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 理應 │ 難行之功德 大苦所有勝利
│ │ │ 忍受 └ 未叁 從微漸修無難之理
│ │ └ 巳叁 處門廣釋
│ └ 辰叁 思擇法忍
├ 卯四 修忍時應如何行
└ 卯五 此等攝義
【表十叁】
寅┬ 卯一 精進自性
四├ 卯二 趣入修習精進方便
精├ 卯叁 精 ┬ 辰一 正明差別 ┬ 巳一 擐甲精進
進│ 進差別 │ ├ 巳二 攝善法精進
度│ │ └ 巳叁 饒益有情精進
│ └ 辰二 發生精進 ┬ 巳一 舍離障礙 ┬ 午一 明所治品
│ 之方便 │ 精進違緣 └ 午二 修斷彼之方便
│ ├ 巳二 ┬ 午一 發勝解力
├ 卯四 正修行時應如何修 │ ├ 午二 發堅固力
└ 卯五 此等攝義 │ ├ 午叁 發歡喜力
│ └ 午四 暫止息力
├ 巳叁 依上二緣發勤精進
└ 巳四 由此身心堪能之理
【表十四】
寅五 靜慮度 ┬ 卯一 靜慮自性
├ 卯二 修彼方便
├ 卯叁 靜慮差別
├ 卯四 正修彼時應如何行
└ 卯五 此等攝義
【表十五】
寅六 般若度 ┬ 卯一 慧之自性
├ 卯二 生慧方便
├ 卯叁 慧之差別 ┬ 辰一 通達勝義慧
│ ├ 辰二 通達世俗慧
│ └ 辰叁 通達饒益有情慧
├ 卯四 正修慧時應如何行
└ 卯五 此等攝義
【表十六】
醜二 學習四攝熟他有情 ┬ 寅一 四攝自性
├ 寅二 六四之理由
├ 寅叁 四攝之作業
├ 寅四 攝受眷屬須依四攝
└ 寅五 略爲解說
【表十七】
子二 別學後二波羅蜜多 ┬ 醜一 修習止觀之勝利
├ 醜二 顯示此二攝一切定
├ 醜叁 止觀自性
├ 醜四 理須雙修
├ 醜五 次第決定
└ 醜六 各別學法 ┬ 寅一 學奢摩他法【接表十八】
├ 寅二 學毗缽舍那法
│ 【接表十九】
└ 寅叁 學雙運法
【表十八】
寅 ┬ 卯一 修止資糧
一 ├ 卯 ┬ 辰一 加行
學 │ 二 └ 辰 ┬ 巳一 身何威儀而修
奢 │ 依 二 └ 巳 ┬ 午 ┬ 未一 系心所緣先如何修
摩 │ 止 正 二 │ 一 ├ 未 ┬ 申一 ┬ 酉一 ┬ 戌一 正明所緣
他 │ 資 行 正 │ 引 │ 二 │ 明心 │ 總建立├ 戌二 顯示何等
法 │ 糧 釋 │ 生 │ 住 │ 住之 │ 所緣 │ 補特伽羅
│ 修 修 │ 無 │ 所 │ 所緣 │ └ 戌叁 顯示所緣
│ 奢 習 │ 過 │ 緣 │ │ 異門
│ 摩 之 │ 叁 │ 時 │ └ 酉二 明此處之所緣
│ 他 次 │ 摩 │ 應 └ 申二 心于所緣 ┬ 酉一 立無過規
│ 第 │ 地 │ 如 如何安住 ├ 酉二 破有過規
│ │ 法 │ 何修 └ 酉叁 示修時量
│ │ └ 未叁 ┬ 申一 ┬ 酉一 ┬ 戌一 決擇沈掉
│ │ 住所 │ 有沈 │ 修習 │ 之相
│ │ 緣後 │ 掉時 │ 對治 └ 戌二 于正修時
│ │ 應如 │ 應如 │ 不知 生覺沈掉
│ │ 何修 │ 何修 │ 沈掉 正知方便
│ │ │ └ 酉二 修習知已爲斷彼故
│ │ │ 對治不勤功用
│ │ └ 申二 離沈掉時應如何修
│ └ 午二 依彼引生住心次第 ┬ 未一 正明引生
│ │ 住心次第
│ ├ 未二 由六力成辦
│ └ 未叁 具四種作意
└ 卯叁 修已成就 ┬ 辰一 顯示奢摩他成 ┬ 巳一 顯示正義
奢摩他量 │ 與示成之界限 └ 巳二 有作意相及斷疑
├ 辰二 顯示依奢摩他趣總道軌
└ 辰叁 顯示別趣 ┬ 巳一 顯往粗靜相道
世間道軌 │ 須獲得正奢摩他
└ 巳二 依奢摩他離欲之理
【表十九】
寅 ┬ 卯 ┬ 辰一 明了義不了義
二 │ 一 ├ 辰二 如何解釋龍猛意趣 …
《菩提道次第綱要(上冊) 第十二講 忏悔與對治》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