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不直接看佛經說的,而要善知識引導?
居士:我有時到廟裏有些傷感,感到就聽釋迦佛陀說的好了
傳喜法師:那是因爲釋迦佛陀確實都說過,但是作爲一個問題你想得到解答,到八萬四千法門裏來找的話,那很難找到答案。就像你有病了,到中藥鋪去,中藥鋪肯定有治你這個病的藥,但是小櫃子那麼多,你知道哪一個是治你病的?你如果不是行家,根本不會知道哪一個小盒子裏裝的是你的藥,懂嗎?所以這是需要行家的。需要善知識引導。
但是你爲什麼會看到當今的這個失望呢?這個很正常,很多人哪怕很有善根,學佛了,一到廟裏一學了這些東西之後,就像你寫文章一樣的,你去描述細節的時候,往往大的思路就沒有了。所以很多人他抛棄了凡人的社會,但一不小心又進入了一個社會,雖然佛教它不是一個宗教,但在社會上它還是要表現這樣一個社會形式,這種形式還是重要的。
當你跳出凡人的社會,又跳入了一個宗教的社會,又扮演了一個角色,你對佛講什麼有時候又不太知道。爲什麼說要少小出家呢?因爲小時候受社會汙染少,然後在寺院裏學佛,慢慢幾十年功夫下來,像虛雲老和尚十九歲出家,到五十七歲才開悟,像我師父十叁歲出家,精進修行,一般性叁十多歲就有開悟的境界了。
如果叁四十歲的時候通過學教理就有所領悟了,然後再安住在這樣子的領悟,寺院生活他已經完全熟悉了,已經是忘我的那種狀態了,他已經不需要刻意地去怎麼樣了,因爲我們寺院生活很簡單,早課、晚課很簡單。所以當你熟悉了,什麼都會了之後,那根本不需要費力了,就好像騎自行車,你已經騎到那個速度了,不需要再騎了,駕著把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