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三讲 思惟苦谛▪P3

  ..续本文上一页百万,一直往上积累,不断地要求。以前有位阿罗汉尊者,他有一块金子,他对世尊说:“我要把这块金子供养给最贫穷的人。”佛就把金子供养了一位国王。但是那国王很有权力而且财富又很丰饶,阿罗汉就请问佛说:“他不贫穷,为什么把金子给他呢?”佛说:“他是最有钱的穷人,因为他不知足。”这个国王追求权势,他从铁转轮圣王、铜转轮圣王、银转轮圣王、金转轮圣王,一直这样向上求,然后又求大自在天、遍入天,到最后是三界的主人梵天王,他先向梵天王分一半的管理权,最后把梵天王赶走了,得到梵天王一样的果报,但是等善业感报完了后就直落地狱。轮回的安乐是没有满足的时候,得陇望蜀,因此长期轮回生死。

   “若谓受乐令意满足,然三有乐,任受几多,非但无饱,后后转复增长贪爱,由此常夜驰骋生死,经无量劫,受诸至极难忍大苦。”(163页第2段)谁是最富有的人?就是知足的人。即使拥有全世界的财富,不知足的话,就是最穷的人。我们投生过、当过梵天王和转轮圣王,【是这样吗?答:是啊!是这样。问:我都不知道。答:不知道并不代表含遍(此话不周延,不能说不知道就否定事情的存在)。】仍然没有饱足,即使前世你曾有多生受用圆满,却还是在生死轮回。教授里头有三个譬喻:一个是刚刚讲的那只小象,贪着悬崖边的青草,结果掉下去了;一个是飞蛾扑火;一个野兽贪着美妙的音声,而被猎人所杀。总之,贪着如果增广,最后吃亏的是自己。(165页第7行)“积集皆销散,崇高必堕落,合会终别离,有命咸归死。”这是《调伏阿笈摩经》讲的。

   (六苦之三)“数数舍身过患者。如云:“一一身体诸骨聚,超过几多须弥峰”。”(164页第3行) 如果把一个众生无始以来投生至今,所积累的身体骨头聚在一起,会超过须弥山。或者说,把我们从无始以来到现在所吃过的东西,积累起来,也知道超过须弥山。在地狱时,所饮用烊铜热铁的量积起来,会超过四大海。“谓一一有情受身之骨,若不烂坏,多于须弥。”

   再过来(六苦之四)是数数结生的过患。(第5行)“虽将地丸如柏子,数母边际未能尽。”这是显示数母边际。就是一个众生,要找出曾经做过他母亲的众生的源头时,就算将大地糅成小小柏树子这么小,等数完这个数目时,当过你母亲的众生源头却还没能找到。

   (六苦之五)数数高下过患。我们已经好几世曾投生过梵天王、大自在天,当过很多次的神,享受过很多的快乐。有时下生人间,统理百军,做一个很有权力的人,有时却连一只狗都不如。当过各式各样的角色,经过多次投生的痛苦。“以其三有一切盛事,最后边际,衰所摄故。”(165页第6行)

   最后的无伴过患是什么呢?生独生,死独死。生的时候独自生下来,死的时候,这个向父母借的身体也知道弃舍掉,独自前往他世。《入行论》说:“独生此一身,俱生诸骨肉,坏时尚各散,何况余亲友。”身体尚且如此,亲友更不用说了。

   六苦可以总摄为三种,(165页最后1行)“六苦总摄为三:一、谓于生死中,无保信处。二、受彼安乐,终无饱期。三、无始而转。”首先生死无定,没有保信处分四种:“初中有四,一于所得身不可保信者,谓身数数舍”生死流转中自己身体数数弃舍,所以不可保信;二、于作损害(亦即怨敌)及利益(亦即亲眷)不可保信,是因为怨亲没有决定的缘故;三、于轮回盛事得圆满不可保信,是因为高(指善趣)下(指恶趣)变异的缘故;四、于共住不可保信,共住是友伴亲眷,是说死时无伴而往的缘故。

   “三、无始而转”是说数数结生,展转受生不见边际。

   丑三是思惟三苦。三苦是苦苦、坏苦和行苦,是一切痛苦的总摄。(166页第2段)

   “譬如极热或疮(如肿瘤)或痈,若于其上洒以冷水,似为安乐(乍为安乐,因为很热,洒水乍然会有很舒服的感觉)。”可是“于生死中所有乐受,若坏灭时,还起众苦。”疮是苦苦,当你洒冷水的时候乍觉安乐,可是那只是坏苦而已,不是真正的安乐,它还会起众苦的。可以厌离苦苦的,畜生道也有。能够思惟坏苦为苦,就知道所谓乐受也是痛苦。外道也有此说,因而厌离欲界和色界的粗分欲望,视乐受以为苦,对下界,特别是将欲界粗分的快乐视为痛苦,欲求那种无苦无乐的境界,证得四禅天的舍受。然后再厌离舍受,就证得无色界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到了非想非非想处的时候,自以为解脱了。但是当他修行的力量殆尽时,由于他还没有断除烦恼,没有把有漏近取蕴身的因断除掉,所以还会投生到下界来,甚至堕到地狱去,这是因为外道不知行苦的缘故。即使到了非想非非想天,因为没办法把系缚轮回的烦恼和业断尽,所以还会再次下堕。什么是系缚呢?就是为烦恼和业所驱使,产生出来的那个有漏蕴体之续流,称为系缚。因为这个蕴体的续流没有截止,就称为轮回。如果这个续流截止了,就可以称为解脱。

  【解惑篇】

   问:苦谛和轮回有什么不一样?这个道场的大殿是苦谛不是轮回?

   答:这个是苦谛,不是轮回。轮回一定是要有心识的众生才叫做轮回。否则我们说轮回的安乐,轮回连如针尖大的快乐也没有,一点都不快乐。这表示有心才叫轮回,不是苦谛。山河大地是苦谛,不是轮回。

   问:有些人好象活得很苦,可是并没想要离开痛苦,那是什么原因?

   答:畜生碰到火,都会赶快缩回来,我们比畜生还不如,知道苦还不想脱离。

   问:虽然感受到痛苦了,却没有很强的心力想要脱离苦。

   答:他到底想不想要痛苦?(答:他不想。)不想要痛苦,就是想要离开痛苦吧! 如果想要痛苦也很好,也许他想修忍辱,所以他知苦而不想离苦。(答:有人是这样子没错的!)你想要痛苦吗?(答:不要痛苦。)既然不要痛苦,就是已经觉得痛苦,想要离开痛苦了。知道头撞到墙壁会痛,下次一定会小心,如果撞了不会痛,不会害怕撞的。

   问:有些人受了伤害,还是继续在找伤害来受。譬如说,自杀的还是继续自杀。他也知道自杀时是很苦的,但是为什么他被救起来之后,还是要自杀。

   答:他不是为快乐而自杀的吧! 他是受不了痛苦的折磨,透不过气才自杀的。他可能是想与其受苦,倒不如自杀死了来得好,以为死会比较快乐。比方说,手中了毒,为了保住身体,就会砍断手臂。这不是说断手臂不痛苦,而是为了保全整个身体而断臂。自杀的人也是这样,视死的痛苦比生的痛苦来得轻,但这是错误的。经上说,所有的众生连微细的痛苦都不想要,再多快乐也都不满足,这句话难道是谎言?如果你认为痛苦是快乐的,你就不会想要离开痛苦。若有人依着痛苦修忍辱,这是有功德的。

   问:有人是这样,受苦自杀,自杀被救又自杀?

   答:这是错误的比喻。比方说,飞蛾扑火,我也要扑火吗?

   问:有些人下辈子想再来度化众生,我下辈子不要再来娑婆了,因为没有把握可以再得到人身。

   答:患热病的人,医生要他不喝酒、不吃肉,否则会加重病情。等他病转好些,身体依然虚弱时,医生却要他吃肉、喝酒,不然太虚弱了。喝酒要有喝酒的地方,吃肉也有吃肉的时候。讲暇满人身,是为了督促你、激励你以暇满人身来修学佛法,知道暇满人身难得。但不是说人生不苦,只要还在苦谛当中,就是苦的,这两者并不相违,但作用不同。中士道次要你断苦,上士道次要你自愿取受各种苦,不是断苦喔!这是修行的法门,并不相违。当你能够真正断除生死的痛苦,就可以做到这点,那是再好不过的事。依着暇满难得义大去思惟,可以得到激励,督促你趣入佛法,因此而得到好处。当你思惟苦谛时,可以激发欲求解脱的心,同样可以得到好处,并不相违。我们必须基于需要及目的来看不同的法行,只在文字上看,那就得不到意趣。

   比如佛的教典中,有时候讲有是,有时候讲无我,佛是为了顺应众生的需要才这样善巧的说法。我们都知道,不能杀父杀母,佛却对阿阇世王说,可以杀父杀母,这有它的必要性。当时阿阇世王已经很悲伤了,若对他说你杀父杀母是不对的,他会受不了。说他杀父杀母没有罪的意思是可以杀烦恼父、业之母,就是造就轮回之父母,佛的本怀是这个。我们要看当时的状况,来了解佛的密意。我们要以正理或是以需要来看,我们先看需要,如果没有需要而前后相违的话,则以正理为依归。以前有一位噶当派的祖师,看到有一个人快被狗咬到时,就拿经书打那只狗。经书是不能拿来打狗的,但如果被咬到的话,就不能修学佛法了,基于这个需要的缘故,虽说拿经书打狗是不对的,是应该遮破(不应该做)的,还是用了经书打狗。又比如说,杀人是不可以的,然而佛陀在过去生为大商主时杀人,又怎么可以呢?基于需要的理由,为了救那五百个人,所以他杀人。菩萨是勤于为众生而投生,并非不要投生。菩萨为了众生而祈愿:“让我一直投生到众生界尽、虚空界尽。”他是这样发愿的。菩萨不是不怕生死,他是为了救度众生、为了利益众生而投生,那是菩萨的行持。所以我们应该思惟审查一下要遮破的地方、应该断除的地方,与需要是什么来安立轻重取舍。

   问:觉得最难对治的还是自己的习气,往往佛法的道理是了解了,但是习气仍是不经意地随时就跑出来了。在刹那刹那间,心念的自我检视过程当中,会觉得很困难,因为烦恼很容易产生。虽然知道自己永远都在造业中,但是直至念头产生才追悔,因此对自己感到非常地失望和厌恶,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方式,是不是暂时摒除外缘去修行?

   答:如果你是至诚、真心地想解脱的话,那离恶境是佛子行,先远离恶境,依僻静之处去修行是佛子行。《戒经》说,要先离恶境,才能断烦恼。能先离开恶境是对的,因为你目前没有能力应付恶境。但真要这样做很难吧!

   问:我们都是在家众,怎么办?

   答:对啊! 在家众的困难在这里。真心想修学的话,是要离开恶境,依着僻静之地苦修去,这是佛子行,但不是那么容易的。不过你要知道,即使在僻静之地、荒无人烟的地方苦修,好象没有境,应该没有作意了,但烦恼却还是不断地涌现生起;更何况在境中,怎么能不生烦恼?修行人最困难的三件事:首先对治力生起很困难;其次是难把烦恼的续流遮止;最后难根断。在家修行是很困难,我没有说它很容易。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修学思惟三难处:难生对治力、难遮烦恼流、难断烦恼根。

   问:那大家不是都绝望了吗?

   答:说你们没有希望了?不能这样讲的。有人是不绝望的。

   问:如何去发现当下念头或行为的造作?

   答:身口意三道门,当烦恼贪、嗔、痴快跑进来了,就像小偷快入门了,正知就是警察,要像警察一样守着门禁,不让小偷进来。小偷是什么?就是烦恼,不让贪、嗔、痴进入你的三门,用正知去看。奔恭甲格西的修法就是这样,他就看着他的心,时时用正知正念观心,看自己现在心里正想什么?就看着它。拿正知力的矛看着它,它紧我就紧,它松我就松,看着它,要这样来对治。

   问:在我们每天成办所有的事情当中,察觉自己的心念上有染杂,却无法对治。

   答:锅中的面条快煮熟了,快可以吃了,我们快讲到那里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三讲 思惟苦谛》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