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綱要(下冊) 第十叁講 思惟苦谛

  菩提道次第綱要(下)

  衮卻格西開示

  目錄

  第十叁講 思惟苦谛

  第十四講 思惟集谛

  第十五講 十二因緣

  第十六講 入大乘門

  第十七講 修菩提心次第

  第十八講 因果七教誡

  第十九講 自他相換修行次第

  第二十講 我愛執與愛他執

  第二十一講 發菩提心

  第二十二講 菩薩學處與布施度、持戒度

  第二十叁講 忍辱度、精進度、靜慮度及般若度

  第二十四講 奢摩他

  第二十五講 勝觀

  編後語

  附錄

  附錄一 五道十地十波羅蜜對照表

  附錄二 四作意、九住心、六力對照表

   五過失與八行對照表

  

  第十叁講 思惟苦谛

   今天我們已經具足了十八要件的暇滿人身──一個可以圓滿修學佛法的順緣。這非常難得的機會讓我們得到了,就應該好好利用這人身來修學顯密雙運的圓滿教法。然而不論在課誦或是實修教法時,不要只把目的安立于去除今世的疾病、災厄,或是求圓滿長壽,這種作法事實上畜生道也有。在我們具有這種可以成辦遠大義利的暇滿人身時,不去成辦遠大義利,卻只是迷惑于成辦今世的義利,那比畜生更可悲。

   至于要如何以這暇滿人身來取心要呢?最上乘的人能一心實修教法。我們聽受教法時,目的固然不應該只是安立于今世的義利,也不該以來世的增上生(人天果位)當我們的目標,甚至要斷除自己無始以來所取受的這有漏的五取蘊身,以得到解脫果位(阿羅漢果)的這種目標,也不該有。那要怎麼想呢?應該是基于修學愛他執(愛他勝自)來修習菩提心,以“爲了利益衆生,我願成佛”的願行,來聽受教法。菩提道次第就是圓滿菩提心的方便(方法),我們現在所聽受的這個教法正是“菩提道次第”。

   依著《廣論》的科判我們知道,第四個門徑是“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分爲兩項,即:“乙一、道的根本在于親近善知識的道理”和“乙二、親近之後如何修心的次第”。“乙二、親近善知識之後如何修心的次第”分爲:“丙一、于有暇身勸取心要”和“丙二、如何攝取心要之理”,其中 丙二又分兩項:“丁一、于道總建立發決定解”和“丁二、正取心要”,丁二分爲叁項:“戊一、于共下士道次修心”、“戊二、于共中士道次修心”以及“戊叁、于上士道次修心”。

   關于“戊一、于共下士道次修心”的整個內涵我們都講過了。如果我們能夠好好地實修下士道次的法類,從暇滿難得義大、念死無常、叁惡道苦的思惟,乃至真實皈依、奉行業果道理,並且行持四力忏悔,下一世絕對是有資格及權利,能自在地得到人天增上生果位。假設下一世我們可以自在地得到人天果位,可是由于沒有真正的脫離輪回生死大獄,經若幹時候,當你享盡了人天增上生的善業果報之後,因爲無始以來所積造的惡業,還是會引你到惡趣受苦。就以一個要被處決的重刑犯人來做比喻,處決前這段期間當然不會一直處罰他,也會讓他休息或吃飯,但他也不會很安心快樂的享用,因爲終究要被處決了。就像這個比喻,雖然我們得到人天果位的安樂,短時間內不墮叁途地去受苦,可是因爲沒有脫離叁界輪回獄、越過輪回大海的關系,還不能真正的快樂。

   如何我們不能夠越出叁界的輪回大海,不論是叁界中的哪一道,都沒有真正的安樂可言,因爲它是以苦爲體性,爲苦所自在(主宰)的。如果誤以爲今生的安樂是真正的快樂,不以爲苦。事實上這是一種錯誤,輪回中處處都痛苦,沒有一處不痛苦的。因爲有四顛倒見:一、以無常爲常,二、以苦爲樂,叁、以無我爲我,四、以不淨爲淨,執著“常、樂、我、淨”的顛倒見,所以受很多痛苦,同時也導致不能真正修學增上叁學(戒學、定學、慧學)。一般來說,輪回中最快樂的,可能莫過于上二界(色界、無色界)衆生所享受的安樂。那種安樂是我們認爲是快樂,其實它只是痛苦比較少罷了。聖天(亦即提婆)菩薩所作的《四百論》裏面講:智者(善巧者)視叁界裏最安樂的地方──人天果位,比地獄的痛苦還不如。爲什麼呢?叁惡道的衆生受苦,是生前惡業所感召的果報,其受苦有期限,業報完之後,可能感召樂果往赴善趣。而感報人天果報享受安樂,事實上也只是一種業報的享受,當善業享盡之後,就得去叁惡道受無邊的痛苦了,所以智者看人天果位的安樂比叁惡道還苦,因此産生畏懼。

   也許你會想說:“那些權力很大、受用圓滿的人,運氣好、又長壽。這些人做盡了壞事,爲什麼還會有好報呢?反而這些修學佛法的人很倒楣,有很多的障礙,不能很順暢去修學佛法,到底有有沒有惡果這種道理?”有業果的定律嗎?爲什麼造惡反而有好運,修善學佛的卻很倒楣?一個修學佛法的人應該怎麼想呢?

   對佛法了解的人知道,真心修法卻還有病痛障礙,運氣又不好,這是自己以前積造的惡業,因爲修法,透過病痛及障礙直接感報,以後就不再受報了。而那些現在造盡惡事,卻還能擁有很多享受和好運氣的人,這是他從前的善業所召得的果報,享完福之後,因爲現在所造的這些惡業就會落到地獄去受苦了。業果定律是不爽的應該不至于那麼短視,看不到前生的因果,就說沒有業報。我教授的時候,曾經有很多人對我說:“在沒有修學佛法之前,我的運氣多好啊! 過得那麼舒服、安樂,學佛之後,運氣反而開始變壞,有很多的障礙。”並不是說修學佛法會運氣不好。一旦修學了佛法,從前所積造的惡業因爲現在受報,惡業漸漸減少,以後就不再受報了。

   曾經有人爲了讓自己的生意好,就請出家衆到家裏來誦經。爲了准備供養金,商人賣掉一部《大般若經》。他請了四位法師來念經,其中只有一位法師,平常是修觀世音菩薩的相應法。誦完經之後,商人供養四位法師很多錢和豐富的受用。但受用完之後,其他叁位法師都沒事,只有修觀音菩薩修行法門的那位法師,他所修的觀音菩薩修行法門中的種子字“阿”在整個身心上亂竄,很痛苦。他覺得很奇怪,于是祈請觀世音菩薩,問說:“爲什麼其他叁位法師都沒問題,只有我受這樣痛苦?我平常修您的觀音菩薩修行法門,爲什麼還會這樣?”觀世音菩薩對他說:“不是這樣子的,他們叁位下一世會去地獄受苦,你不下地獄,你現在只是重報輕受。那商人賣掉《大般若經》,以販賣經典的錢來供養你們,因此你們的受用不淨。現在你是重報輕受,其實這已經淨化掉你很多罪了,你若想要完全得到幸免,就要用金粉去造廣、中、略本《大般若經》,還要供朵馬(食子)。”

   這是說,真心修學佛法或許會有些障礙,但那不是真正的障礙,只是重報輕受,把從前的惡業感報淨除後,就不會再感報了。那些沒有修學佛法的人,乍看起來運氣很好,得到好處,然而以後會有很大的果報等著他們。

   修學佛法,卻不能面對困難、接受障礙的理由是什麼?是因爲還沒有真正生起欲求解脫的心。這是因爲我們把輪回的安樂當成真正的安樂,並且貪著輪回的安樂(就是心裏依然貪著叁有盛事),所以根本生不起真正希求解脫的心。被關在監獄中的犯人如果在被行刑、處罰的時候,覺得很苦,其他時間認爲住在監獄中也還不錯,如此的安樂他怎會想出獄呢?他不想出獄了。認爲輪回的安樂才是真正的安樂,一味的追求,就不會生起想要解脫(出離生死)的心。不想解脫的話,就會不斷的從輪回叁界上面最高的有頂天到最下的無間地獄,一直不停的輪轉。時而飲用天界的瓊漿玉液,時而灌注地獄中的烊銅熱鐵;有時投生爲狗,吃很多穢物,甚至吃同類的肉;有時投生在暗無光明的地方,就這樣過好幾世;有時做個有能力的人,領導一、二百人;有時卻是個累得慘慘的仆人;就像個演員,生生世世一直在轉換。如果我們可以恒常真切的思惟苦谛過患,就有希望生起欲求解脫,出離輪回的心,否則是沒有辦法的。

   苦谛的因是由煩惱與業所導致的,凡是由煩惱(惑)與業在驅使而感報的五蘊(指色界、欲界有情)或四蘊(指無色界有情)身的有情,稱爲輪回者。器世間(指山河大地)不是具相的輪回,是假立的輪回者,真正的輪回者,是指一切以煩惱和業,所感召的有漏蘊聚合身的有情。宗喀巴大師說:“如果不能真心地思惟苦谛的過患,壓根兒就生不起求解脫的心。如果不能了知苦谛的因(亦即集谛的流轉次第),就不可能斷輪回的根本。因此我們必須對輪回的叁有産生厭離心。”然後問:“到底是什麼系縛(捆綁)著我?”系縛我們的就是“煩惱”及“業”,身爲心所自在,心又爲煩惱及業所自在。由于煩惱和業的關系,心沒有辦法自主,所以當煩惱和業要你作什麼,心就驅使身體去做。

   我們一直都蒙受著煩惱及業所導出的生老病死苦,不只是這個本有,還有死有、中有、生有,一直在“四有”間流轉。事實上,我們不應該怕死,應該怕生,怕生在爲煩惱及業所自在的叁界輪回裏,投生之後就很難改變了。一旦生下來,就會有老病死苦,然後很多過失、不圓滿的問題就出來了。問題是在如何能夠不投生?想要斷滅痛苦之果,要從苦的因去著手。

   世尊說:“一切法都由因而生,沒有例外的。”一切法由因而生,這句話是特指四聖谛而說的。苦集滅道四聖谛又是從哪裏來的呢?是從集谛出來的。基于因(集谛)所以感召到果(苦谛),就會痛苦。由于苦的逼迫,你才會生起欲求脫離苦果的心,並尋求安樂之道,因而修道谛,修了道,就可以得到道谛之果──滅谛,由此得到根本安樂。所以四谛是從集谛安立出來的。如果沒有集谛,就沒有四谛可言。因爲有集谛,所以只要斷除苦因,就可以得到樂果,也就是滅谛。滅谛是一個勝義的安樂,是真正的安樂,能得到滅谛就是真正究竟的得到了解脫。是以輪回的因在于集谛,斷除集谛,就可以得到真正的…

《菩提道次第綱要(下冊) 第十叁講 思惟苦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