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滴
1、苦谛四种形相中无我和空的区别和侧重点有何不同
《俱舍论》云:“行相实体为十六,彼之本体乃是慧,及诸具缘均能取,一切有法即所取。”
《俱舍论讲记》解释此颂中说:“那何为十六行相呢?首先是苦谛四行相——无常、苦、空、无我,因依靠其他外缘产生,故是无常相;对众生相续以及万法有害,故是苦相;是我所见之违品,故为空相;是我见之违品,故为无我相。”
也就是说,无我相侧重于“讲蕴假立的我本身法相不成立。《宝鬘论释》”
空性侧重于通达色等诸蕴也不成立常有、唯一、整体的自性。“如果未通达色等也不成立常有、唯一、整体的自性,那么我所执就有存在的可能。《宝鬘论释》”
《宝鬘论释》又说:“只要对蕴执为我与我所,也就是说未以正理推翻俱生我执的耽着境—我与我所之前,始终会有我为自性的执着与蕴为整体的耽着。”
2、什么是我执和法执?是否我执是我-萨迦耶见,法执是指我所呢?
人我执(我执):全知麦彭仁波切《选择二无我论》云:缘自相续五蕴认为是我的识。(落在有境上。其直接对境是五蕴,间接对境是我)
法我执:一切众生由俱生无明牵引而对瓶子等一切有实法执着成立这个那个。依赖有实法可形成无实法的名言,进而对无实法产生执着。这就是对有实法与无实法的执着。
人我执和法我执的对境:
人我:《定解宝灯论》云:凡夫妄执五蕴为实有之物“我”。此主要就有情而言。
法我:《定解宝灯论》云:凡夫妄执诸法为实有之物,它涵盖的范围有广、狭两种。
广:指包含人我在内的一切万法。即包括了有情与外境,以及无边,二边,非二边。
狭:指除人我之外的那部分法我。
萨迦耶见的定义是:《中观宝鬘论释》云:“轮回的根本就是萨迦耶见,所谓萨迦耶见就是将蕴视为我和我所。”即(人)我执。它包括了我和我所的执着。所以,我所执包括在我执中,与法执不同。
《中观总义》:我所与法我的区别:
扎雅楞达《入中论释》:“谓除我执境外,贪着余一切事。”除开我执之境,对此外任何一种事物贪着,心中想:这是我所有的房屋等,即是我所。
譬如一个茶杯,执着是属于我的茶杯,这是在“人我”观念下引生的我所执;执为是自性有的茶杯,这是在“法我”观念下引生的法我执。因此我所执的境为我所,法我执的境为法我,“我所”归摄在“人我”中。
3、诸法实有的定义是怎样的?我们看到的是:不依它缘而独立存在、恒常不变的法称为实有法。但有时侯它似乎又有:不可分割、无有作用等含义。那么,一个完整而精确的定义是什么呢
“(谛实)是自空中观的术语,说的就是由自性成立。”《抉择二无我讲记》
自性即“我”,全知麦彭仁波切云:“所破补特伽罗及瓶等诸法,以自性成立或者谛实,称为人我或法我。”
定义,月称菩萨的《四百论释》中说:“所谓我者,为诸法体性,不依仗他,由此无故,名为无我。”
其它,常有,一体,不可分割,无有作用均可以从这个定义中引生出来。如果不依靠因缘而产生,则不会因为因缘的迁变而迁变,也不可能因为因缘的缺失而毁灭,故为常。常法如虚空,不可能产生任何作用;如果不依仗他缘,则是无分一体之法,若是可分,如瓶,可分为瓶口,瓶腹,瓶底,则瓶之有支,需观待其支分聚合而成立,则为缘起假立之法。
4、不可思议的法身智慧是否是如来藏呢
如来藏的意义(《如来藏大纲狮吼论》):
(一)如来之义;如来即真如之义,为万法之一真法界,真实了义之如来。
(二)如来藏之义:
1)、所摄之义:一切染净诸法为真如所摄,无有一法不摄于如来性中。
2)、隐覆之义:如来自性功德于凡夫相续中时,非以清净方式现前,而为烦恼盖覆,暂时不能显露,故名如来藏。
3)、能摄之义:真如虽为烦恼所覆,然此真如圆满含摄一切如来果地功德,故称如来藏。
弥勒菩萨《宝性论》云:“不净以及不净净,极为圆满清净者,如是次第而宣说,凡夫菩萨于如来。”
此颂讲对于不净位,不净净位,极清净位的三种分位次第安立不同异名。
其中第一不净位是指如来藏以客尘垢障不清净的分位,为凡夫;
第二不净净位是指如来藏垢障还没有完全清净,部分垢障已经清净的阶段,为菩萨;
第三极清净位,指如来藏垢障完全清净,显露的一种阶段,为如来。
故此问题的答案是:不可思议的法身智慧是如来藏完全清净,显露的一种阶段。
5、名言中因果是在相续中成立的,但如果证入了圣义谛,是否佛菩萨就不存在相续了?因果是如何在相续中作用的呢?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说:
“光明的心却不观待我执等而是以本身前面的同类所生,因此,虽然证悟了二无我,但由于障碍一无所有、因完整无缺而不会退转。这种说法是诸位理教主(陈那、法称论师等)所共许的。
按照观现世量的观点而言,不清净的心虽然已灭、但智慧不会间断的道理,也需要依这种方式来建立。”
“众生流转起始于光明,由于未证,只能成二取,无明幻象的我现在虽然在流转,但仍安住于光明空性中,以后获得涅槃,也处于光明空性中,我们与光明从未分离过一个刹那。”
当证悟了胜义谛,“不清净的心(由我执所产生,依靠前一刹那心识为近取因,产生后一刹那的心识)虽然已灭、但智慧不会间断(光明的心从本身前面的同类因中产生)。”
至于“因果如何在相续中起作用”?从“证悟了胜义谛”的光明的心中而言,弥勒菩萨在《宝性论》中说:“死病老之诸痛苦,圣者悉皆永灭尽,依于烦恼业力生,彼者无彼故无生。”
6、有关断与破的问题,他们的定义为何?不同之处在哪里
《菩提道次第广论》云:“总所破等略有二种,谓道所破及理所破。”
《中观总义》云:“大概来说,总的所破有道所破和理所破,道所破即修道的障碍,无余归摄在烦恼障和所知障中。”
《众论难题释》云:“理所破总摄为人我与法我。”
以上宣说了所破。至于所断,即为道所破。所谓断无明,一切无明烦恼都归摄在二障中。
《辩中边论》云:“已说诸烦恼,及诸所知障,许此二尽故,一切障解脱。”即断言二障已摄尽一切障。
《中观总义》云:“二障障碍道和果。障道即是:以烦恼障障碍清净波罗蜜多,比如相续中有嗔恚杂染,则障碍安忍度,令其不得清净;以所知障障碍圆满波罗蜜多,即行持波罗蜜多时,有三轮的虚妄分别,将导致波罗蜜多不能究竟圆满。
从障果来说,烦恼障主要障碍解脱生死,所知障主要障碍一切智智。”
7、(1)中观应成派如何成立显空双运、明空双运?(2)二转*轮的显空双运与三转*轮的明空双运在究竟意义上有什么不同?
(1)《定解宝灯论新月释》说:“ 现空双运有两种:
一是菩萨出定时所见世俗缘起与空性的双运,这是暂时的现空双运;另一种是诸佛菩萨入定时所见无生空性与大光明的双运,这是究竟的现空双运。”
其中,菩萨出定时所见的世俗缘起与空性的双运切合的是后得二谛理的实相,入定时所见的无生空性与大光明的双运即是中观应成派以圣者入定无分别智慧为正量时所抉择的真实胜义的境界。
(2)二转和三转的不同之处是:
圣者入定位所见虽是无生空性和大光明的双运,但二转抉择的仅是现空双运中空性的一分------诸法的远离四边八戏的大空性。虽然《般若八千颂》中也有:“心,无有心,心的本性是光明”这样的教证,但对现空或明空双运的实相的究竟抉择主要是三转。
8、观待与因果这两个概念的异同?
此二者的关系是:观待可以含摄因果,因果只是观待关系中的一种。
(一)因果是互相观待而假立的关系:
《入中论颂讲记》中说:“就像支和有支等互相观待假立一样,因和果也是互相观待而假立。”
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中说:“因能生果乃为因,若不生果则非因,果若有因乃得生,当说何先谁从谁?”
即“要因能够产生果,此能生法才可以说是因;若不能生果,此法既然不是能生,那就不是因;果法也要有因,才能生起,不观待因的果法也是不存在的,所以因与果这二法是观待而有,不是自性实有,根本也不存在独立自性的因法和果法。”
(二)因果只是观待关系中的一种:
《入中论》一颂说:“功德支贪相薪等,有德支贪所相火,如观赛车七相无,由余世间共许有。”
《入中论颂讲记》云:“这一偈颂举出五对例子,来说明世间是如何安立诸法名言的。五对例子中瓶子是有支,瓦砾等是支分,观待瓦砾等支分才可以安立瓶子是有支;观待有支瓶,才可以安立瓦砾等是支分,所以是互相观待而假立的。
其它四对:绀青花纹等是功德,瓶子是有德;贪着可爱境的有情是有贪,缘可爱境增上染爱是贪;瓶子是所相,长颈鼓腹翻口等是能相;薪是所燃,火是能燃。这些名言都是互相观待而假立的。”
三种缘起(观待),一种是粗大的因果缘起,一种是支与有支这样的互相观待的缘起,一种是物依名而有,名依物而立的细微缘起。所以,因果包括在观待的关系中。
9、既然没有一个实质的“我”,知道肉身不是我的那个觉知性,虽无实质,但是恒常不变的那个,它应该符合“我”的特性。请问这是否可以安立为我?
如《佛学大辞典》中说:“诸法各自有不变不改之性,是名自性。”《因明入正理论疏》卷上释说:“佛地论云:彼因明论,诸法自相,唯局自体,不通他上,…
《甘露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