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乐果──解脱。可以成办这灭谛,究竟善业的修行者,称之为大沙门。
就了义上说“一切法都由因而生”,这种说法在佛教有其不共的意义,也是很科学的。佛在成佛之后,到鹿野苑对五大弟子初转四谛*轮,先讲苦谛。讲苦谛的时候,讲一、无常性,二、苦性,三、空性,四、无我性。先要知苦,如果你不知苦而以苦为乐,你就会为其所迷惑,因此没有办法真正生起脱离痛苦的心。没有离苦的心,就不会寻找苦因,因此不能断集谛,所谓不知苦则不断集。想要把苦因断除,首先要修道谛。“知苦而不知,断集而不断,入灭而不入,修道而不修”,这是我们的问题。
无始以来,我们一直执着三有的安乐是圆满的,因而贪着轮回的安乐。身体的感受有三种,就是苦受、乐受和舍受。身体上的痛苦是苦受,这种苦受畜生也有,这苦受人和畜生都不想要。我们因为不了解乐受和舍受有什么痛苦,所以不能生起脱离的心。对于轮回的安乐贪着为乐,不以为苦;轮回里的一切是无常的,以为是“常”;执无我为“我”;由烦恼及业所感报的有漏五取蕴身是不净的,执为“清净”;基于这种种增益(即无而谓有)邪见,所以不能生起对治力,贪嗔痴一再的增广,就不停的流转生死轮回。因此要好好的实修,而思惟生死轮回的过患很重要,是关键,为此我们必须修学共中士道次第。
中士道次修心分四项说明,就是(153页科判)“己一、正修(心的)意乐”,“己二、彼(修心)生起之量”,“己三、除遣于此邪执分别”,“己四、决择能趣解脱道性”。正修心的意乐分两点:就是 庚一、了解什么叫希求解脱的心,以及 庚二、发起这个心的方便(方法)是什么。
庚一、明白这个希求解脱的心,所谓解脱是指“脱离诸缚(种种系缚)”。由于业及烦恼“谓于生死是能系缚”,也因为这两种增上力,所以有三界、六道、四生及五蕴等的分别。脱离三界、六道、四生及五蕴就称为解脱,是以先要生起希求解脱之心。庚二、发起希求解脱之心的方法有两种:就是由 辛一、四谛门,以及 辛二、十二因缘,去思惟。辛一、思惟四谛门又分两点:就是“壬一、思惟苦谛生死过患”、“壬二、思惟集谛流转次第”。
壬一、思惟苦谛过患分两项,其中 癸一、明示为何四谛要先谈苦谛之道理。如果从整个四谛的生起来看,集谛是因,应该先从集谛说起,可是佛陀先说苦谛的意趣何在?(154页第5行)“此复云何,谓诸所化,若于生死自先未发无倒希求解脱之心,根本断绝,彼于解脱云何能导,以诸所化无明暗覆,于诸苦性生死圆满,执为安乐,颠倒所诳。”为了要让众生生起厌离生死的心,所以先说苦谛。(第8行)“此后自见堕于苦海,则于苦海欲求脱离,便见其苦(知道是苦)必须灭除。此复了知,未止其因苦终不灭”,苦因不断苦不能灭,于是思惟“其因是什么?”因而知道集谛是苦的因。是以集谛后说。
譬如说睡觉的地方淹水,那左方右方换来换去是没有用的,因为周围都是水,最好的办法是指水源遮止,不要让水出来。同样的,苦是怎么来的?由集谛。生死的众苦都是由“有漏的业”所感报的,而有漏业是由烦恼所造作,而烦恼的根本,就是“我执”,由此了知集谛,因此要先遮止集谛的因。“若见我执亦能止灭(我执也是可以灭止的缘故),誓愿现证灭苦之灭(誓愿说我一定要现证断苦的灭谛,得到灭苦的安乐),故于集(谛之)后宣说灭谛。”集谛之后再说灭谛。要现证灭谛,需要趣入道谛的修学。(155页第2行)“如是四谛,大小乘中皆数宣说(都是数数宣说的法门),是为善逝(世尊)总摄生死流转,生死还灭诸扼要处。故修解脱极为切要,亦是修行大温柁南(关要),故须如是次第引导学者。”
癸二、修苦谛之法,分两项来说明,“子一、(修习或)思惟生死总苦”以及“思惟别苦”。轮回的总苦分三项说明:丑一、思惟八苦,丑二、六苦和丑三、三苦。
先说八苦(一生、二老、三病、四死、五怨憎会、六爱别离、七求不得、八五取蕴),(156页最后1行)“于初生时,便有无量猛利苦受,随逐而生。粗重(粗重──一、身语意不堪能(不能作主);二、烦恼习气──留存心相续内,能使颠倒心识辗转增长的习气势力。)所随故生为苦者,谓三界一切诸行,为烦恼品粗重所随,无堪能性,不自在转。”四种生,就是胎生、卵生、湿生、化生。我们是属于胎生。胎生从父精母血结合人胎之后,直至出生之前的住胎痛苦,我们看(157页第9行)“《入胎经》云,“无量不净,周遍充满,……手足面等胎衣缠裹,……(158页第5行)非所悦意,难以为喻,极大苦受。”……(158页倒数第3行)由其先业异熟生风,吹足向上令头向下,两手缩屈被二骨轮,逼迫遍迫周遍逼迫,由诸粗猛难忍非悦,最大苦受令其身分悉皆青瘀,犹如初疮,难可触着,身一切根悉皆楚痛,极秽胎垢遍粘其身,由干渴故,令其唇喉及以心脏悉皆枯燥,住此迫迮难忍苦处。”住胎情况是如此。就像把你丢掷在不净坑里,住在很污秽的地方,真是苦不堪言。为什么我们无法忆念起过去世?因为住胎所受的苦太痛了,致使整个过去世都忘了。(159页)“此由因缘增上,宿业异熟生风吹促至极艰辛,始得产出。生已无间,被外风触如割涂灰,手衣触时如利剑割,当受粗猛难忍非悦极大苦受。”这是指出生时的痛苦,还有出生之后的种种痛苦。这是事实,并非夸大的说法,其他经书也这样讲。透过至心思惟胎中这无尽痛苦的情况,进而思惟因有“生”,带来的“老、病、死”苦,就努力的想办法遮止,不再投胎。以上所讲的是生苦。
衰老之苦,(159页第6行)“思惟老苦分五。盛色衰退者,谓腰曲如弓,头白如艾,额如砧板,皱纹充满”,气力衰退了,坐下去的时候,像袋子断索般跌坐下去,想站起来却像拔树根般的困难。“语言迟钝,行走缓慢等”;还有眼睛不清明,没有正念力,记性减弱,很容易忘失;饮食难消化,无法享用美食,这都是老苦相;然后很快地就会灭尽,趣向于死,应该如此地去思惟老苦。老苦是渐进的、慢慢的发生。如果今天还是个小孩子或年轻人,明天就变成老人的话,那种痛苦一定更令人无法忍受。
“思惟病苦分五。身性变坏者,谓身肉销瘦,皮肤干枯等。增长忧苦多住忧苦者,谓身中水等诸界(指四大,地水火风),分不平均增减错乱,身生逼恼,心起忧痛而度昼夜。不能受用悦意境界者,谓若有云,诸可意境于病有损,虽欲享受而不自在,如是诸威仪道,亦多不能随欲。诸非可意境界受用,虽非所欲须强受用者,谓诸非悦饮食药等,须强饮用,如是火炙及刀割(像开刀)等,诸粗苦事,皆须习近。”(160页第1行)
再来思惟死苦,死会让你舍离圆满可爱的财位、亲族眷属、朋友、和身体,并有猛利的忧苦。在心中没有生起真正厌离之前,一定要恒常不断的思惟这些情况。有菩提道次第的教授(例如《掌中解脱》),在讲到苦的时候,先修死相(先思惟死的痛苦而启发厌离)。而《广论》的教授是把死相放在后面讲。
第五个痛苦是(161页)“思惟怨憎会苦分五。谓如遇怨敌,便生忧苦,畏其制罚,怖畏恶名,遭非赞颂,畏苦恼死,违正法故,畏惧死后,堕诸恶趣,当思此等。
思惟爱别离苦分五。谓若舍离最爱亲等,由此令心发生忧戚,语生愁叹,身生扰恼,念彼功德,思恋因缘令意热恼,应受用等有所缺乏,当思此等。”
求不得苦就像爱别离一样,或是务农秋天不能收获、经商的时候不能获得利润等等,由于所欲而励力追求,却未能得,所以灰心忧苦。
五取蕴(指我们身心由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积聚而成)总为苦,五蕴炽盛苦:(161页第8行)“其中初者,谓依受此取蕴(受这个取蕴身),能引来生以后众苦(能引生以后诸苦)。”这是第一点。第二是(此生)依此已经成办之蕴体,才会有老病死等痛苦。谓由第一、第二两种痛苦之粗重,随逐于蕴,而生第三之苦苦与第四之坏苦。第五个是有漏的取蕴身一旦成办,便是为行苦自性,因为是由从前的惑业所转,皆是行苦。
以上是讲八苦,现在讲 丑二、六苦。六苦之一是“无定过患”,就是在轮回生死里怨亲无定,怨敌或亲友是不一定的。比如过去的怨敌可能是今世的亲友,过去的亲友会是今世的怨敌;上半辈子的怨敌,可以变成下半辈子的朋友,上半辈子的亲友,可能下半辈子变成怨敌;甚至可能今天上午还是怨敌,到了下午却又成了朋友等等,这是没有一定的。曾有故事提到:“怀中抱的是怨敌,吃的鱼肉是前世的眷属,想吃肉骨头的狗,是自己过去的父亲。”这是譬喻轮回中的怨亲无定,所以不要一心想把敌人摧灭,不要那么仇视敌人,也不要贪着亲友。【问:“那我们该怎么做呢?怨亲平等舍?”】那是上士道的说法,我们现在讲中士道,只需要证明怨亲无定,知道了怨亲无定之后就要遮止自己的贪嗔,不要再如此的贪亲嗔敌了。如此说来,轮回中的敌友无所凭信,因而产生厌离。
再过来六苦之二是“无饱足过患”。无饱足过患是说,轮回中的安乐不论如何享用,都不会觉得满足的痛苦。佛世的时候有一对夫妻很贫贱,只有一套衣服,想要供佛时,就轮流穿那唯一的一套衣服去。当我们穷得连一套衣服都没有时,会想要有一套衣服穿就好了,等有了一套衣服之后,就希望有更多衣服,最后变成不知饱足的过患。龙树菩萨讲:“有一只小象,贪着悬崖边青翠的草,不顾悬崖的可怕去吃草,结果草没吃到,就掉下去了。”如果仅只会积累今世的财富及圆满的话,下一世就会掉到轮回去。钱财是要的,但是不能不知足。欲望是填不满的,一而十、十而百、而千、而万、十万、…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三讲 思惟苦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