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綱要(下冊) 第十叁講 思惟苦谛▪P3

  ..續本文上一頁百萬,一直往上積累,不斷地要求。以前有位阿羅漢尊者,他有一塊金子,他對世尊說:“我要把這塊金子供養給最貧窮的人。”佛就把金子供養了一位國王。但是那國王很有權力而且財富又很豐饒,阿羅漢就請問佛說:“他不貧窮,爲什麼把金子給他呢?”佛說:“他是最有錢的窮人,因爲他不知足。”這個國王追求權勢,他從鐵轉輪聖王、銅轉輪聖王、銀轉輪聖王、金轉輪聖王,一直這樣向上求,然後又求大自在天、遍入天,到最後是叁界的主人梵天王,他先向梵天王分一半的管理權,最後把梵天王趕走了,得到梵天王一樣的果報,但是等善業感報完了後就直落地獄。輪回的安樂是沒有滿足的時候,得隴望蜀,因此長期輪回生死。

   “若謂受樂令意滿足,然叁有樂,任受幾多,非但無飽,後後轉複增長貪愛,由此常夜馳騁生死,經無量劫,受諸至極難忍大苦。”(163頁第2段)誰是最富有的人?就是知足的人。即使擁有全世界的財富,不知足的話,就是最窮的人。我們投生過、當過梵天王和轉輪聖王,【是這樣嗎?答:是啊!是這樣。問:我都不知道。答:不知道並不代表含遍(此話不周延,不能說不知道就否定事情的存在)。】仍然沒有飽足,即使前世你曾有多生受用圓滿,卻還是在生死輪回。教授裏頭有叁個譬喻:一個是剛剛講的那只小象,貪著懸崖邊的青草,結果掉下去了;一個是飛蛾撲火;一個野獸貪著美妙的音聲,而被獵人所殺。總之,貪著如果增廣,最後吃虧的是自己。(165頁第7行)“積集皆銷散,崇高必墮落,合會終別離,有命鹹歸死。”這是《調伏阿笈摩經》講的。

   (六苦之叁)“數數舍身過患者。如雲:“一一身體諸骨聚,超過幾多須彌峰”。”(164頁第3行) 如果把一個衆生無始以來投生至今,所積累的身體骨頭聚在一起,會超過須彌山。或者說,把我們從無始以來到現在所吃過的東西,積累起來,也知道超過須彌山。在地獄時,所飲用烊銅熱鐵的量積起來,會超過四大海。“謂一一有情受身之骨,若不爛壞,多于須彌。”

   再過來(六苦之四)是數數結生的過患。(第5行)“雖將地丸如柏子,數母邊際未能盡。”這是顯示數母邊際。就是一個衆生,要找出曾經做過他母親的衆生的源頭時,就算將大地糅成小小柏樹子這麼小,等數完這個數目時,當過你母親的衆生源頭卻還沒能找到。

   (六苦之五)數數高下過患。我們已經好幾世曾投生過梵天王、大自在天,當過很多次的神,享受過很多的快樂。有時下生人間,統理百軍,做一個很有權力的人,有時卻連一只狗都不如。當過各式各樣的角色,經過多次投生的痛苦。“以其叁有一切盛事,最後邊際,衰所攝故。”(165頁第6行)

   最後的無伴過患是什麼呢?生獨生,死獨死。生的時候獨自生下來,死的時候,這個向父母借的身體也知道棄舍掉,獨自前往他世。《入行論》說:“獨生此一身,俱生諸骨肉,壞時尚各散,何況余親友。”身體尚且如此,親友更不用說了。

   六苦可以總攝爲叁種,(165頁最後1行)“六苦總攝爲叁:一、謂于生死中,無保信處。二、受彼安樂,終無飽期。叁、無始而轉。”首先生死無定,沒有保信處分四種:“初中有四,一于所得身不可保信者,謂身數數舍”生死流轉中自己身體數數棄舍,所以不可保信;二、于作損害(亦即怨敵)及利益(亦即親眷)不可保信,是因爲怨親沒有決定的緣故;叁、于輪回盛事得圓滿不可保信,是因爲高(指善趣)下(指惡趣)變異的緣故;四、于共住不可保信,共住是友伴親眷,是說死時無伴而往的緣故。

   “叁、無始而轉”是說數數結生,展轉受生不見邊際。

   醜叁是思惟叁苦。叁苦是苦苦、壞苦和行苦,是一切痛苦的總攝。(166頁第2段)

   “譬如極熱或瘡(如腫瘤)或癰,若于其上灑以冷水,似爲安樂(乍爲安樂,因爲很熱,灑水乍然會有很舒服的感覺)。”可是“于生死中所有樂受,若壞滅時,還起衆苦。”瘡是苦苦,當你灑冷水的時候乍覺安樂,可是那只是壞苦而已,不是真正的安樂,它還會起衆苦的。可以厭離苦苦的,畜生道也有。能夠思惟壞苦爲苦,就知道所謂樂受也是痛苦。外道也有此說,因而厭離欲界和色界的粗分欲望,視樂受以爲苦,對下界,特別是將欲界粗分的快樂視爲痛苦,欲求那種無苦無樂的境界,證得四禅天的舍受。然後再厭離舍受,就證得無色界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到了非想非非想處的時候,自以爲解脫了。但是當他修行的力量殆盡時,由于他還沒有斷除煩惱,沒有把有漏近取蘊身的因斷除掉,所以還會投生到下界來,甚至墮到地獄去,這是因爲外道不知行苦的緣故。即使到了非想非非想天,因爲沒辦法把系縛輪回的煩惱和業斷盡,所以還會再次下墮。什麼是系縛呢?就是爲煩惱和業所驅使,産生出來的那個有漏蘊體之續流,稱爲系縛。因爲這個蘊體的續流沒有截止,就稱爲輪回。如果這個續流截止了,就可以稱爲解脫。

  【解惑篇】

   問:苦谛和輪回有什麼不一樣?這個道場的大殿是苦谛不是輪回?

   答:這個是苦谛,不是輪回。輪回一定是要有心識的衆生才叫做輪回。否則我們說輪回的安樂,輪回連如針尖大的快樂也沒有,一點都不快樂。這表示有心才叫輪回,不是苦谛。山河大地是苦谛,不是輪回。

   問:有些人好象活得很苦,可是並沒想要離開痛苦,那是什麼原因?

   答:畜生碰到火,都會趕快縮回來,我們比畜生還不如,知道苦還不想脫離。

   問:雖然感受到痛苦了,卻沒有很強的心力想要脫離苦。

   答:他到底想不想要痛苦?(答:他不想。)不想要痛苦,就是想要離開痛苦吧! 如果想要痛苦也很好,也許他想修忍辱,所以他知苦而不想離苦。(答:有人是這樣子沒錯的!)你想要痛苦嗎?(答:不要痛苦。)既然不要痛苦,就是已經覺得痛苦,想要離開痛苦了。知道頭撞到牆壁會痛,下次一定會小心,如果撞了不會痛,不會害怕撞的。

   問:有些人受了傷害,還是繼續在找傷害來受。譬如說,自殺的還是繼續自殺。他也知道自殺時是很苦的,但是爲什麼他被救起來之後,還是要自殺。

   答:他不是爲快樂而自殺的吧! 他是受不了痛苦的折磨,透不過氣才自殺的。他可能是想與其受苦,倒不如自殺死了來得好,以爲死會比較快樂。比方說,手中了毒,爲了保住身體,就會砍斷手臂。這不是說斷手臂不痛苦,而是爲了保全整個身體而斷臂。自殺的人也是這樣,視死的痛苦比生的痛苦來得輕,但這是錯誤的。經上說,所有的衆生連微細的痛苦都不想要,再多快樂也都不滿足,這句話難道是謊言?如果你認爲痛苦是快樂的,你就不會想要離開痛苦。若有人依著痛苦修忍辱,這是有功德的。

   問:有人是這樣,受苦自殺,自殺被救又自殺?

   答:這是錯誤的比喻。比方說,飛蛾撲火,我也要撲火嗎?

   問:有些人下輩子想再來度化衆生,我下輩子不要再來娑婆了,因爲沒有把握可以再得到人身。

   答:患熱病的人,醫生要他不喝酒、不吃肉,否則會加重病情。等他病轉好些,身體依然虛弱時,醫生卻要他吃肉、喝酒,不然太虛弱了。喝酒要有喝酒的地方,吃肉也有吃肉的時候。講暇滿人身,是爲了督促你、激勵你以暇滿人身來修學佛法,知道暇滿人身難得。但不是說人生不苦,只要還在苦谛當中,就是苦的,這兩者並不相違,但作用不同。中士道次要你斷苦,上士道次要你自願取受各種苦,不是斷苦喔!這是修行的法門,並不相違。當你能夠真正斷除生死的痛苦,就可以做到這點,那是再好不過的事。依著暇滿難得義大去思惟,可以得到激勵,督促你趣入佛法,因此而得到好處。當你思惟苦谛時,可以激發欲求解脫的心,同樣可以得到好處,並不相違。我們必須基于需要及目的來看不同的法行,只在文字上看,那就得不到意趣。

   比如佛的教典中,有時候講有是,有時候講無我,佛是爲了順應衆生的需要才這樣善巧的說法。我們都知道,不能殺父殺母,佛卻對阿阇世王說,可以殺父殺母,這有它的必要性。當時阿阇世王已經很悲傷了,若對他說你殺父殺母是不對的,他會受不了。說他殺父殺母沒有罪的意思是可以殺煩惱父、業之母,就是造就輪回之父母,佛的本懷是這個。我們要看當時的狀況,來了解佛的密意。我們要以正理或是以需要來看,我們先看需要,如果沒有需要而前後相違的話,則以正理爲依歸。以前有一位噶當派的祖師,看到有一個人快被狗咬到時,就拿經書打那只狗。經書是不能拿來打狗的,但如果被咬到的話,就不能修學佛法了,基于這個需要的緣故,雖說拿經書打狗是不對的,是應該遮破(不應該做)的,還是用了經書打狗。又比如說,殺人是不可以的,然而佛陀在過去生爲大商主時殺人,又怎麼可以呢?基于需要的理由,爲了救那五百個人,所以他殺人。菩薩是勤于爲衆生而投生,並非不要投生。菩薩爲了衆生而祈願:“讓我一直投生到衆生界盡、虛空界盡。”他是這樣發願的。菩薩不是不怕生死,他是爲了救度衆生、爲了利益衆生而投生,那是菩薩的行持。所以我們應該思惟審查一下要遮破的地方、應該斷除的地方,與需要是什麼來安立輕重取舍。

   問:覺得最難對治的還是自己的習氣,往往佛法的道理是了解了,但是習氣仍是不經意地隨時就跑出來了。在刹那刹那間,心念的自我檢視過程當中,會覺得很困難,因爲煩惱很容易産生。雖然知道自己永遠都在造業中,但是直至念頭産生才追悔,因此對自己感到非常地失望和厭惡,在這種情況下,最好的方式,是不是暫時摒除外緣去修行?

   答:如果你是至誠、真心地想解脫的話,那離惡境是佛子行,先遠離惡境,依僻靜之處去修行是佛子行。《戒經》說,要先離惡境,才能斷煩惱。能先離開惡境是對的,因爲你目前沒有能力應付惡境。但真要這樣做很難吧!

   問:我們都是在家衆,怎麼辦?

   答:對啊! 在家衆的困難在這裏。真心想修學的話,是要離開惡境,依著僻靜之地苦修去,這是佛子行,但不是那麼容易的。不過你要知道,即使在僻靜之地、荒無人煙的地方苦修,好象沒有境,應該沒有作意了,但煩惱卻還是不斷地湧現生起;更何況在境中,怎麼能不生煩惱?修行人最困難的叁件事:首先對治力生起很困難;其次是難把煩惱的續流遮止;最後難根斷。在家修行是很困難,我沒有說它很容易。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修學思惟叁難處:難生對治力、難遮煩惱流、難斷煩惱根。

   問:那大家不是都絕望了嗎?

   答:說你們沒有希望了?不能這樣講的。有人是不絕望的。

   問:如何去發現當下念頭或行爲的造作?

   答:身口意叁道門,當煩惱貪、嗔、癡快跑進來了,就像小偷快入門了,正知就是警察,要像警察一樣守著門禁,不讓小偷進來。小偷是什麼?就是煩惱,不讓貪、嗔、癡進入你的叁門,用正知去看。奔恭甲格西的修法就是這樣,他就看著他的心,時時用正知正念觀心,看自己現在心裏正想什麼?就看著它。拿正知力的矛看著它,它緊我就緊,它松我就松,看著它,要這樣來對治。

   問:在我們每天成辦所有的事情當中,察覺自己的心念上有染雜,卻無法對治。

   答:鍋中的面條快煮熟了,快可以吃了,我們快講到那裏了。

  

  

《菩提道次第綱要(下冊) 第十叁講 思惟苦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