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複一日持續地修,直到得到成果。
所以,有時候尋找完美上師的理想,只是另一種形式的怠惰,“嗯!我沒有成就,因爲我還沒有找到老師。”但是,我們眼前已經有一切可做的事情。就像我前面說的,我們真正在做的,其實是重新和自己早已擁有的東西連結,並找到內在的上師,讓我們和自己原始的本性(智慧心)重新連結,它永遠都在那裏。最後,修行就是我們的皈依。
這或許不是身爲藏傳佛教徒的我應該說的話,但說老實話,如果只是圍著上師團團轉,花費所有時間競爭地位,確定喇嘛注意到我們,這和法並不相幹。它只是世俗情感的老套:得和失、樂和悲、譽和毀、好名和惡名。你可以在一些喇嘛身邊清楚看見這些事情,那裏有激烈的嫉妒和競爭。還不如回家坐在蒲團上,善待自己的家人,以他們做爲自己的修行;還不如學習如何愛人、慈悲、和藹,耐心對待所有遇見的人。通常,當人們卷入對上師的熱烈追隨,最後只爲這個組織服務,視野會變得非常狹窄。他們眼中只有這位上師以及上師的僧團、組織和教導,其它都不存在了。如果你對自己加入的某個團體有所懷疑,不妨好好觀察一下那裏的人們,他們看起來是不是比你每天在街上遇到的人更覺醒?
我相信能遇見真正有智慧的老師是最好的,因爲他們具備非常特殊的氣度,這是所有傳承的一些喇嘛和老師們都具有的。當你和一位純正的大師在一起,你可以感受某種廣大、無我的特質,他不是一個只喜歡推銷自我的人。這位老師完全單純,但是當你和他在一起時,卻能夠體驗到某種特別的東西。當你遇見這樣的老師時,你應該從他那裏獲得一些教導,然後離開,好好下番功夫。如果目前你還沒有遇見像這樣的人,就從身邊任何來源的知識、智能和純正的修行裏學習。
我們都有許多功課要做,可以從現在開始做,四處遊蕩等待是一無所獲的!
結束
“獨一無二的上師”的觀念是有害的,它讓人觀念完全混淆顛倒。我有一個完美的上師,我不是酸葡萄心理,但是我出自真心,不認爲這是你們真正需要的,我們需要更多的修行,不是尋找香格裏拉式的幻想。
佛陀說,佛只指出道路,每個人必須自己上路。這似乎又有點矛盾,因爲當我們遇見一位真正完美的大師,他確實能夠加速我們的進步,這是毋庸置疑的。
所以我的意思是,如果你正巧遇見一位這樣完美的大師,太好了!
但眼前之計,你只要好好修行,不要晃蕩等待,不要把你的整個生命建構在圍繞上師的場面上,這是非常浪費時間的事。根據我的觀察,這些場面把我們非常根本的人性引發出來,卻沒有把它調和安定。有些上師變得毫無節製,我個人認爲他們會走上極端。
慈悲在哪裏?善巧的方法在哪裏?人們變得非常困惑,只好告訴自己:“這必定是一種教導的方法。”它有點像:“更用力點打我!啊喲!好痛!這一定對我有好處。”或許這對你一點好處也沒有!或許它只是把你弄得瘀青!
當然,情況不都是這樣,有些上師確實帶來很好的景象,但是,人們還是經常把能量放在熱烈圍繞上師上,沒有做內觀和自我覺察。我們最好專心保持生活的樸實,和自己的修行融合,不要被其它這些事情纏住了。
5.具備智慧,我們都是自己的上師
一位善巧的上師好比良好的外科醫生,他知道如何把手術刀放在正確的地方,身體雖然痛了一下,但卻得到治療,確實痊愈了。相反的,一位不善巧的外科醫生盲目地亂戳,碰觸不到要害,這種醫生會讓病人被切割、流血、留疤。開刀的目的不是製造痛苦,外科醫生必須找得到要害,讓病人得到醫療和轉化。
分析到最後,我們都是自己的上師,終須接觸自己內在的智慧。這可能有點危險,因爲我們的心可能說的是自己想聽的東西。但如果它教我們做的,正是自己不想做的事,那它就真的是內在向導!
我們都具備內在的智慧,我們應該更常和它接觸;然後,就會開始經驗到一種內心的平靜和自主的感覺。畢竟我們在努力追求成長,不要永遠做小孩。佛陀稱呼沒有開悟的人爲“這些孩子”,有時它被翻譯爲“愚人”,但那不是真的代表愚笨的人,那是指還不成熟的人。
所以,我們這些已經修行一段時間的人,應該回顧一下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我們感覺內心真的有些轉變嗎?我們是不是真的開始長大了?我們是不是獲得更深的了悟?我們的內心生活是不是變得更清明單純和開闊廣大?我們的負面情緒,貪婪和欲望、憤怒和厭惡、幻覺和困惑,它們是消失、增加,還是依然如故?
十一世紀住在西藏的孟加拉國偉大聖人阿底峽曾說,測試修行有沒有成就的方法就是,觀看我們的負面情緒是不是消減了。如果不是,那就是沒有用的;如果是,就知道自己沒有走錯路。我們都可以自己做測驗,不需要其它人告訴我們。
道路在這裏,已經有非常多的文字描述,很多人走過這條路,他們和我們同在,我們不必放棄一切跑到印度,修行的地方就在此時此地,與我們的家人、工作、社會責任同在。
如果沒有辦法在這裏修行,那要到什麼地方去修?我們帶著自己的心四處走,在裏斯摩(Lismore)的心和在喜瑪拉雅山的心是一樣的,同樣的自我、同樣的問題,何必去喜瑪拉雅山?爲什麼不在此時此地解決它?
沒有一位大師能代替我們做, 沒有一位大師能消除我們的貪婪、憤怒和嫉妒, 沒有一位大師能除掉我們的自我 每個人必須自己做到。
(譯者:葉文可)
《關于上師的系列思考(丹津‧葩默)》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