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天地同德
——傳喜法師正月十五放生開示
今天大家都來我們的寺院,世間的人往東往西,往南往北,很熱鬧的。特別像現在春運,北邊的人南下,西邊的人東下,大家走來走去。都幹嗎?古人講的一句“具爲利往”,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心裏總有一個名利。但是今天大家來慧日寺,我想大家不是爲了這個“利”字,所以非常高興大家彙聚在這裏。
我們人類還有一種光明,在我們這個世界,我們人類還希望,一種信仰,這生命當中最美的東西,佛性就展現在這裏。
你乘著車往這裏趕的時候,心裏熱熱的,甜美的那種心情。有的人籌劃著今天要來慧日寺,昨天晚上覺都睡不著了,很多人都這樣。爲什麼?這個就是佛性,佛性是有力量的。
今天放生救那些生命,很多的黃鳝、螺絲,還有魚,水陸空各式各樣的衆生。這些衆生也是生命的一種見證,生命還是有高級和低級的。我們人高貴在什麼地方呢?人可以選擇向高處走,所以人能成爲高級動物。那些低級的動物雖然沒有辦法選擇自己的命運,但是我們人卻給它希望,用每一個衆生都有的佛性給它一個機會。雖然它是螺絲、是雞,但是它有佛性,佛性的本能還是求離苦得樂的,只是它沒有方法,所以我們給它方法,這是天地間最至善至美的一種事情。
放生是恢複我們佛性最快的一種方法,天下之大善就是放生。反過來,天下之大惡是什麼?就是你貪那個鮮,要殺它的命,殺生是天下最大的惡,我們只不過是口腹之欲,卻要它一條命。
天地有好生之德,菩薩有慈悲的胸懷。慈,就是令一切衆生快樂。悲,就是令一切衆生都離去苦難。所以今天我們在座做的事情,是與天地同德,與諸佛菩薩同一種胸懷的事情。
今天的主人公是海陸空的這些衆生們,它們爲什麼會墮落?衆生的輪回緣自于一念的無明,。什麼是無明呢?迷失掉自己的佛性,所以造惡都是從無明當中生出來的。
下面我們忏悔,也代替盡虛空的所有衆生忏悔。我們無量劫來的父母兄弟也都隨著業力漂泊在輪回的道上,我們也替他們一起在佛前忏悔。在這裏,我們也皈依叁寶,從此踏上回歸之路,修行能夠斷惑了生死。
“無明無性本是諸佛不動之體”,這是個結論,這好像科學家通過科學的試驗,最後證明出來一樣。我們雖然要往這個方向去,但並不是說無明無性就不遵循因果,那是不可以的,世間的善法我們平時要精進地去修行。
十二因緣是緣于在我們靜的時候,向內反觀,一層一層的因緣把它破掉,最後得出這樣一個體證。
所以“無明無性本是諸佛不動之體,”這是一個智慧的高度,這是我們修行人達到的一個內在的體證,如果你達到這樣的體證的話,了生死你已經有支點了。就好像你的車開在跨海大橋上,雖然在海上走,卻能夠平安的到達彼岸一樣。如果你沒有這個支點,車不能往上開,要掉到海裏去的,所以要有這樣智慧的支點。
同時外在要依靠叁寶,內在要依靠叁寶的法來作爲自我調禦。不能自我調禦,這個生命我們就做不了主。每一個生命都要離苦得樂,但是你做不了自己的主的話,苦沒有辦法離去,樂也沒辦法得到。
所以今天我們放生對這些衆生講道理,同時我們也借此機會熟悉熟悉佛法。我們有放生手冊,你在家裏面,哪怕一條小魚,一只小的衆生,你也給它叁皈、說法,不要僅僅依靠初一、十五來廟裏一次,或者一年到頭正月十五來一次,這樣佛法在你心裏就不深入。
反過來說,你對一個螺絲、一條魚說十二因緣的時候,我相信你說十次下來,對這個法就有深入的了解了,心裏面就被法熏習,久而久之,你就會深入地去思考,然後得到對修行的一種向往。
因爲修行不是說一下子就可以修行的,像我們讀書的時候,不是一上來就馬上讓你去實驗室,物理老師、化學老師要把理論都教好,然後帶我們到實驗室去實踐。
佛法不能離開修行,但是修行不能離開對理論的熏習。這就好像你哪一種信仰,你總要把這種系統理清楚一樣。像十二因緣是我們佛教裏面非常實用的一個基本的理論,所以我們常常地去思維。
放生我們經曆過,今天整個過程你回光返照看,這裏面是怎麼樣的一種快樂?情緒、心靈是怎麼樣的一種狀態?
我們沒有學佛之前,甚至還要去釣魚,釣魚也是爲了釣到快樂,在那裏等啊等,魚上勾的時候很快樂,但是魚上不上勾不是你決定的。現在放生卻是我們自己決定,我放一條魚到水裏的時候,也是一樣的快樂。
這時候才會反省,原來我釣魚的時候就是爲了追求快樂,但是那個時候從早上等到晚上,也不一定快樂幾次。而且這個快樂是有苦的快樂,爲什麼?因爲這個快樂的因就是苦,你是建立在魚的痛苦上的。所以現在覺悟了之後,那這樣我很方便了,不用撒一把米,我只要拿幾塊錢到街上去,就可以買兩條魚來,給它念叁皈依,放到水裏,看著它跳上跳下地謝謝我們,多開心啊!
快樂是一樣的,只不過以前追求快樂的方向錯了,方法錯了,這樣子你得到真正快樂了,魚也得到快樂了。
魚本來今天要被殺的,我們今天不救它的話,到晚上就一堆骨頭在餐桌上了。但是我們救下來,把它放在水裏,它哪怕活十天,這個壽命都跟你有關系。所以放生的人壽命延長,因爲你製造了別人壽命延長的因。一只鳥放出去,它活個叁年、五年好了,那你的壽命也有利息的。
你做好事,就好像我們世間的一句話,“送人以花,手有余香”這個道理。所以做好事的人不一定圖回報,一只鳥、一條黃鳝,你並不圖它什麼回報。但是你做好事,你放它的時候,這個敞開的心,當下的善良就是給你最好的回報,同樣是做人,做的質量高一點的人。
如果不是從這個角度去理解的話,我們怎麼來認爲呢?別人在想:哎呀,傻瓜不傻瓜?別人吃還來不及呢!還買來放。像剛才有人在外面就是,他要把我們的箱蓋打開,他說:“你們放,不如拿回家吃!”衆目睽睽之下,他就這樣說。這是爲什麼啊?就是他對這個不理解,他不知道在幹嗎。所謂的善和惡並沒有固定,當他了解了以後,他就知道做一個智慧的有理智的生命,作爲一個文明的人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
我想我們大家可以思想不一樣,但是我們要本著一個共同的,我們大家都是人,都是黃皮膚黑眼睛,都是炎黃子孫,至少我們中華民族來說我們都是炎黃子孫。從廣的生命意義來說,大家過去、現在、未來,都做過父母、兄弟、姐妹。
爲什麼很多人覺悟了,反而流淚哭了呢?不覺悟造惡的時候,咬著牙、瞪著眼睛,他也不知道那是錯。等覺悟了之後,佛啊,我錯了,我以前不知道啊!我違背善知識,違背世間的善良,邪近惡友,不懂事在外面闖禍,家裏對不起老祖先,外對不起好人、朋友。這時候我們才會覺得,人生命沒覺悟的時候是很可憐的。所以真正忏悔是覺悟之後的事情,之前都不大會的,人都是很剛強的。
所以無明無性本是諸佛不動之體,這個智慧如果生起來了,那你跟諸佛一處行啊,那還了得!不動之體得到的話,你不分內外,處處跟佛偕手而行,這時候阿彌陀佛的手伸下來,你才拉到阿彌陀佛的手。
在這之前,我們還常常要去悟這個十二因緣。我們有沒有順著十二因緣來?你順著它來,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你要順著這個,那就開始生死輪回,你的生命就是很狹隘的,處在生死的狀態。
爲什麼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代表無邊的智慧。無量光是什麼光啊?智慧的光,清涼的光,它是代表智慧。在我們人世間代表什麼?它代表善知識,了達這個智慧的人,所以首先要跟著依善知識。
我們今天皈依叁寶了,依佛法僧叁寶驅除無明的黑暗,所以才能破除無明。無明破除了之後,雖然這個時候有行,但是在行當中能夠安住,有安生立命之處。
像現在你看太陽也在動,地球也在動,風也在動,水也在動,我們的心也在動,這世界的一切都在動。你是隨著動去生滅呢?你還是破除了無明,生起智慧,根據智慧來不動?這個非常重要!
所以說東方是表事業部、金剛部,他的佛尊是不動如來,這個非常重要。有了這個不動如來的智慧之後,西方極樂世界才能攝受衆生,讓一切衆生都從流浪的大海當中返回來。
所以我們《八十八佛忏悔》裏面就有“南無善住娑羅樹王佛”,“南無寶華遊步佛”,這是什麼意思啊?我們中國的文字是非常非常甚深的,所以思維這個文字的意義的時候,也會對我們有很大的益處。
我們今天皈依叁寶之後,常常要思維佛法是什麼?一個人有佛法了,你這一個人就有辦法了,這世界有佛法,這世界都有希望啊!反過來說,我們個人如果沒有佛法的話,還是在流浪的狀態裏,隨著眼耳鼻舌身意,感色聲香味觸法,迷失在境界裏面。
怎麼樣我們能不迷失?能夠做得了主?在一切的變化,乃至我們身體的生死病苦當中,能找到那一個不生不滅、常樂我淨的,這個才是我們皈依佛門最最重要的!
如果我們沒有當下覺悟,但是我們要朝覺悟的方向去,所以“南無”兩個字很重要!是皈依,也包括我要努力,佛菩薩你要救我,很多的含義在“南無”這兩個字裏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