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佛經
大乘入楞伽經
集一切法品第二之一
其時,大慧菩薩與摩帝菩薩一起遊曆諸佛國土,借助于佛之神力,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雙手合掌,向佛鞠躬致敬,並說頌曰:
世間一切無生無滅,猶如虛空中之花,
智者不著有著無,而起大悲之心。
一切諸法如夢如幻,迷離于心意意識,
智者不著有著無,而起大悲之心。
世間一切常如夢幻,遠離于恒常與斷滅,
智者不著有著無,而起大悲之心。
懂得人法俱無自性,一切煩惱與惑障,
常清淨而無自相,而起大悲之心。
佛不住于涅槃,涅槃也不住佛;
覺與不覺均悉遠離,一切諸佛有而非有。
法身亦如夢如幻,怎麼可以稱頌呢
識得無生無性之理,此乃真贊頌佛。
佛無諸根境之相,不見佛乃名真見,
如何能對釋迦牟尼佛,有所贊毀呢
若真能見到佛,則寂靜遠離于生滅,
此人當今後世,迷離執著一無所取。
其時,大慧菩薩以頌贊佛之後,自說姓名:
我名爲大慧,通達于大乘,
今以百八義,請教于世尊。
世尊聽了大慧菩薩的話後,普觀衆會並說:
佛門衆弟子,今都來問我佛法,
我當爲你等說,自證聖智境界。
其時,大慧菩薩蒙佛俯允,頂禮佛足,並以偈頌問于世尊:
妄計性是如何生起的,又應如何斷滅
無明惑染是如何生起的,又應如何斷滅
因何而名爲佛子
無相法中因何而有次第
何囚有十方國土,及種種化相和諸外道
解脫後去往何處
被誰所縛誰能解縛
禅以何爲境界
何故而有叁乘之分
諸法以何因緣而生
誰是能生因誰是所作果
誰說一異俱不俱
色無色叁界因何而起
如何是小乘外道之四空定
如何是滅盡定
如何滅想受定
如何從定得覺
因如何生果
身又如何去住
如何觀見五法、叁自性
如何趣入如來地
因何有佛予
誰又是破叁界生死者
破叁界生死者身又如何
既破叁界又往何處生
如何得種種神通,以及自在叁昧
叁昧心是何相狀
願佛爲我等解說。
何因名爲藏識
又何故名爲意識
因何起諸法種種見
如何滅盡所見
爲何已有叁乘五姓差別,又說一切唯是心
因何建立種種相
又如何成立無我義
如何說無衆生壽者等,因何又隨俗說有
如何是不起常見
如何是不起斷見
爲何佛與外道,其相多有不相違背者
爲何于未來,有十八部等種種差別
如何是一切法其性本空
何因諸法刹那生滅
如來藏如何生起諸法
世間諸法生滅體性何故不動
爲何說世間一切諸法,如幻又如夢
又如幹闼婆城和陽焰微塵,乃至水中月
何謂叁十七菩提分
此等菩提分又是如何生起
其時,大慧菩薩又對佛說:世尊,何者是一百零八句
佛說:大慧,一百零八句者,亦即生句與非生句,常句與無常句,相句與非相句,住異句與非住異句,刹那句與非刹那句,自性句與非自性句,空句與非空句,斷句與非斷句,心句與非心句,……文字句與非文字句。大慧,此一百零八句義都是過去諸佛之說。
其時,大慧菩薩又對佛說:世尊,諸識有幾種生住滅
佛說:大慧,諸識有二種生住滅。這二種生住滅不是凡夫及因位菩薩智能所能認識的。二種生住滅者,所謂相續(「相續」即因果流轉相續不斷之意)生及相生,相續住及相住,相續滅及相滅。諸識有叁相,即轉相、業相和真相。
真相者,如來藏心,在纏不染,不生不滅者,名真相;根本無明令如來藏海起諸識浪,動而作業,此即阿賴耶識極微細之相,名業相;依前業相轉成能緣所緣之境,生七轉識,名爲轉相。
大慧,識廣說有八(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略說有二,謂「現識」(即阿賴耶識)及「分別事識」(即前七識)。大慧,譬如鏡中顯現諸色相,現識也是這樣。大慧,現識與分別事識二者無異,相互爲因。大慧,現識以不思議熏變(即無明熏習真如而生妄法)爲因;分別事識以虛妄分別境界及各種戲論、習氣爲因。大慧,阿賴耶識虛妄分別各種習氣滅,即一切根識皆滅,此爲相滅;所謂相續滅者,即所依之因、緣皆滅,此爲相續滅。所依之因者,如無始戲論、虛妄習氣等等;而所緣者,即自心所見之虛妄分別境界。大慧,譬如泥團與微塵,既非異又非不異;金與各種由金做成的器具也是一樣。如果泥團與微塵異,那麼,泥團應不是由微塵構成的,但實際上,泥團是由衆多微塵構成的,所以說二者不異;如若不異,泥團與微塵應該毫無差別。
大慧,藏識(即阿賴耶識)與諸轉識(即八識中之前七識)若異,藏識則非是彼七轉識之因;若不異者,轉識滅後,藏識也應滅,但實際上,藏識之真實相不滅。大慧,藏識之真實相不滅,而其業相則有生滅,若藏識之真實相滅,此則與外道之斷滅論無異。大意,彼諸外道見身命終時,四大離散,眼等六識不能取境,即以爲無始相續識永滅,更無業報受生相續。大慧,彼諸外道說相續識從神我生,不說眼等諸識從色等因緣生,只認神我爲生因,故名之爲外道。造作者是誰呢
彼以勝妙天主、神我、大自在天、及微塵爲能作者。
此外,大慧,有七種自性:所謂集自性(謂煩惱體性,能集善惡諸業,故名煩惱爲集自性)、性自性(既有集因,必有未來苦果性,故言性自性)、相自性(既有苦果,必有形相,故言相自性)、大種自性(形相從四大之種子生,故言大種自性)、因自性、緣自性、成自性(既有四大,即從因緣所成,故言因自性、緣自性、成自性)。
此外,有七種第一義:所謂心所行境界,智所行境界,二見所行境界,超二見所行境界,過佛子地境界,如來所行境界,如來自證聖智所行的境界。
(心所行境界者,謂發心菩薩,緣第一義法性如來藏心,故名心所行勝解行地菩薩;智所行境界者,緣于真如,起十種智慧,故名智所行初地菩薩;正證真如,見人、法二種無我,故名二見所行;八地菩薩,超二乘,過七地,故名超二見所行;十地菩薩超九地,九地又名佛子地,故名。後二地即佛地。)大慧,這是過去、未來、現在如來自性第一義心,以此第一義心成就世間、出世間最上之法,以佛智慧,建立各種自相、共相,而此自相、共相不同于外道之惡見。
大慧,何謂外道之惡見呢
外道之惡見者,即不懂得種種境界乃是虛妄分別的結果,而于究竟真理、諸法實相上見有或見無,妄起言說。大慧,我今當說,若了知諸境如夢如幻,均是自心之所顯現,則一切妄想、叁界生死、一切諸苦及無知愛業諸緣,悉皆盡滅。大慧,有諸沙門、婆羅門,虛妄執著有及非有,于因果外計著各種事物的顯現,依時而住,此皆外道之主張;或虛妄執著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依因緣生住,無常變異,生已即滅,不了常住真心,這都是外道之看法。大慧,如認爲相續之體始無後有,視蘊界人名爲涅槃,目修道所得名爲果,凡此等等,皆是破壞諸法因果相續之斷滅見。爲什麼這麼說呢
因他們不能如實觀察的緣故,因不見根本的緣故。
大慧,譬如瓶一旦破了,就不再是瓶;燒焦的種子,就不能再發芽,此中的道理也是這樣。蘊界處諸法雖生即滅,應知此等諸法無自性故,只是自心虛妄分別的結果。此外,大慧,如果本無有識,叁緣和合則生,那麼龜應該生毛,沙也應該出油,如此,你所依據的理論就不能成立了,這與佛法之究竟義是相違背的,所做的事業也是徒勞無益的。實際上,龜本無毛,沙本無油,叁緣體空,如何生果
又,大慧,外道說叁緣和合,是因果性,可說爲有,成過去、未來、現在叁世諸法。此乃邪謬相承,及自惡見故作如是說。大慧,諸愚昧凡夫,爲惡見所迷,不能自知愚癡,反而妄稱此即是一切智說。
大慧,又有沙門、婆羅門看到了一切諸法皆無自性,有如空中之雲,又如飄忽不定之火焰,如幻有實無之幹闼婆城,如夢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夢中所見到的一切,均不離自心,由無始妄見熏習,取以爲外,如此思維觀察諸法,斷除各種分別之見,也遠離虛妄心所取的一切名義,了知自身及一切事物都是藏識之所顯現,既無能取,亦無所取,更無各種生住滅,如此思維觀察,锲而不舍。
大慧,此大菩薩不久即可得生死涅槃平等無二之心,大悲方便之行,觀衆生如幻如影,從各種緣而生起,知一切境界離開自心即一無所得,行于實相無相之道,從諸地漸進而升,住于叁昧樂之境界,了知叁界皆唯是自心,得如幻叁昧(了達一切諸法如幻之理的禅定),離絕衆虛幻之影像,成就最上智能,證得不生不滅之理,入于金剛喻叁昧(指斷除一切煩惱之禅定),證得佛身,常住于如如之境,具諸神通,變化自在,以各種方便化現遊衆佛國,遠離外道及心意識之輾轉轉依,次第成就如來之身。
大慧,大菩薩欲得佛身,應當遠離蘊界處諸法,遠離心因緣所生之各種生滅法,遠離各種戲論及種種虛妄分別,但住于遠離一切能緣所緣如來真證心量,觀察叁界無始以來爲妄習所熏而起生死種種分別,思維無相無生之佛境界,自證聖法,得心自在無礙之功用,猶如如意寶珠,隨宜現身,達于唯心之境,漸漸入于佛地。因此一切大菩薩于此法應當善于修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