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纲要(下)
衮却格西开示
目录
第十三讲 思惟苦谛
第十四讲 思惟集谛
第十五讲 十二因缘
第十六讲 入大乘门
第十七讲 修菩提心次第
第十八讲 因果七教诫
第十九讲 自他相换修行次第
第二十讲 我爱执与爱他执
第二十一讲 发菩提心
第二十二讲 菩萨学处与布施度、持戒度
第二十三讲 忍辱度、精进度、静虑度及般若度
第二十四讲 奢摩他
第二十五讲 胜观
编后语
附录
附录一 五道十地十波罗蜜对照表
附录二 四作意、九住心、六力对照表
五过失与八行对照表
第十三讲 思惟苦谛
今天我们已经具足了十八要件的暇满人身──一个可以圆满修学佛法的顺缘。这非常难得的机会让我们得到了,就应该好好利用这人身来修学显密双运的圆满教法。然而不论在课诵或是实修教法时,不要只把目的安立于去除今世的疾病、灾厄,或是求圆满长寿,这种作法事实上畜生道也有。在我们具有这种可以成办远大义利的暇满人身时,不去成办远大义利,却只是迷惑于成办今世的义利,那比畜生更可悲。
至于要如何以这暇满人身来取心要呢?最上乘的人能一心实修教法。我们听受教法时,目的固然不应该只是安立于今世的义利,也不该以来世的增上生(人天果位)当我们的目标,甚至要断除自己无始以来所取受的这有漏的五取蕴身,以得到解脱果位(阿罗汉果)的这种目标,也不该有。那要怎么想呢?应该是基于修学爱他执(爱他胜自)来修习菩提心,以“为了利益众生,我愿成佛”的愿行,来听受教法。菩提道次第就是圆满菩提心的方便(方法),我们现在所听受的这个教法正是“菩提道次第”。
依着《广论》的科判我们知道,第四个门径是“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学徒之次第”,分为两项,即:“乙一、道的根本在于亲近善知识的道理”和“乙二、亲近之后如何修心的次第”。“乙二、亲近善知识之后如何修心的次第”分为:“丙一、于有暇身劝取心要”和“丙二、如何摄取心要之理”,其中 丙二又分两项:“丁一、于道总建立发决定解”和“丁二、正取心要”,丁二分为三项:“戊一、于共下士道次修心”、“戊二、于共中士道次修心”以及“戊三、于上士道次修心”。
关于“戊一、于共下士道次修心”的整个内涵我们都讲过了。如果我们能够好好地实修下士道次的法类,从暇满难得义大、念死无常、三恶道苦的思惟,乃至真实皈依、奉行业果道理,并且行持四力忏悔,下一世绝对是有资格及权利,能自在地得到人天增上生果位。假设下一世我们可以自在地得到人天果位,可是由于没有真正的脱离轮回生死大狱,经若干时候,当你享尽了人天增上生的善业果报之后,因为无始以来所积造的恶业,还是会引你到恶趣受苦。就以一个要被处决的重刑犯人来做比喻,处决前这段期间当然不会一直处罚他,也会让他休息或吃饭,但他也不会很安心快乐的享用,因为终究要被处决了。就像这个比喻,虽然我们得到人天果位的安乐,短时间内不堕三途地去受苦,可是因为没有脱离三界轮回狱、越过轮回大海的关系,还不能真正的快乐。
如何我们不能够越出三界的轮回大海,不论是三界中的哪一道,都没有真正的安乐可言,因为它是以苦为体性,为苦所自在(主宰)的。如果误以为今生的安乐是真正的快乐,不以为苦。事实上这是一种错误,轮回中处处都痛苦,没有一处不痛苦的。因为有四颠倒见:一、以无常为常,二、以苦为乐,三、以无我为我,四、以不净为净,执着“常、乐、我、净”的颠倒见,所以受很多痛苦,同时也导致不能真正修学增上三学(戒学、定学、慧学)。一般来说,轮回中最快乐的,可能莫过于上二界(色界、无色界)众生所享受的安乐。那种安乐是我们认为是快乐,其实它只是痛苦比较少罢了。圣天(亦即提婆)菩萨所作的《四百论》里面讲:智者(善巧者)视三界里最安乐的地方──人天果位,比地狱的痛苦还不如。为什么呢?三恶道的众生受苦,是生前恶业所感召的果报,其受苦有期限,业报完之后,可能感召乐果往赴善趣。而感报人天果报享受安乐,事实上也只是一种业报的享受,当善业享尽之后,就得去三恶道受无边的痛苦了,所以智者看人天果位的安乐比三恶道还苦,因此产生畏惧。
也许你会想说:“那些权力很大、受用圆满的人,运气好、又长寿。这些人做尽了坏事,为什么还会有好报呢?反而这些修学佛法的人很倒楣,有很多的障碍,不能很顺畅去修学佛法,到底有有没有恶果这种道理?”有业果的定律吗?为什么造恶反而有好运,修善学佛的却很倒楣?一个修学佛法的人应该怎么想呢?
对佛法了解的人知道,真心修法却还有病痛障碍,运气又不好,这是自己以前积造的恶业,因为修法,透过病痛及障碍直接感报,以后就不再受报了。而那些现在造尽恶事,却还能拥有很多享受和好运气的人,这是他从前的善业所召得的果报,享完福之后,因为现在所造的这些恶业就会落到地狱去受苦了。业果定律是不爽的应该不至于那么短视,看不到前生的因果,就说没有业报。我教授的时候,曾经有很多人对我说:“在没有修学佛法之前,我的运气多好啊! 过得那么舒服、安乐,学佛之后,运气反而开始变坏,有很多的障碍。”并不是说修学佛法会运气不好。一旦修学了佛法,从前所积造的恶业因为现在受报,恶业渐渐减少,以后就不再受报了。
曾经有人为了让自己的生意好,就请出家众到家里来诵经。为了准备供养金,商人卖掉一部《大般若经》。他请了四位法师来念经,其中只有一位法师,平常是修观世音菩萨的相应法。诵完经之后,商人供养四位法师很多钱和丰富的受用。但受用完之后,其他三位法师都没事,只有修观音菩萨修行法门的那位法师,他所修的观音菩萨修行法门中的种子字“阿”在整个身心上乱窜,很痛苦。他觉得很奇怪,于是祈请观世音菩萨,问说:“为什么其他三位法师都没问题,只有我受这样痛苦?我平常修您的观音菩萨修行法门,为什么还会这样?”观世音菩萨对他说:“不是这样子的,他们三位下一世会去地狱受苦,你不下地狱,你现在只是重报轻受。那商人卖掉《大般若经》,以贩卖经典的钱来供养你们,因此你们的受用不净。现在你是重报轻受,其实这已经净化掉你很多罪了,你若想要完全得到幸免,就要用金粉去造广、中、略本《大般若经》,还要供朵马(食子)。”
这是说,真心修学佛法或许会有些障碍,但那不是真正的障碍,只是重报轻受,把从前的恶业感报净除后,就不会再感报了。那些没有修学佛法的人,乍看起来运气很好,得到好处,然而以后会有很大的果报等着他们。
修学佛法,却不能面对困难、接受障碍的理由是什么?是因为还没有真正生起欲求解脱的心。这是因为我们把轮回的安乐当成真正的安乐,并且贪着轮回的安乐(就是心里依然贪着三有盛事),所以根本生不起真正希求解脱的心。被关在监狱中的犯人如果在被行刑、处罚的时候,觉得很苦,其他时间认为住在监狱中也还不错,如此的安乐他怎会想出狱呢?他不想出狱了。认为轮回的安乐才是真正的安乐,一味的追求,就不会生起想要解脱(出离生死)的心。不想解脱的话,就会不断的从轮回三界上面最高的有顶天到最下的无间地狱,一直不停的轮转。时而饮用天界的琼浆玉液,时而灌注地狱中的烊铜热铁;有时投生为狗,吃很多秽物,甚至吃同类的肉;有时投生在暗无光明的地方,就这样过好几世;有时做个有能力的人,领导一、二百人;有时却是个累得惨惨的仆人;就像个演员,生生世世一直在转换。如果我们可以恒常真切的思惟苦谛过患,就有希望生起欲求解脱,出离轮回的心,否则是没有办法的。
苦谛的因是由烦恼与业所导致的,凡是由烦恼(惑)与业在驱使而感报的五蕴(指色界、欲界有情)或四蕴(指无色界有情)身的有情,称为轮回者。器世间(指山河大地)不是具相的轮回,是假立的轮回者,真正的轮回者,是指一切以烦恼和业,所感召的有漏蕴聚合身的有情。宗喀巴大师说:“如果不能真心地思惟苦谛的过患,压根儿就生不起求解脱的心。如果不能了知苦谛的因(亦即集谛的流转次第),就不可能断轮回的根本。因此我们必须对轮回的三有产生厌离心。”然后问:“到底是什么系缚(捆绑)着我?”系缚我们的就是“烦恼”及“业”,身为心所自在,心又为烦恼及业所自在。由于烦恼和业的关系,心没有办法自主,所以当烦恼和业要你作什么,心就驱使身体去做。
我们一直都蒙受着烦恼及业所导出的生老病死苦,不只是这个本有,还有死有、中有、生有,一直在“四有”间流转。事实上,我们不应该怕死,应该怕生,怕生在为烦恼及业所自在的三界轮回里,投生之后就很难改变了。一旦生下来,就会有老病死苦,然后很多过失、不圆满的问题就出来了。问题是在如何能够不投生?想要断灭痛苦之果,要从苦的因去着手。
世尊说:“一切法都由因而生,没有例外的。”一切法由因而生,这句话是特指四圣谛而说的。苦集灭道四圣谛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集谛出来的。基于因(集谛)所以感召到果(苦谛),就会痛苦。由于苦的逼迫,你才会生起欲求脱离苦果的心,并寻求安乐之道,因而修道谛,修了道,就可以得到道谛之果──灭谛,由此得到根本安乐。所以四谛是从集谛安立出来的。如果没有集谛,就没有四谛可言。因为有集谛,所以只要断除苦因,就可以得到乐果,也就是灭谛。灭谛是一个胜义的安乐,是真正的安乐,能得到灭谛就是真正究竟的得到了解脱。是以轮回的因在于集谛,断除集谛,就可以得到真正的…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三讲 思惟苦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