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綱要(下冊) 第十叁講 思惟苦谛▪P2

  ..續本文上一頁樂果──解脫。可以成辦這滅谛,究竟善業的修行者,稱之爲大沙門。

   就了義上說“一切法都由因而生”,這種說法在佛教有其不共的意義,也是很科學的。佛在成佛之後,到鹿野苑對五大弟子初轉四谛*輪,先講苦谛。講苦谛的時候,講一、無常性,二、苦性,叁、空性,四、無我性。先要知苦,如果你不知苦而以苦爲樂,你就會爲其所迷惑,因此沒有辦法真正生起脫離痛苦的心。沒有離苦的心,就不會尋找苦因,因此不能斷集谛,所謂不知苦則不斷集。想要把苦因斷除,首先要修道谛。“知苦而不知,斷集而不斷,入滅而不入,修道而不修”,這是我們的問題。

   無始以來,我們一直執著叁有的安樂是圓滿的,因而貪著輪回的安樂。身體的感受有叁種,就是苦受、樂受和舍受。身體上的痛苦是苦受,這種苦受畜生也有,這苦受人和畜生都不想要。我們因爲不了解樂受和舍受有什麼痛苦,所以不能生起脫離的心。對于輪回的安樂貪著爲樂,不以爲苦;輪回裏的一切是無常的,以爲是“常”;執無我爲“我”;由煩惱及業所感報的有漏五取蘊身是不淨的,執爲“清淨”;基于這種種增益(即無而謂有)邪見,所以不能生起對治力,貪嗔癡一再的增廣,就不停的流轉生死輪回。因此要好好的實修,而思惟生死輪回的過患很重要,是關鍵,爲此我們必須修學共中士道次第。

   中士道次修心分四項說明,就是(153頁科判)“己一、正修(心的)意樂”,“己二、彼(修心)生起之量”,“己叁、除遣于此邪執分別”,“己四、決擇能趣解脫道性”。正修心的意樂分兩點:就是 庚一、了解什麼叫希求解脫的心,以及 庚二、發起這個心的方便(方法)是什麼。

   庚一、明白這個希求解脫的心,所謂解脫是指“脫離諸縛(種種系縛)”。由于業及煩惱“謂于生死是能系縛”,也因爲這兩種增上力,所以有叁界、六道、四生及五蘊等的分別。脫離叁界、六道、四生及五蘊就稱爲解脫,是以先要生起希求解脫之心。庚二、發起希求解脫之心的方法有兩種:就是由 辛一、四谛門,以及 辛二、十二因緣,去思惟。辛一、思惟四谛門又分兩點:就是“壬一、思惟苦谛生死過患”、“壬二、思惟集谛流轉次第”。

   壬一、思惟苦谛過患分兩項,其中 癸一、明示爲何四谛要先談苦谛之道理。如果從整個四谛的生起來看,集谛是因,應該先從集谛說起,可是佛陀先說苦谛的意趣何在?(154頁第5行)“此複雲何,謂諸所化,若于生死自先未發無倒希求解脫之心,根本斷絕,彼于解脫雲何能導,以諸所化無明暗覆,于諸苦性生死圓滿,執爲安樂,顛倒所诳。”爲了要讓衆生生起厭離生死的心,所以先說苦谛。(第8行)“此後自見墮于苦海,則于苦海欲求脫離,便見其苦(知道是苦)必須滅除。此複了知,未止其因苦終不滅”,苦因不斷苦不能滅,于是思惟“其因是什麼?”因而知道集谛是苦的因。是以集谛後說。

   譬如說睡覺的地方淹水,那左方右方換來換去是沒有用的,因爲周圍都是水,最好的辦法是指水源遮止,不要讓水出來。同樣的,苦是怎麼來的?由集谛。生死的衆苦都是由“有漏的業”所感報的,而有漏業是由煩惱所造作,而煩惱的根本,就是“我執”,由此了知集谛,因此要先遮止集谛的因。“若見我執亦能止滅(我執也是可以滅止的緣故),誓願現證滅苦之滅(誓願說我一定要現證斷苦的滅谛,得到滅苦的安樂),故于集(谛之)後宣說滅谛。”集谛之後再說滅谛。要現證滅谛,需要趣入道谛的修學。(155頁第2行)“如是四谛,大小乘中皆數宣說(都是數數宣說的法門),是爲善逝(世尊)總攝生死流轉,生死還滅諸扼要處。故修解脫極爲切要,亦是修行大溫柁南(關要),故須如是次第引導學者。”

   癸二、修苦谛之法,分兩項來說明,“子一、(修習或)思惟生死總苦”以及“思惟別苦”。輪回的總苦分叁項說明:醜一、思惟八苦,醜二、六苦和醜叁、叁苦。

   先說八苦(一生、二老、叁病、四死、五怨憎會、六愛別離、七求不得、八五取蘊),(156頁最後1行)“于初生時,便有無量猛利苦受,隨逐而生。粗重(粗重──一、身語意不堪能(不能作主);二、煩惱習氣──留存心相續內,能使顛倒心識輾轉增長的習氣勢力。)所隨故生爲苦者,謂叁界一切諸行,爲煩惱品粗重所隨,無堪能性,不自在轉。”四種生,就是胎生、卵生、濕生、化生。我們是屬于胎生。胎生從父精母血結合人胎之後,直至出生之前的住胎痛苦,我們看(157頁第9行)“《入胎經》雲,“無量不淨,周遍充滿,……手足面等胎衣纏裹,……(158頁第5行)非所悅意,難以爲喻,極大苦受。”……(158頁倒數第3行)由其先業異熟生風,吹足向上令頭向下,兩手縮屈被二骨輪,逼迫遍迫周遍逼迫,由諸粗猛難忍非悅,最大苦受令其身分悉皆青瘀,猶如初瘡,難可觸著,身一切根悉皆楚痛,極穢胎垢遍粘其身,由幹渴故,令其唇喉及以心髒悉皆枯燥,住此迫迮難忍苦處。”住胎情況是如此。就像把你丟擲在不淨坑裏,住在很汙穢的地方,真是苦不堪言。爲什麼我們無法憶念起過去世?因爲住胎所受的苦太痛了,致使整個過去世都忘了。(159頁)“此由因緣增上,宿業異熟生風吹促至極艱辛,始得産出。生已無間,被外風觸如割塗灰,手衣觸時如利劍割,當受粗猛難忍非悅極大苦受。”這是指出生時的痛苦,還有出生之後的種種痛苦。這是事實,並非誇大的說法,其他經書也這樣講。透過至心思惟胎中這無盡痛苦的情況,進而思惟因有“生”,帶來的“老、病、死”苦,就努力的想辦法遮止,不再投胎。以上所講的是生苦。

   衰老之苦,(159頁第6行)“思惟老苦分五。盛色衰退者,謂腰曲如弓,頭白如艾,額如砧板,皺紋充滿”,氣力衰退了,坐下去的時候,像袋子斷索般跌坐下去,想站起來卻像拔樹根般的困難。“語言遲鈍,行走緩慢等”;還有眼睛不清明,沒有正念力,記性減弱,很容易忘失;飲食難消化,無法享用美食,這都是老苦相;然後很快地就會滅盡,趣向于死,應該如此地去思惟老苦。老苦是漸進的、慢慢的發生。如果今天還是個小孩子或年輕人,明天就變成老人的話,那種痛苦一定更令人無法忍受。

   “思惟病苦分五。身性變壞者,謂身肉銷瘦,皮膚幹枯等。增長憂苦多住憂苦者,謂身中水等諸界(指四大,地水火風),分不平均增減錯亂,身生逼惱,心起憂痛而度晝夜。不能受用悅意境界者,謂若有雲,諸可意境于病有損,雖欲享受而不自在,如是諸威儀道,亦多不能隨欲。諸非可意境界受用,雖非所欲須強受用者,謂諸非悅飲食藥等,須強飲用,如是火炙及刀割(像開刀)等,諸粗苦事,皆須習近。”(160頁第1行)

   再來思惟死苦,死會讓你舍離圓滿可愛的財位、親族眷屬、朋友、和身體,並有猛利的憂苦。在心中沒有生起真正厭離之前,一定要恒常不斷的思惟這些情況。有菩提道次第的教授(例如《掌中解脫》),在講到苦的時候,先修死相(先思惟死的痛苦而啓發厭離)。而《廣論》的教授是把死相放在後面講。

   第五個痛苦是(161頁)“思惟怨憎會苦分五。謂如遇怨敵,便生憂苦,畏其製罰,怖畏惡名,遭非贊頌,畏苦惱死,違正法故,畏懼死後,墮諸惡趣,當思此等。

  思惟愛別離苦分五。謂若舍離最愛親等,由此令心發生憂戚,語生愁歎,身生擾惱,念彼功德,思戀因緣令意熱惱,應受用等有所缺乏,當思此等。”

   求不得苦就像愛別離一樣,或是務農秋天不能收獲、經商的時候不能獲得利潤等等,由于所欲而勵力追求,卻未能得,所以灰心憂苦。

   五取蘊(指我們身心由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積聚而成)總爲苦,五蘊熾盛苦:(161頁第8行)“其中初者,謂依受此取蘊(受這個取蘊身),能引來生以後衆苦(能引生以後諸苦)。”這是第一點。第二是(此生)依此已經成辦之蘊體,才會有老病死等痛苦。謂由第一、第二兩種痛苦之粗重,隨逐于蘊,而生第叁之苦苦與第四之壞苦。第五個是有漏的取蘊身一旦成辦,便是爲行苦自性,因爲是由從前的惑業所轉,皆是行苦。

   以上是講八苦,現在講 醜二、六苦。六苦之一是“無定過患”,就是在輪回生死裏怨親無定,怨敵或親友是不一定的。比如過去的怨敵可能是今世的親友,過去的親友會是今世的怨敵;上半輩子的怨敵,可以變成下半輩子的朋友,上半輩子的親友,可能下半輩子變成怨敵;甚至可能今天上午還是怨敵,到了下午卻又成了朋友等等,這是沒有一定的。曾有故事提到:“懷中抱的是怨敵,吃的魚肉是前世的眷屬,想吃肉骨頭的狗,是自己過去的父親。”這是譬喻輪回中的怨親無定,所以不要一心想把敵人摧滅,不要那麼仇視敵人,也不要貪著親友。【問:“那我們該怎麼做呢?怨親平等舍?”】那是上士道的說法,我們現在講中士道,只需要證明怨親無定,知道了怨親無定之後就要遮止自己的貪嗔,不要再如此的貪親嗔敵了。如此說來,輪回中的敵友無所憑信,因而産生厭離。

   再過來六苦之二是“無飽足過患”。無飽足過患是說,輪回中的安樂不論如何享用,都不會覺得滿足的痛苦。佛世的時候有一對夫妻很貧賤,只有一套衣服,想要供佛時,就輪流穿那唯一的一套衣服去。當我們窮得連一套衣服都沒有時,會想要有一套衣服穿就好了,等有了一套衣服之後,就希望有更多衣服,最後變成不知飽足的過患。龍樹菩薩講:“有一只小象,貪著懸崖邊青翠的草,不顧懸崖的可怕去吃草,結果草沒吃到,就掉下去了。”如果僅只會積累今世的財富及圓滿的話,下一世就會掉到輪回去。錢財是要的,但是不能不知足。欲望是填不滿的,一而十、十而百、而千、而萬、十萬、…

《菩提道次第綱要(下冊) 第十叁講 思惟苦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