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九(2)
——改變人生命運的秘笈
二、忍辱
第叁種莊嚴,“忍辱莊嚴故,得佛圓音,具衆相好”。忍辱是六度之一,六度的第叁度。忍辱的意義是什麼啊?是不是誰罵了我,我氣得夠嗆,我就是不說,我憋著。忍辱不是憋氣啊。忍辱就是指自己和別人都能夠得到一種安穩的修養。忍辱就是安住,心很安地住在那裏。心不動搖、不惱亂,不躁動,這就是忍辱。使自己和別人都能夠得到一種安穩的一種修養。一個人如果沒有忍辱的修養,就會使自己和別人都處在一種不安的狀態當中。你罵我了是吧,我再攻擊你。攻擊我了是吧,我再攻擊回你,兩個人就吵起來了。互相沒有忍辱的修養,潑婦罵街,使自己和別人都處于一種不安的狀態當中。
一個人如果缺乏忍辱,他的嗔恨心就很重。當他嗔恨心起來的時候,就把自己燒得不行了。你說憋得很難受,爲什麼憋得很難受啊?嗔恨心起來了,老難受了。嗔恨心是火啊,火燒到頭上了,頭都要燒炸,把頭燒暈,燒得糊裏糊塗的,就快要幹傻事了。這就是一念嗔心起啊,坐立不安。此時此刻,說出來的話或者做出來的事情,就很容易傷害到別人。所以你看有一個人氣得不行了,大家都離他遠遠的,怕這個時候惹火燒身。他這個時候見到誰,可能就把火發到誰身上。
通常我們對忍辱認識不足,有些人認爲忍辱是一種無能的表現。不是有這麼一句話嗎:士可殺,不可辱;不蒸饅頭爭口氣啊。面子要緊,我們得討個說法。因爲有了這樣的觀念,所以兩個人可能爲了雞毛蒜皮的一點小事兒就在大街上吵起來。
這還不算什麼,有幾種人不能講道理。第一,不要和老人講道理。年紀大了,你要跟他講道理,你說,怎麼這樣唠唠叨叨,怎麼說他都不聽。跟老人不能講道理,因爲他年紀大了,有很多的不方便;他心裏有很多的躁動和不安,這時候要順他。第二,不要和病人講道理。他都得了癌症了,你跟他講應該講禮貌、講文明,講這道理,講那道理。你想想看,可能嗎?你跟病人講道理的結果一定會使事情變得更糟。病人需要的是關愛、安慰。如果他又是老人又是病人,你能跟他講道理嗎?那就不是老人不懂道理,是我們不懂道理。第叁,不要跟小孩子講道理。他這麼小,怎麼可能懂道理呢?你要跟孩子講道理,那會把你氣死,叫你不要跑,老跑,跑有什麼好處嘛。這不是孩子傻,是我們傻。你咋不跟豬講道理呢?你怎麼不對牛講道理呢?所以我們一生當中,很多時候都在犯傻。第四,不要跟不講道理的人講道理。秀才遇到兵,他蠻不講理啊,你跟他講理有什麼用呢?你遇到流氓,你跟他講理有什麼用呢?他不是講道理的人,你跟他講道理也沒有用啊。
當然還有一種情況,這個話不一定很准確,不要跟女人講道理。女人往往是不理性的。所以大家一定要理性,知道自己的毛病。《大愛道比丘尼經》講女人八十四態,女人本身有弱點,容易小心眼、容易記仇、容易嫉妒。當然有些人可能會心裏不服,這個是說大家應當要注意。當然這些是我的講法,佛經裏並沒有講。應當反思,我們錯在哪裏。所以有時候在家庭裏頭男的氣得就不跟女的講了。當然,家庭裏頭不可能是一方面的錯。但是有時候我們應當反思一下,我們自己有沒有什麼問題。好男不跟女鬥,這句話並不是說所有的男的都是好的,或者心眼都大,也不是說所有的女的心眼都小。但是我們觀察自己,如果我們有這樣的毛病,應當避免。
兩個人爲了爭個道理,在大街上吵起來了,一個人踩了一個人腳,一個人說你瞎了,你怎麼不看呢?這個人就說,你腳怎麼放的……互相退一步什麼事兒也沒有了,就因爲這麼一點小事最後可能動刀動槍。
講個故事,說的就是修養。春秋戰國時的趙國有兩大功臣,一文一武。武將是廉頗,是戰神,戰無不勝;文將聰明智慧,叫蔺相如。他們是國王的左膀右臂。廉頗的年紀比較大,蔺相如年紀比較小;廉頗的資格比較老,蔺相如資格比較淺一些;廉頗就像國防部長,蔺相如是宰相,就像總理一樣。廉頗就對蔺相如一直不服,因爲廉頗戰功顯赫啊,他很早就成名了,蔺相如年輕得多。所以廉頗就在公開場合裏講:“蔺相如這個乳臭小兒啊,哪天見了面我一定要羞辱他。”放出話來,因爲他是大將軍啊,武人。蔺相如聽了這個話,並沒有生氣。廉頗經常找茬,蔺相如坐著車在道上走,要去皇宮,這時候廉頗就把那個道一擋。蔺相如底下的仆人、部下心裏頭都很氣憤,蔺相如繞道。如此一而再、再而叁,後來部下實在忍不住了,說:“大人,您膽子這麼小啊,這個廉頗有什麼了不起的,您就怕成這個樣子,我們都看不過去了。”蔺相如說:“我不是膽子小,你看我幾次陪國王出行,面對秦王這麼蠻橫的,都沒有給趙國丟面子。我連秦王都不怕何況是廉頗呢。”這時候部下就疑惑了:“那您爲什麼要繞道而行呢?”
蔺相如說:“我們趙國生活在這些強國虎視眈眈的環境之下,仍然能夠安全,什麼原因呢?就是因爲有我跟廉頗一文一武,別的國家才不敢欺負我們。如果我跟廉頗先鬧起矛盾來,互相打鬥起來,肯定會有損傷。這樣的話,其他國就會趁機入侵我們國家,我們國家就有滅國之禍。爲了國家的利益,我個人一丁點的名譽算得了什麼呢?”蔺相如的回答傳到了廉頗的耳朵裏頭,廉頗也非常了不起,馬上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他把上衣脫了,背上荊條,然後在蔺相如宰相府門口,跪下去向蔺相如請罪。這就是大人跟小人的區別: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我們應該向這樣的大人看齊,不要一天到晚只看著我們周圍這點東西。要做大人,不要做小人。忍辱不是一種無能,真正具有忍辱修養的人就像蔺相如這樣的人。他有一種強大的力量使得廉頗都爲之折服。真正具有忍辱修養的人,身上會爆發出一種非常強大的人格力量。一個人如果沒有很高的修養,是很難做到忍辱的。我們是不是一丁點兒事情、一句話就火冒叁丈?
我給大家講一個我自己的故事。那時我剛上高中,十五六歲。因爲是男孩嘛,好勇鬥狠。男孩就是比誰打架厲害,誰就是老大,就佩服誰。我上高一換了一個學校。原來初中的那些學弟以前被我欺負過,他們現在要准備要“造反”了,想收拾我。那個時候我已經開始學習傳統文化了。有一次他們預謀已久了,我都不知道。在一起打籃球,我們輸了,就做俯臥撐。其中有一個人,長得又高又大,他就上來罵我說:“做的什麼俯臥撐?像什麼話?”這就是在想羞辱我啊。我一聽啊,就很自然地反應,站起來問:“你說什麼?!”話還沒說完,那人早就一拳打過來,打在我右眼上,眼冒金星。挨了一拳之後第一反應是什麼?馬上火嗖就上去了,整個臉就紅了啊。因爲以前也沒人敢打我的,我小時候打架也挺厲害的。一沖動就准備要沖上去跟他幹仗。但是一瞬間又冷卻了。我想可能就是當時在看一些道家的經典,《老子》《道德經》啊,包括氣功的一些方面的內容。一下子就冷靜下來了,沒有沖上去。我就跟他講:“你以爲拳頭大就是老大啊?”這時候他就沖過來繼續要打,旁邊人把他拉住了,也就是准備要一起收拾我的人把他拉住了。因爲我的反應出乎他們的意料。我沒有沖上去跟他們打。我若是沖上去跟他們打,那肯定慘了。然後我接著打球,就好像這事兒沒發生過一樣。打完球之後我就離開了,我到另外一個小夥伴那裏去,他一看:“你眼睛怎麼黑了?”你猜我說什麼,我沒有任何回避,也沒有隱瞞,也沒有覺得這是丟人的事兒。我說:“剛才被那個誰給打了。”他一聽很生氣啊,問:“怎麼,你沒跟他打回去啊?”我說:“唉,打不過人家嘛。”他很氣不過,想跟我去報複一下。我說,哎,打了就打了嘛,然後我們就一塊出來,又經過那個操場,他們還在那兒打球。然後我這個小夥伴,故意高聲問,你眼睛怎麼回事兒?然後我就大聲說:“被人給打了。”從此以後,那個打我的人再見到我都躲著、繞著我走,不好意思。這就是忍辱的力量。你不一定能明白,我的反應超乎他的想象,是他絕對做不到的。他不僅僅是慚愧,是一種敬畏,因爲我能做到他做不到的:我能冷靜下來,他冷靜不下來;我能很坦然地說“被人打了”,他絕對做不到。我的印象非常深刻:我超越了自己,就在那一瞬間!
忍辱的力量讓人折服。有一些人爆發出的人格力量會讓很多人欣賞他。這種力量絕對不是說你的拳頭或者金錢所能擁有的力量。不亞于比爾·蓋茨把所有的錢施舍出來。好面子人人都會,能把面子放下來的,百中無一。所以真正具有忍辱修養的人,從他身上會爆發出一種非常強大的人格力量,我只是在那一次做到了,很多時候我也做不到啊。一個人如果沒有很高的修養,他是做不到忍辱的。而一個真正想要在事業上能夠有大成就的人,他應該具備忍辱的涵養。不管別人怎麼對你,你不會回擊他。如果沒有忍辱的涵養,只是匹夫之勇,吵啊鬧啊,頂多是潑婦、莽夫,成不了大事啊。
古今中外都有很多例證,比如韓信忍“胯下之辱”。韓信還沒有得志的時候,家裏很窮,抱負很難實現。他一天到晚總喜歡背著一把劍。有一次在街頭遇到一個無賴,這個無賴就指著韓信的鼻子尖說:“你神氣什麼?有本事你把我砍了!沒有本事從我胯下鑽過去。”韓信拿著一把劍,無賴知道韓信這個人。韓信有忍辱的修養,他知道跟這種無賴講道理是沒用的,于是就很坦然地從這個無賴的胯下鑽過去,鑽過去之後,就很坦然地站起來走了。他覺得這沒什麼。這就是大人物跟我們普通人不一樣的地方。後來他就成爲劉邦手下一員大將,爲劉邦打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由此可見,一個人成就的大小往往跟忍辱有很大的關系,越是大人物越能夠包容,有涵養。
佛教裏非常講究忍辱,布袋和尚就很能忍辱。有一首偈子: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有人吐老拙,讓它自幹了。他也省力氣,我也沒煩惱。不用你把我打…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九 2 忍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