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類文明之源

  人類文明之源

  ——傳喜法師09年正月初二開示

   原始佛教本意我們要學習,佛法在人間傳播了這麼多年,積累下無邊資糧我們要學習。

   今天讀的《金光明最勝王經》裏面,就有佛爲那叁位授記之後,十千個天子從天上下來,對這叁位授記成佛表示贊歎隨喜。

   因爲贊歎隨喜的功德,佛陀馬上給他們授記,其他的這些弟子就覺得奇怪:喔,我們這十千個天人,也沒看他們修苦行,也沒看見他們怎麼樣,他們就下來聽個法,怎麼就得到授這麼尊貴的菩提記啊?

   這裏佛陀呢就講了往劫流水長者子這麼一個故事,原來這十千個天人啊以前是魚,被釋迦佛救的,就是流水長者子救的。同時也證明了隨喜的功德是很大的,隨喜功德很大啊!所以我們也要修隨喜。

   同時呢比如說,我們師父這麼多年給予我們的哺育,他老人家證悟的密意,那是我們不能忘本的。

   今年過年呢,我有一點開心的地方,昨天跟大家講啊,前天也講,年叁十的時候居然做夢夢到我師父了,心裏面非常高興!過年過節了,諸佛菩薩啊、祖師啊、我們的曆代宗親啊,也會憶念我們人間啊!

   在普天歡慶之時也在造業啊!我們大家來到廟裏,吃素,不隨喜世間的殺生,你看世間人過個年殺多少啊,血流成河啊!我們能夠來吃素,昨天受八關齋戒,大年初一就受戒,今天由于念經,持戒還是一樣持戒,可以方便一點。明天初叁了,很多人要回去走親戚去了,要保護好,不要回去之後一波浪潮把自己給淹了,要把福德帶回去。

   佛法是要弘揚的,但是在任何場合、任何時候、任何人群當中,都是要善巧方便的。要讓對方生歡喜,才會接受你的思想,你硬要弘揚佛法,別人會討厭,連你人一起討厭,連佛都被倒黴在裏面,他也會排斥佛。

   所以看到小孩贊揚他,小孩子就開心,就跟師父結下緣了,就能聽話了。小孩子現在都很寵的,他有時候排斥你,排斥你就排斥佛法,就這個道理。

   “善知方便度衆生,巧把塵勞爲佛事”,世間的一些事情,裏面隱含著佛法,這是非常重要的,講一些開心的事,讓大家隨喜。

   你看陽光下哺育的孩子相貌多端正啊!我們中華民族有優良傳統,在這個優良傳統中成長出來的人啊!可以這麼說,在我們生命當中才能成爲高級生命,這有相續性。文化也有相續性,不能斷,斷了這個傳統是很大的損失。

   佛法在我們人間,怎麼樣化解我們內心的冰,把這個冰給化掉?我們在座大多數是年輕人,都是解放之後出生的,受的傳統教育很少,這是很大的一個先天性的缺憾,更不要說我們怎麼理解佛教。這些要靠我們自己好好地來彌補,我們不要再固執啊!我們中國這幾代領導人也都在提倡傳統教育,傳統道德。

   出家人表面上看是一個聲聞乘,出家比丘不食人間煙火,恰恰就是這樣才能在胸中孕育出一種激情。

   你看,那厚厚的一本,通過這些歌就看得出這個人的激情,豪邁的激情,我讀給大家聽一聽。通過一個僧寶,會看到佛教爲什麼幾千年傳下來?我們人間爲什麼需要這樣的僧寶?感受一下那種豪情,以前他是教師會音樂。

  秦嶺夕陽情

  已近花甲年,告別日月軒。

  遠離塵囂事,徒步進中南。

  冰雪壓秦嶺,冷風透骨寒。

  枯草靠崖臥,朽木依XX。

  峽谷登劍道,溝壑曲徑彎。

  觀音叁抵柱,香子洞裏餐。

  擡眼眺古寺,低頭看秦川。

  兩腳踏冰雪,一步遇佛難。

  谛聽澗水響,跨越雙龍潭。

  夕陽落渭水,禅悅上岐山。

  牧雲悠悠去,晨霜挂窗前。

  路斷人聲遠,茅蓬深坐禅。

  甯走苦行道,不願近人間。

  能守空寂寞,免去塵緣牽。

  不提當年勇,何懼老來難。

  大隱住鬧市,小隱遁深山。

  日終一碗面,哪管明日餐。

   這樣一種潇灑自在的,有這種前提的人才能做一些事情,從他的歌裏面可以聽出來。但是這些豪情壯志啊,是生命的一種現象,年輕的時候會這樣的。

   但是作爲社會有爲法來說,對于佛法興盛,還是需要的。但是對修行上來說呢,還是“能守空寂寞”,回光反照,能夠突破自己。修行上不能夠心血來潮,要沈澱再沈澱,塵埃落定,才能夠有一點智慧。

   人世間越來越濁惡,以後像彌勒菩薩這樣的大菩薩才會來人間啊!有時候到世間來建廟度衆生,也是自度啊!吃盡人世間的千辛萬苦,出離心會更強,知道佛真的偉大,說的每一句話都是真理。

   甯走苦行道,不願近人間”。世間人認爲那是苦,其實不是,讀這個詩透出那種逍遙自在。人間嘛牽牽挂挂,“免去塵緣牽”嘛,就是種種的煩惱。

   我個人也喜歡這樣,但是我同時也稱贊那些弘法度衆的大法師,他們想去閉關都不行啊!像海濤法師天天都是好幾場法會。

   在這個人世間走來走去,要很大很大的願,准備好了才會來做這個,不准備好很難的。修行,自己孤寂的修行也是修行,入衆生也是修行,都不容易,住山修行苦,入衆生修行更苦。

   在修行人的善根裏面,追求解脫是揮之不去的永恒的一個追求。像菩薩,今天退隱了,但會蘊含更大的一種勇氣智慧再來人間,包括我們去極樂世界也是,“不違安養,還入娑婆”。到極樂世界證得了更高的智慧,然後即安住在極樂世界,同時又能來娑婆世界度衆生。

   總的來說,世間的修行人確確實實是寶,是衆生的寶。這個地球上我們人類的文明,正是有了這些道光身影,才使我們有文明可言啊!如果把這個去掉了,人類哪裏有文明啊?文明史就沒有了,生命就貪嗔癡充滿。

   修行才能降服貪嗔癡,其他都是放縱貪嗔癡,放縱自己的貪嗔癡,引誘別人的貪嗔癡。只有修行才能戒除,然後幫助他人也從貪嗔癡的苦海裏出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