理後才能獲得。

  因此,如果我們希求得到無上佛果,就要在對佛生起無比信心的基礎上,通過皈依叁寶,然後依靠聖教的教證進行觀察,在精通緣起空性的道理後,佛果就好象在自己的手上,輕而易舉就可以得到。

  緣起性在名言中依靠因緣而産生,勝義中則一切都不存在,一切諸法都是空性。名言中的緣起,必須依靠法稱論師和陳那論師的觀點來抉擇,勝義中的緣起則必須依靠無著菩薩和龍猛菩薩的教證來指導。

  所謂的緣起空性,"無則不生"是因的規律,如果因不存在,那麼果就不會産生;然後"聚合不退"是果的規律,如果因已聚和,那麼果是不會退的,也即肯定會産生果。無論是外法方面的樹、根、莖等等,還是內法方面的無明、取、受等十二緣起的法都服從這個規律。

  沒有因則不可能産生果,因已具足果是不會退的,這是一個因果規律,超越這個規律的法在整個世界上也無處尋覓,爲什麼呢?因爲無論任何的法都是觀待而言,有實依靠無實而觀待,無實依靠有實而假立。猶如那邊和這邊,或者瓶子觀待無瓶而安立,無瓶觀待有瓶而安立。所以攝于有爲法和無爲法的一切諸法都不存在一個自性本來成立的法,這就是緣起性的本體和自性。

  我們並不了知諸法的本性,如果真的已經通達了,就會了知世間一切諸法就是沒有自性的緣起性,與夢中的顯現一樣。沒有通達證悟緣起性的凡夫,意識被染汙而對外境産生顛倒的迷亂。正因爲有了這種迷亂顯現,對外境自然生起如夢如幻的貪心等煩惱分別念,這就使我們的心識在叁界輪回中無盡地漂泊。

  如此,沒有通達一切諸法本性的心識就是無明,無明也可以說是覺性智慧的反體,或說是大圓滿、大手印、大中觀等見解的違品。在世間上,無論哪個宗派都要承認一切諸法的本性,然後在此本性的基礎上再産生形形色色顯現。但是他們都沒有對諸法作如實的了悟,把根本不存在的事物反而執著爲實有,我們把這種執著稱爲無明。

  依靠無明可以顯現業、心識等十二緣起中的其它支,換而言之,從上至有頂非想非非想天,下至無間地獄的所有衆生,他們有著數不勝數的身形,在無始無終的輪回當中漂流,而這些衆生都是從無明愚癡當中顯現出來的。就象火鏡(放大鏡、凸透鏡)依靠太陽可以燃火,同樣的道理,我們以幻化的業力入于世間,再因自己的習氣增上而産生了六處,有了六處,就象明淨的鏡子裏顯現彩光一樣,六處各自執取于外境,之後就有了能取所取的接觸。然後通過接觸而産生了苦樂等諸種感受,因爲願意接受安樂,而拒絕接受痛苦,這就有了貪愛,再進一步就對貪染諸境生起取心,有了取就形成了叁有,然後是生,生之後就是老病死,如此再叁的流轉就形成了輪回。

  所有的十二緣起,可以包括在煩惱、業和苦蘊當中,因爲輪回無初、中、後,《寶鬘論》中也如是講過,所以從煩惱中産生業,業當中成熟苦蘊,苦蘊又形成業和煩惱,這樣衆生就在輪回中再叁地流轉。

  由于因果不斷地輪轉,就形成了叁界的五蘊,其實五蘊也是空性,是一種假名。本來緣起都是空性,知道它的本性,就沒有任何事物值得貪戀。只要還沒有斷除貪欲,那麼輪回的瀑流與世間的業惑始終不會滅盡。換句話說,如果沒有斷除無明,煩惱也不會滅盡,世間輪回的痛苦也無法遣除,故在業中無欺顯現叁有。

  以顯宗的教證理證而言,貪心的對治法爲觀修不淨觀,對治嗔恨則觀修慈悲心,對治癡心就觀修緣起性。或者根據佛經的說法,貪心、嗔心、癡心等每一種各對應二萬一千種法蘊,然後密宗的二萬一千個法門則是對治平等的貪嗔癡,釋迦牟尼佛總共宣說了八萬四千個法門。或者依據大圓滿,我們就不必如此進行觀察,因爲一切諸法都是心的幻化,只要以大圓滿的竅訣來證悟心的本性,那麼內心所變現的外面一切六道輪回的顯現都會寂滅,就象一位幻化師幻出各種形相,如果幻化師被殺了,那麼其所有的幻變都會隱沒,在大圓滿中是可以如此區分輪涅。

  關于對緣起空性,可以用這個比喻來加深理解:如本院紮西老師教尼姑藏文拼讀,在上課時,紮西老師相續當中的念誦並非轉移到尼姑的口裏去了,紮西原來所掌握的知識現在還擁有,但如果他沒有教授知識,她們也不會明白。因和果是不會相互轉移,因不會遷移到果上來,但沒有因則果也不會産生,讀誦、燈火、印章、鏡子、火鏡和種子、聲音、酸醋等這些也都是無常變化的,比如我們嘗到了苦味和酸味,實際上這也是緣起性。所以通過以上方法,有智慧的人就會了知因果的內在關系,明白緣起空性的道理。

  我們應當對一切顯而無自性的諸法生起悲心和厭離心,或者可以說緣起空性雖然即是本性不成立,但只要我們愈對它進行觀察,自心相續中的厭離心和悲心就會愈來愈增強。幻化城市中幻化的兒子是沒有任何可靠,就象是住在虛空中一樣。我們如果證悟了上面緣起空性的道理,在自己的相續中對輪回就會生起強烈的厭離心和悲心。

  種種生死的自性,無變無住的輪回,無生無滅的無明等這一切,都是幻化的大網。這種無增無減顯而無自性的本性,本來就普遍于一切衆生的種性當中,但是因爲無明煩惱的牽製,使衆生不明了此理。假如我們通達了緣起空性,將會把智慧的火焰越來越盛燃,清淨心的虛空當中必會群星閃爍,顯現出五彩缤紛的彩虹。

  外面的山河大地、絢麗多彩的風景等這一切都是名言當中無常的緣起,具有智慧的人通達此理後,其內心的虛空中就會顯現智慧的日光和月光,增上無比的歡樂。通達緣起空性的人,不但時時刻刻都在增上殊勝的歡喜心,而且在乃至輪回未空之間,他饒益衆生的心就象大悲的甘露海一樣寬廣無邊。

  在虛空一樣無邊浩瀚的甘露大海的中間有一枝堅定信心的蓮花盛開著,上面有代表一切諸法的智慧身--文殊菩薩,其身色橘黃,手中執持寶劍和經函而宣講佛法,利益無邊衆生並賜與無漏的安樂。如果我們能這樣進行修持,以這種殊勝的緣起法就能將無明黑暗逐漸消于法界。

  以《中論》、《入中論》中所講的道理,一切諸法既不是自性中産生的,即不是自生,也不是共生、他生和無因而産生的,它是遠離四邊和一切戲論的大空性。若以此緣起空性的見解,或者是以觀想文殊菩薩的方法來修持空性,那麼世間上各種外道邪宗的說法--諸如常有的存在、無常的存在等等,這些邪宗實際上都是一種嚴重的疾病的說法,也都能消除。

  通過這種幻化的觀想文殊菩薩的方法,將自心跟文殊菩薩融爲一體,有智慧和真實安住法性的瑜伽士,就能將名言和勝義中的緣起全部通達。

  若對因明當中所講的粗蘊所攝的諸法,如總相、自相和遮遣、建立等等,這些全部能加以分析辨別,那對一切事物的認識會有相當的進展,所以因明的理論至關重要。如果我們能精通陳那和法稱論師所開創的因明論典,那就能通曉一切的名言世俗谛,如果我們以因明的推理方法來指導思維,那辨別一切諸法的智慧就都能獲得。

  在自宗甯瑪巴,麥彭仁波切造了一個解釋《釋量論》的論典,這不但是在藏地雪域,就是在印度聖境也沒有如此殊勝的論典,以至于後來嘎登派和薩迦派的衆多高僧大德都非常贊歎和推崇,所以我們也應該學習麥彭仁波切的這部因明論典。

  在因明中通過現量和比量的推理方法,對名言中有和無的法進行觀察,所以說因明是世間的明燈,它對修習佛法非常重要,通過這盞明燈,再進一步我們可以進入中觀的論典,趣入勝義谛,最後才能通達緣起空性。印度月稱論師和暫紮郭瑪曾辯論過很長時間(一說七年),後來麥彭仁波切指出名言中應按暫紮郭瑪的觀點去做,而在勝義中則是如月稱菩薩所講的那樣,那麼他們之間的觀點怎樣融合呢?

  依靠因明的智慧,屬于分別的智慧;依靠勝義谛進行觀察所生起的智慧屬于緣起空性方面的智慧,緣起空性則是名言中的緣起和勝義之中的空性,在勝義當中一切因緣都猶如虛空。如是我們對因明和中觀的智慧,即通達名言和勝義的智慧並生起定解以後,就會對大乘佛法生起永不退轉的信心,也可以說是對大乘甚深法--無上大圓滿産生殊勝定解。

  光明大圓滿的意義,就是覺空無二無別的智慧,它沒有被分別伺察所汙染,這種大圓滿覺空無別的智慧,實際上就是大圓滿的本來覺性之位,當然在無上瑜伽部中有空明無二、覺明無二和覺樂無二等諸種異名。爲什麼大圓滿的智慧稱爲是覺空無二的智慧呢?因爲在此智慧境界當中,遠離一切二取分別念,在此覺性中遠離一切尋思分別念,未爲任何分別伺察所染汙。

  在修持無上光明大圓滿的人群之中,會顯現程度各異的證悟與覺受,有的人僅僅是某種了解,但究竟的緣起空性,即是真正的覺空無二的智慧,是沒有被任何分別念所染汙,我們應當在這種大圓滿的本性當中安住。

  我們若能經常如此修持和安住于大圓滿境界中,就會自然解脫于此世間,遠離生死輪回的大海,趨向寂滅,最終現前雙運的本來智慧。這種雙運智慧也可說是法身、報身的智慧,也就是大圓滿中特有的自然本智。

  一旦自然本智現前之後,乃至虛空不變之前,不會舍棄無量無邊的輪回衆生,就象如意樹和如意寶一般普度無邊衆生,其弘法利生事業是恒常不變的。雖然分別念已不存在,但還是無欺地顯現利益無量衆生。最終,有緣的佛子必將獲得無上的智慧地,換句話說就是成就無上雙運智慧的佛位。

  以上教言是作者麥彭仁波切的真實語,無論是誰聽聞憶念此教言,則文殊菩薩經常安住于其心間,並開顯其本來智慧,無勤現量見到一切諸法的甚深緣起義。

  

《竅決寶藏海 02、甘露滴》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