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講 思惟集谛
難以得到的暇滿人身我們已經獲得了,難以值遇的諸佛正法我們也遇到了,非常難于蒙其攝受的善知識我們也已經蒙其攝受,此時,在我們修學佛法的順緣沒有不圓滿的時候,我們的責任是什麼呢?我們知道,世間的事情就像水波的紋路一樣,一波盡了一波又來,沒有完盡的時候,是以此時此刻,我們應該觀待(依著)自己的能力、自己的信解,一心地修學佛法。否則死無定期,而死的時候只有佛法有用處。因此我們現在的責任,就是要依自己的能力投入佛法的修學,盡可能的去做。
即使我們現在所修持累積的善業是那麼的微小,然而在累積善業時的動機,也不應該只是爲了今生的義利、或者是只爲自己下一世能不墮叁惡道,去獲得人天的果位;或者爲了下一世能夠出離叁界、了脫生死,這樣的動機是不圓滿的。就算你造的善業是那麼的微小,我們也應該是“爲了利益衆生而成佛”,以菩提心來做爲動機。或者說你的善業很大,能夠長壽、能夠去修學善法,可是你的目的安立于人天果位,希望下一世能夠投生爲人或天,那還是六道叁界、還在輪回裏,不是解脫之因,也不是成佛之因。盡管你所積造的善業是那麼的微細,而你以菩提心作爲意樂,是爲了衆生的緣故而要成佛,由于法界衆生是無量無邊的。因此這功德也是無量無邊的;只要動機是爲了衆生願成佛,能很清楚明白的安立這種菩提心,即使只做了很小的善業,那也是無邊的福德,所以不要因爲自己的善業很小就輕視它,動機才是最重要的。
要能夠究竟徹底地圓滿衆生的義利,自己必須先能夠圓滿二利(自利與利他)。如果自利沒有辦法圓滿,而要去成辦究竟的利他事業,那是不可能的事。“爲了一切衆生的義利,我一定要成佛”,這是很明白的,因爲成佛之後才有這種能力去利益衆生。即使我們現在所聽聞到的只有一偈一頌,也不能輕忽它,因爲這是爲了衆生的義利而來聽受的。在當我們發願“爲了利益衆生所以我要成佛”之前,我們必需要能通達了知,成佛之方便以及成佛之理。要達到成佛的目標首先就是要修道,要修習能涵蓋整個顯經、密續教義的叁士道次第。在我們所聽受的教典中,最殊勝的叁士道次第教授就是《菩提道次第廣論》。《廣論》從開頭第一步的依師之理到最後的止觀,就是完整的成佛之道,它的次第無誤,而且不增不減的安立著,非常易于攝持,只怕我們不去實修,否則很容易用來調心,使我們得到受用。
菩提道次第的教授以四個門徑來說明,就是:“甲一、爲顯(示)其法根源淨故開示造者殊勝;甲二、令于教授起敬重故開示其法殊勝;甲叁、如何講聞二種殊勝相應正法”;以及“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
“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分兩項:“乙一、道之根本親近知識軌理;乙二、既親近已如何修心次第。”乙二分兩項:“丙一、于有暇身勸取心要;丙二、如何攝取心要之理。”丙二、如何攝取心要的道理又分兩項:“丁一、于道總建立發決定解;丁二、如何取心要的道理。”丁二又分叁項:戊一、于共下士道次修心;戊二、于共中士道次修心;戊叁、于上士道次修心。戊一、于共下士道次修心,我們已經講過。當你學習共下士道次的時候,要知道它是不貪著于叁有的安樂。共下士道是表示一種引導往中士道與上士道的前行支分,所以稱之爲“共”法。
中士道次的主要內涵是什麼?凡是由煩惱及業所驅使的有漏的蘊體(五蘊身)之續流,事實上它是以苦爲體性。上從無色界非想非非想處天,下至欲界無間地獄,這有漏識的蘊體的續流,一樣都是由煩惱及業驅使。我們不知道它是以苦爲體性,反而以苦爲樂,是以貪著輪回,顛倒取舍學處(該取該舍的地方),因而造業受苦。爲了讓大家明白這一點,所以講中士道次。
講到苦的內涵,我們提到六苦,可以涵攝爲叁苦;而八苦主要是講人道的痛苦。思惟痛苦、認識痛苦,知道痛苦是很重要的,是個關鍵。在認知之上你才會深入地去想:“痛苦從何而來?它的因是什麼?”痛苦的因不是別人給你的,不是創世主給你的,也不是毫無因由就生出來的,認知後才會驅使你去尋找痛苦之因,再予以斷除。
我們講過叁苦:苦苦、壞苦、行苦。我們一般所認爲的痛苦,其實是苦苦而已。能夠思惟苦苦而厭離它,動物也有。一般來說,我們把輪回的安樂當做是快樂的,事實上這種安樂不究竟,到最後是苦的,是以苦爲體性,這被安立爲壞苦。我們現在的問題在于:“對于叁有的快樂視爲安樂,不知它的本質是苦的。”因爲這個緣故,生起貪著,進而造業受苦,這是煩惱(惑)、業、苦的成立之理。一旦有了由煩惱及業所感招的有漏五取蘊身,這個行苦(有漏五取蘊身)成辦的話,雖然它本身並非什麼苦受,不論你投生到什麼地方,它終究會引導你受到苦苦及壞苦之果。能夠思惟行苦而厭離它的人極少。
當你碰到苦苦時會起嗔恚的心,想排斥它;當你蒙受壞苦的時候,因爲你起了樂受,所以會起貪心而貪著它。行苦雖然是不苦不樂受、是舍受,但因爲它是一種愚癡的狀態,會導引出煩惱、貪心或嗔心,因而産生對苦苦與壞苦的執著。叁苦因而導出叁毒(貪、嗔、癡)。壞苦是你以苦爲樂,所以會産生貪心。貪著之後,到頭來還是會變成苦苦。因爲我們不能真心體會苦苦的關系,所以會起嗔恚心,這嗔心日後就會引導我們去叁途。輪回中的安樂的覺受是快樂的,只要你努力修習,就會知道它是壞苦(壞滅之苦),原來那只是另外一種苦的行相罷了!如此就能對輪回的安樂視爲痛苦,而減少貪著。因爲你覺得它是苦受,然後産生排斥的心態,因此起了厭離心。思惟行苦的時候,你知道輪回的一切都是無常的體性,原來安樂“以苦爲樂、以無常爲常”都是愚癡所導致的。基于對行苦的思惟,産生了厭離心之後,愚癡就會慢慢地減少。
“第二思惟別苦有六”(167頁最後1行),叁惡道的苦之前我們已經講過了,現在說一下人道的痛苦。回顧一下前面所思惟過的“暇滿人身的重視及苦的區別”,我們曾提到暇滿人身是很珍貴的,能得到這人身就應該好好的運用來學習佛法;現在又說人的苦遍一切。這兩種說法都沒錯,確實是這樣子。說到人身,確實要有“暇滿的”人身才能好好地修學佛法,所以要珍惜它。如果說,得到人身能不痛苦,倒是很好,但事實上,這個人身有很多的缺陷,像生、老、病、死等,是充滿痛苦的。我們爲了說明修學佛法需要具足順緣,所以安立暇滿人身是很珍貴的,但這個人身是以苦爲體性,也是沒錯。“饑渴寒熱,不可意觸,追求勞苦(很勞苦地追求著,去營生、過活),複有生老病死等七”,餓的時候有餓的苦,口渴時有渴之苦,還有寒冷的時候有寒凍之苦,熱的時候有熱受之苦,這不需要多說,每個人都有這種感受。
“非天”之苦,也就是阿修羅道的痛苦──嫉妒,阿修羅對天界衆生的富足圓滿心生嫉妒。這在人間也是一樣,同樣會嫉妒稍微比你好一點的人,這些情形我們很清楚。爲什麼阿修羅要嫉妒天人呢?天人飲用的是瓊漿玉液,是甘露;如意樹的根部長在阿修羅界,而果實卻生在天界,阿修羅無法享用;天人所居住的天宮在上層很莊嚴,下面才是阿修羅住的地方;雖然阿修羅的女衆很美麗,卻被天人奪走,所以他們很生氣,一直爲嫉妒所困擾而痛苦。並因此而經常與天人戰鬥,可是在砍殺的時候,天人雖然會死,卻在刹那間又複活了,但阿修羅則一砍就死,因而更加痛苦。(168頁第5行)“與天鬥诤,受割裂等傷身衆苦”,身體會受傷、受割裂等之苦。另外,“此等雖具智慧,然由異熟(指嫉妒)障故”,阿修羅們雖然有智慧分別力,可是由于嫉妒心太強,把智慧障礙住了,所以無法生起真正的出離心。“于彼身中不堪見谛。”這個“見谛”是指證到見道位。因爲沒有出離心,所以不能親證空性,這是阿修羅的障礙。
思惟天界苦分二:一、欲界天的苦(有叁種);二、上二界(色界、無色界)的粗重苦。
欲界天的叁種苦是指:一、“死墮苦”之中又分:甲、死殁之苦。(168頁第9行)“死殁(之)苦者,如雲:“諸天趣樂雖極大,然其死苦大于彼,如是思已諸智者,莫愛有盡天趣樂。””就是“較昔受天欲生樂,將臨殁時,五死相現,所起痛苦,極重于彼。”還有 乙、墮下處苦,福報享完之後會墮到下界去。二、“悚栗苦”者,欲界天中也有互相鬥爭和畏懼之苦,因爲天界衆生中,福報大的常會去侵害福報小的。叁、“斫裂殺害”苦,與阿修羅戰鬥的時候,所受的割截之苦等等。
有關 甲、死殁之苦中所說的五死相,是指天人臨終時,會現五種衰相:1、身色變得不可愛;2、不樂本座;3、身上的花蔓凋萎;4、衣服有垢染;5、身體出汗。雖然天人平常一起嬉戲玩樂無盡,一旦五衰相現起的時候,其他的天人就走得遠遠的,只會用花灑過去祝福,他會很痛苦。在他善業福報享盡之後,不但知道自己就要死了,還能預知會投生到地獄、餓鬼或畜生叁途中的某一道,那種痛苦是難以忍受的。
二、悚栗之苦:“謂由有成就廣大福聚及上妙五欲天子生時”,這個福報大的天子一現身,諸薄福天子見到他時,或因自慚形穢或懼欺淩而産生極大畏懼憂苦。
叁、斫裂殺害之苦:謂天與非天鬥诤的時候,受斷支節破裂這種身苦。鬥诤中雖然說阿修羅比較吃虧,可是天人也是會有些痛苦。有個故事:有一次天道與阿修羅道戰鬥的時候,天道敗得很慘,他們就請問金剛手菩薩說:“我們與阿修羅戰鬥,被打敗了很痛苦。”金剛手菩薩答說:“你們要依止戰神才會勝利。”由此證明天道衆生也吃過很多戰鬥之苦。又如驅擯之苦,(169頁第3行)“謂諸具足強力諸天,才一發憤(憤怒)…
《菩提道次第綱要(下冊) 第十四講 思惟集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