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十 3 喜——隨喜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十(3)

  ——改變人生命運的秘笈

  叁、喜——隨喜

  下面講喜莊嚴,這是四無量心當中的第叁——喜無量。經文:“喜莊嚴故,見修善者,心無嫌嫉。”看見了一百元人民幣,是不是很歡喜呀?不是這個“喜”。這個是隨喜,普賢十大願王的第五願王是隨喜功德,比如說我們是同事,我得到了上司的誇獎,感到特別歡喜。如果說是你得到了上司的誇獎,那我跟吃了醋一樣酸酸的。可是一個真正修行人是怎麼樣的呢?比如說你家孩子考了一百分,然後你很高興;如果他孩子考了一百分,你的孩子只考了九十,心裏就不痛快了。爲什麼呢?同樣都是考一百分,爲什麼剛才歡喜,現在不歡喜呢?別人的孩子不是自己的孩子。這就是不懂得隨喜。

  什麼叫隨喜?無論任何一個人取得了成績,你都把他看成是自己最親的人取得了成績一樣去看待。再說近點,就像自己取得成績一樣看待,這就是隨喜。我們有沒有隨喜?什麼時候隨喜呀?別人孩子考上大學去祝賀,那要是自己孩子沒考上還去不去呀?身體去了,心去了沒有?事實上,真正的修行人就應當修隨喜功德,把別人的成績看得跟自己取得了好成績一樣的,發自內心地皆大歡喜。

  這種隨喜有什麼用呢?我酸一點有什麼不好呢?這是普賢菩薩第五大願王,那可了不得,隨喜功德是非常重要的一門修行。給大家講個故事,看隨喜功德有多大的利益。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國王很有錢,信佛,也懂得種福報。有一天專門請佛和他的弟子五百比丘到王宮裏去用齋。請佛和弟子吃飯,供養佛呀,這功德了不得。他把佛請到了王宮裏,用最好的、最高級的、最上等的供養來供養佛和佛的弟子。這樣子供養了一天,然後晚上這個國王就來問佛:“佛啊,你看看今天我們國家誰的功德最大呢?”他什麼意思啊?他想讓佛說:“你的功德最大。”那多快樂。佛是真語者、實語者、不妄語者,佛不會說假話的,佛說:“今天在你們國家功德最大的是某某。”不是說他,他怕聽錯了,又問一遍:“佛呀,今天我們國家誰的功德最大?不是最小,誰的功德最大?”佛還是說某某。他一聽,心裏有點不舒服啦。他堵了一口氣,第二天用更大的供養繼續供養佛,加倍供養,不得了啊。這下子恐怕沒人比得上我了吧。當天晚上,他又來問:“佛呀,今天我們國家誰的功德最大?”佛說還是某某,他一聽,心裏不快樂了,怎麼還是這人?他是誰呀?我們國家有點名氣的我都知道,都是我的臣民。第叁天,他拿出再加倍的供養,四倍啦,供養到了極至。這回他又來問佛,佛說,還是某某。這回他忍不住了,他就派他的宰相出去了,他說:“你去把我們國家查一查,看看是誰這麼不像話呀?是誰這麼討厭,老比我功德還大。”那個宰相去查,打聽來打聽去,他們國家有一個乞丐,有這麼大的功德,宰相都不相信,你要說是一個很有錢的人,我信,一個乞丐怎麼能呢?還是一個老婆婆。他就來問老婆婆說:“你這幾天幹什麼了?”老婆婆說:“哎呀,我這幾天也沒幹什麼,一直在慚愧呀,你看我們國家這麼英明的國王,深信佛法,請到叁寶,請到至尊佛陀和他的羅漢弟子們到我們國家來應供,我們的國家有福了,肯定興旺發達呀,肯定國富民強啊,我爲我們國家有這樣好的國王有這樣好的君主我感到驕傲!”大家看看,宰相是個聰明人,一聽就明白了,這個人心胸真了不起,她的功德真是超過了我們的國王,我們國王還有點我慢心呢!他覺得自己很有功德,很發心了,但是一驕傲就不行。這個乞丐老婆婆不一樣,發自內心地替國王隨喜,她那個隨喜的功德竟然超過了國王。後來這個宰相回去,把所見所聞告訴了國王,國王慚愧,確實是這個老婆婆功德比他大。所以你記住,即使我們做了再多的好事,做了再大的貢獻,千萬千萬不要驕傲,不要居功自傲。你越把自己看得很小,你的功德反而更大,反過來你把自己看得很大,功德反而就小了。

  印光大師講過一句話:“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這就是修行的訣竅,你越把自己看得了不起,越想得到別人的尊重,結果反而得不到人家尊重。你越是把自己看得有功德,反而你的功德就打折扣了。像這個老婆婆一這,她真心隨喜,這個功德不得了啊。因爲她這念心是無雜染的,沒有任何私心的。所以千萬千萬不要嫉妒,不要小心眼。這個毛病不去掉啊,修行很難成就,功德很難增長。所以要記住這一點,隨喜的功德不得了。

  隨喜的反面是什麼?嫉妒。看見別人好:“有什麼了不起的,假積極,僞君子,別看他表面,回到家裏頭不定什麼樣呢,還不是裝模作樣,溜須拍馬。”這就是嫉妒。通常凡夫都是有嫉妒心的。因爲有了嫉妒心,所以就不能隨喜。我們學佛的人,一定要培養隨喜的心態。我們有幾多時候能生起隨喜的心?極少極少。就是因爲不能隨喜,帶著嫉妒,使我們的功德大打折扣,很難增長。所以爲什麼我們做了老多善事,很辛苦的,還是這個樣子呀?就是因爲你不平、你抱怨、你嫉妒,所以你的功德得不到增長。你做得再好,你一驕傲,你擺架子,你老是覺得自己應該得到更高的榮譽,越是沒人搭理你。爲什麼?因爲功德增長不了。你做得越多越謙虛:“這都是大家的功勞,真不是我的功勞,我其實只是起了一點點的作用而已。”你的功德反而大了。牛頓說過一句話:“並不是我了不起,我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已。”他爲什麼沒說:“嗯,我還確實是厲害,其他人還真不行,這還真得是我才能解決。”看看,他不是假謙虛,他是真謙虛。這個巨人是誰呀?就是過去所有這些文化人的積累,我在繼承了他們的基礎之上才能取得一點點成績。不要說“這成績都是我的”,那就錯了。

  隨喜千萬不能嫉妒,我覺得這個非常重要,因爲現在普遍阻礙我們修行的,其中一個就是嫉妒心,就是小心眼兒。心眼小要不要命啊?一定要丟掉,你不丟掉,修行老慢啦。所以我們學佛的人要培養隨喜的心態。他每天念佛念一萬聲,你每天只能念五千聲,怎麼辦?有人想:“哼,有什麼了不起,我一定要超過他。”不對的,要隨喜:“哎呀,你的修行太了不起了,我一定要向您學習,您真是我們修行的好榜樣。”發自內心爲他隨喜,將來你一定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般人一聽到他能夠念一萬聲或者說是看過一部我們沒看過的經典,或者他有一本我們沒看過的光盤,一般人心態是著急,老急啦:你都看過這個了,不行,我也得看。他念一萬聲了,這怎麼辦?我才念五千聲呢。這是普通人的想法,這種反應是隨喜嗎?不是隨喜。是嫉妒嗎?不能說完全是嫉妒,近于嫉妒但肯定不是隨喜。嫉妒那就開始說風涼話了:“哎呀,有啥了不起的,一萬聲,別吹牛了。”你著急不一定算是嫉妒,但是有嫉妒的嫌疑,肯定不是隨喜。你要是聽說他讀一萬聲,比你多一倍,老高興了,“哇,太了不起了,哎呀,我有你這樣的朋友,我爲你驕傲啊!有你這樣的朋友,我臉上增光啊!”這就是隨喜。如果你身邊有這樣一個朋友,你做到了,有了好的成績,他不嫉妒你,還爲你高興,有這樣的朋友好。否則的話,我們身邊有一個特別愛嫉妒的、心眼兒特別小的人怎麼辦?活得可累了,不敢好好幹,好好幹怕人家不高興,怕人家說風涼話,所以說我們還是一起混吧,大家都混日子。我們上班都看報紙,大家來學佛,你念五千聲是吧,行,我念四千聲,你念四千聲我念叁千聲,我怕你嫉妒啊。大家是喜歡跟周圍都比你強、比你優秀的人在一起,還是喜歡跟都不如你的人在一起?甯做雞頭,不做鳳尾。這就是凡夫的心理。

  我們學佛人就是要培養隨喜的心態,你想想看,你會隨喜了,還有沒有煩惱啊?我們大多數的煩惱是因爲什麼而起啊?都是因爲嫉妒。看見別人有,我沒有,看見別人多而我少,看見他那麼招人喜歡,我跟他一起出去,別人都跟他問寒問暖的,沒人搭理我,你心裏不高興……我們大多數的煩惱都是由此而起。如果我們把這個煩惱去掉了,懂得修隨喜了,你能去掉多少煩惱啊!

  打個比方,我跟一個朋友一塊兒出去,別人都對他問寒問暖:“哇,您來了,到我們家坐坐。”我這兒一看,“哇,我好自豪,你看,我的朋友這麼有人緣,你看我多有面子,太高興了。”或者:“下次再不跟你出去了。”你看是不是很傻。你懂得修隨喜,能解決好多問題,對你們非常適合,隨時隨地去用它。

  隨喜難不難,好不好修?難。那麼我們要想修,怎麼修呢?大家想想看,我們對什麼人比較容易修隨喜啊?對,自家兒女。比如你兒女考了一百分,老喜悅了。兒女考了一百分,恨不得在這挂標簽:“我是誰誰誰他媽。”開家長會時是坐最前面。你看,對兒女容易修隨喜。同樣,我們要修隨喜心,先從自己最親的人開始修起,有時對兒女也沒想起來,先對兒女修,你不要一看見兒女,“哎呀,怎麼,你看人家孩子,啊,都考一百分,你咋才考九十八?”“你看人家孩子每個月掙叁千,你才掙兩千!”先從自己的孩子做起,去欣賞他,先隨喜,孩子總有做得好的地方吧,你懂不懂得誇獎啊?懂不懂得贊歎呢?夫妻之間:“你就沒本事,你看人家老公,一月掙多少錢?你一個月掙多少錢?你看人家你那同學,現在都科長了,你還副科長。”這樣太笨了,這是最差的呀。人都好面子呀,你千萬記住,對孩子不要說其他的孩子怎麼樣,最忌諱這個。你越這樣說,孩子越逆反,都是你害的。好孩子都是誇出來的,好老公也是誇出來的,好妻子也是誇出來的。所以一定要記住這一點。其他也是一樣,從自己最親的人開始做起,一定要記住了,我們爲什麼家庭不和呀?爲什麼跟兒女有代溝啊?老是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別人,不懂得欣賞,不懂得隨喜呀。慢慢這樣修,家庭會改善,跟兒女的關系就改善了。這樣的話,你就有了和睦的家庭。家庭修好了之後再慢慢擴展,把這個火一直燒到單位去…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十 3 喜——隨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