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甘露滴

  甘露滴

  

  1、苦谛四種形相中無我和空的區別和側重點有何不同

  《俱舍論》雲:“行相實體爲十六,彼之本體乃是慧,及諸具緣均能取,一切有法即所取。”

  《俱舍論講記》解釋此頌中說:“那何爲十六行相呢?首先是苦谛四行相——無常、苦、空、無我,因依靠其他外緣産生,故是無常相;對衆生相續以及萬法有害,故是苦相;是我所見之違品,故爲空相;是我見之違品,故爲無我相。”

  也就是說,無我相側重于“講蘊假立的我本身法相不成立。《寶鬘論釋》”

  空性側重于通達色等諸蘊也不成立常有、唯一、整體的自性。“如果未通達色等也不成立常有、唯一、整體的自性,那麼我所執就有存在的可能。《寶鬘論釋》”

  《寶鬘論釋》又說:“只要對蘊執爲我與我所,也就是說未以正理推翻俱生我執的耽著境—我與我所之前,始終會有我爲自性的執著與蘊爲整體的耽著。”

  2、什麼是我執和法執?是否我執是我-薩迦耶見,法執是指我所呢?

  人我執(我執):全知麥彭仁波切《選擇二無我論》雲:緣自相續五蘊認爲是我的識。(落在有境上。其直接對境是五蘊,間接對境是我)

  法我執:一切衆生由俱生無明牽引而對瓶子等一切有實法執著成立這個那個。依賴有實法可形成無實法的名言,進而對無實法産生執著。這就是對有實法與無實法的執著。

  人我執和法我執的對境:

  人我:《定解寶燈論》雲:凡夫妄執五蘊爲實有之物“我”。此主要就有情而言。

  法我:《定解寶燈論》雲:凡夫妄執諸法爲實有之物,它涵蓋的範圍有廣、狹兩種。

  廣:指包含人我在內的一切萬法。即包括了有情與外境,以及無邊,二邊,非二邊。

  狹:指除人我之外的那部分法我。

  薩迦耶見的定義是:《中觀寶鬘論釋》雲:“輪回的根本就是薩迦耶見,所謂薩迦耶見就是將蘊視爲我和我所。”即(人)我執。它包括了我和我所的執著。所以,我所執包括在我執中,與法執不同。

  《中觀總義》:我所與法我的區別:

  紮雅楞達《入中論釋》:“謂除我執境外,貪著余一切事。”除開我執之境,對此外任何一種事物貪著,心中想:這是我所有的房屋等,即是我所。

  譬如一個茶杯,執著是屬于我的茶杯,這是在“人我”觀念下引生的我所執;執爲是自性有的茶杯,這是在“法我”觀念下引生的法我執。因此我所執的境爲我所,法我執的境爲法我,“我所”歸攝在“人我”中。

  3、諸法實有的定義是怎樣的?我們看到的是:不依它緣而獨立存在、恒常不變的法稱爲實有法。但有時侯它似乎又有:不可分割、無有作用等含義。那麼,一個完整而精確的定義是什麼呢

  

  “(谛實)是自空中觀的術語,說的就是由自性成立。”《抉擇二無我講記》

  自性即“我”,全知麥彭仁波切雲:“所破補特伽羅及瓶等諸法,以自性成立或者谛實,稱爲人我或法我。”

  定義,月稱菩薩的《四百論釋》中說:“所謂我者,爲諸法體性,不依仗他,由此無故,名爲無我。”

  其它,常有,一體,不可分割,無有作用均可以從這個定義中引生出來。如果不依靠因緣而産生,則不會因爲因緣的遷變而遷變,也不可能因爲因緣的缺失而毀滅,故爲常。常法如虛空,不可能産生任何作用;如果不依仗他緣,則是無分一體之法,若是可分,如瓶,可分爲瓶口,瓶腹,瓶底,則瓶之有支,需觀待其支分聚合而成立,則爲緣起假立之法。

  4、不可思議的法身智慧是否是如來藏呢

  

  如來藏的意義(《如來藏大綱獅吼論》):

  (一)如來之義;如來即真如之義,爲萬法之一真法界,真實了義之如來。

  (二)如來藏之義:

  1)、所攝之義:一切染淨諸法爲真如所攝,無有一法不攝于如來性中。

  2)、隱覆之義:如來自性功德于凡夫相續中時,非以清淨方式現前,而爲煩惱蓋覆,暫時不能顯露,故名如來藏。

  3)、能攝之義:真如雖爲煩惱所覆,然此真如圓滿含攝一切如來果地功德,故稱如來藏。

  彌勒菩薩《寶性論》雲:“不淨以及不淨淨,極爲圓滿清淨者,如是次第而宣說,凡夫菩薩于如來。”

  此頌講對于不淨位,不淨淨位,極清淨位的叁種分位次第安立不同異名。

  其中第一不淨位是指如來藏以客塵垢障不清淨的分位,爲凡夫;

  第二不淨淨位是指如來藏垢障還沒有完全清淨,部分垢障已經清淨的階段,爲菩薩;

  第叁極清淨位,指如來藏垢障完全清淨,顯露的一種階段,爲如來。

  故此問題的答案是:不可思議的法身智慧是如來藏完全清淨,顯露的一種階段。

  5、名言中因果是在相續中成立的,但如果證入了聖義谛,是否佛菩薩就不存在相續了?因果是如何在相續中作用的呢?

  全知麥彭仁波切在《中觀莊嚴論釋》中說:

  “光明的心卻不觀待我執等而是以本身前面的同類所生,因此,雖然證悟了二無我,但由于障礙一無所有、因完整無缺而不會退轉。這種說法是諸位理教主(陳那、法稱論師等)所共許的。

  按照觀現世量的觀點而言,不清淨的心雖然已滅、但智慧不會間斷的道理,也需要依這種方式來建立。”

  “衆生流轉起始于光明,由于未證,只能成二取,無明幻象的我現在雖然在流轉,但仍安住于光明空性中,以後獲得涅槃,也處于光明空性中,我們與光明從未分離過一個刹那。”

  當證悟了勝義谛,“不清淨的心(由我執所産生,依靠前一刹那心識爲近取因,産生後一刹那的心識)雖然已滅、但智慧不會間斷(光明的心從本身前面的同類因中産生)。”

  至于“因果如何在相續中起作用”?從“證悟了勝義谛”的光明的心中而言,彌勒菩薩在《寶性論》中說:“死病老之諸痛苦,聖者悉皆永滅盡,依于煩惱業力生,彼者無彼故無生。”

  6、有關斷與破的問題,他們的定義爲何?不同之處在哪裏

  

  《菩提道次第廣論》雲:“總所破等略有二種,謂道所破及理所破。”

  《中觀總義》雲:“大概來說,總的所破有道所破和理所破,道所破即修道的障礙,無余歸攝在煩惱障和所知障中。”

  《衆論難題釋》雲:“理所破總攝爲人我與法我。”

  以上宣說了所破。至于所斷,即爲道所破。所謂斷無明,一切無明煩惱都歸攝在二障中。

  《辯中邊論》雲:“已說諸煩惱,及諸所知障,許此二盡故,一切障解脫。”即斷言二障已攝盡一切障。

  《中觀總義》雲:“二障障礙道和果。障道即是:以煩惱障障礙清淨波羅蜜多,比如相續中有嗔恚雜染,則障礙安忍度,令其不得清淨;以所知障障礙圓滿波羅蜜多,即行持波羅蜜多時,有叁輪的虛妄分別,將導致波羅蜜多不能究竟圓滿。  

  從障果來說,煩惱障主要障礙解脫生死,所知障主要障礙一切智智。”

    7、(1)中觀應成派如何成立顯空雙運、明空雙運?(2)二轉*輪的顯空雙運與叁轉*輪的明空雙運在究竟意義上有什麼不同?

  

  (1)《定解寶燈論新月釋》說:“ 現空雙運有兩種:

  一是菩薩出定時所見世俗緣起與空性的雙運,這是暫時的現空雙運;另一種是諸佛菩薩入定時所見無生空性與大光明的雙運,這是究竟的現空雙運。”

  其中,菩薩出定時所見的世俗緣起與空性的雙運切合的是後得二谛理的實相,入定時所見的無生空性與大光明的雙運即是中觀應成派以聖者入定無分別智慧爲正量時所抉擇的真實勝義的境界。

  (2)二轉和叁轉的不同之處是:

  聖者入定位所見雖是無生空性和大光明的雙運,但二轉抉擇的僅是現空雙運中空性的一分------諸法的遠離四邊八戲的大空性。雖然《般若八千頌》中也有:“心,無有心,心的本性是光明”這樣的教證,但對現空或明空雙運的實相的究竟抉擇主要是叁轉。

    8、觀待與因果這兩個概念的異同?

  此二者的關系是:觀待可以含攝因果,因果只是觀待關系中的一種。

  (一)因果是互相觀待而假立的關系:

  《入中論頌講記》中說:“就像支和有支等互相觀待假立一樣,因和果也是互相觀待而假立。”

  月稱論師在《入中論》中說:“因能生果乃爲因,若不生果則非因,果若有因乃得生,當說何先誰從誰?”

  即“要因能夠産生果,此能生法才可以說是因;若不能生果,此法既然不是能生,那就不是因;果法也要有因,才能生起,不觀待因的果法也是不存在的,所以因與果這二法是觀待而有,不是自性實有,根本也不存在獨立自性的因法和果法。”

  (二)因果只是觀待關系中的一種:

  《入中論》一頌說:“功德支貪相薪等,有德支貪所相火,如觀賽車七相無,由余世間共許有。”

  《入中論頌講記》雲:“這一偈頌舉出五對例子,來說明世間是如何安立諸法名言的。五對例子中瓶子是有支,瓦礫等是支分,觀待瓦礫等支分才可以安立瓶子是有支;觀待有支瓶,才可以安立瓦礫等是支分,所以是互相觀待而假立的。

  其它四對:绀青花紋等是功德,瓶子是有德;貪著可愛境的有情是有貪,緣可愛境增上染愛是貪;瓶子是所相,長頸鼓腹翻口等是能相;薪是所燃,火是能燃。這些名言都是互相觀待而假立的。”

  叁種緣起(觀待),一種是粗大的因果緣起,一種是支與有支這樣的互相觀待的緣起,一種是物依名而有,名依物而立的細微緣起。所以,因果包括在觀待的關系中。

    9、既然沒有一個實質的“我”,知道肉身不是我的那個覺知性,雖無實質,但是恒常不變的那個,它應該符合“我”的特性。請問這是否可以安立爲我?

  如《佛學大辭典》中說:“諸法各自有不變不改之性,是名自性。”《因明入正理論疏》卷上釋說:“佛地論雲:彼因明論,諸法自相,唯局自體,不通他上,…

《甘露滴》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