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綱要(下冊) 第十五講 十二因緣

  第十五講 十二因緣

   我們每個人此時此刻都有一顆欲求心,想要修學菩提道次第教授。因此在聽聞修學菩提道次第教授的時候,動機不應該僅僅安立在爲了下一世能夠得到人天果位,乃至于欲求一己的解脫。應該用盡方法去讓愛他勝自的“菩提心”,以及“愛他執”,未生者令生,已生者令增長。請把動機調放在“爲了利益一切如母有情,我一定要成佛”,以這種菩提心,來聽受這場教法。所聽受的教法就是菩提道次第教授。

   講授菩提道次第教授有四個門徑,第四個門徑是“甲四、如何以正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分“乙一、道的根本在于依師之理”以及“乙二、依止之後如何修心的次第”兩項。第二項分兩點:“丙一、于有暇身勸取心要”還有“丙二、如何攝取心要之理”。第二項又分兩點:“丁一、于道總建立發決定解”;“丁二、正于彼道取心要之理”。正明受持心要之法分叁項來說明:“戊一、于共下士道次修心”;“戊二、于共中士道次修心”;“戊叁、于上士道次修心”。關于“戊一、共下士道次修心”已經講過。“戊二、于共中士道次修心”分四項來說明,就是“己一、正修意樂”;“己二、生起之量”;“己叁、除遣于此邪執分別”;以及“己四、決擇能趣入解脫道性”。“己一、正修意樂”分兩項來說明,就是“庚一、明求解脫的心”以及“庚二、發此心之方便”。庚二、希求解脫方便分兩項,就是“辛一、由于苦集二谛二門中的思惟”以及“辛二、由于十二因緣而思惟”。前者又分兩項,就是“壬一、思惟苦谛的生死過患”以及“壬二、思惟集谛的流轉次第”。“壬一、思惟苦谛的生死過患”分“癸一、顯示四谛先說苦谛之意趣”以及“癸二、如何正修苦谛”兩項,這已經講過。第二個是“壬二、思惟集谛的流轉次第”分叁項,第一個“癸一、煩惱發生之理”,第二個“癸二、如何由煩惱積造業的道理”,這昨天已講過,現在講到第叁項“癸叁、死沒及結生之理”。(175頁科判)

   “癸叁、死沒及結生之理”分五項“子一、死緣;子二、死心;子叁、從何攝暖;子四、死後成辦中有之理;子五、生有受生的道理”。子一、死緣有福盡而死、壽盡而死以及橫死。(176頁第3行)子二、死心分叁種,第一是善心死,“謂由自憶,或他令憶,乃至粗想現行以來,信等善法現行于心。”這是以善心而死。比如說,臨終的時候,可以自己持咒或是憶念今生所作的善業,這樣就有以善心而死的內涵。(第5行)“又作善者如從暗處趣向光明,臨命終時,猶如夢中,見有種種可意之色,非不可愛,安祥而逝。”

   如果平常我們一直造作不善業,基于平常積造不善業,(第3段)“謂由自憶或他令憶,乃至粗想現行以來,追念貪等現行不善,臨死其身受重苦受。……,于彼顯現,如從光明趣向暗處。”臨終之時以不善心而死,所以身心都被逼惱,受了很多驚恐,畏懼而終。

   “無記心死者,謂行善不善者或未行者,自未能念此二種事,無他令憶。”(177頁第3行)就是說,平常不管是否行善,或者是自己沒有辦法憶念善不善,別人也不能讓你憶念善不善,以此面臨死亡的話,稱爲無記心死。死心,特別是最微細的死心,是以無記心爲體性的。當微細的死心現起的時候,除了密乘的教法之外,沒有能夠轉無記心的體性爲善法的了。

   我們看“從何攝暖者”。如果平常造不善業的人,而且是必然要投生到叁惡道的話,“識于所依從上分舍,上分先冷乃至心處。”他的心識慢慢往下至心冷卻,這樣是投生叁惡道的標志。“造善業者,自下分舍,”從下分腳底先冷,一直往上慢慢收攝至心,這是投生善趣的標志。

   “第四死後成辦中有之理”,開始結生的時候,心識是從心間而入,命終時,從死有到中有的投生也是心識從心間而出。死與中陰的成立、投生,是同時的,如秤的高低。(最後1段)“依二種因,謂我愛已生故,無始樂著戲論已熏習故,善不善業已熏習故。”我們一般人之所以會投生中陰的理由在此。在死有的時候,大多數的人就會想說:“我要趣入中有的感召,投生了,要與我的身體離開了。”“又此中有,眼等諸根悉皆完具。”除了無色界之外,其他色界、欲界都諸根完備。“當生何趣即彼身形,乃至未受生有以來,眼無障礙,猶如天眼。身無障礙,如具神通。”中陰衆生是稍有些許的神通,可以了知一些法。能夠很自在的來去飛行,無法障蔽、無法擋住。

   “四有”有四種,(178頁第2行)“死已未生是爲中有,當正受生初一刹那是爲生有,從此第二刹那乃至死有最後刹那以前,是爲本有,臨終最後刹那是爲死有。”當投生的時候,第一刹那稱爲生有;從生到死之間,這中間稱爲本有;本有結束的最後刹那稱爲死有。

   “第五次于生有結生之理者。若是胎生,則彼中有(就是中陰)于當生處(當所投生之處),見有自己同類有情,爲欲看彼及戲笑等(的因緣),遂願往趣當生之處”(179頁第4行)。最主要,他要看到同類的有情才有往趣投生的意趣。“次于父母精血,起顛倒見。”“見行邪行,便起貪愛。此複若當爲女,欲令母離,貪與父會,若當生男,便欲父離,貪與母會。”“生此欲已,如如漸近,如是如是漸漸不見,男女余分,唯見男女二根之相,于此發憤中有即沒,而生其中。”發起一念心想投生的時候,中有身就結束了,然後變爲生有,這是胎生,卵生與濕生的投生方式也相似。以上所說就是“思惟集谛的流轉次第”內涵,分爲“煩惱發生之理”、“集業之理”以及“死沒及結生之理”。就這樣簡單講過。

   發希求解脫的心的方法,(第一個是由苦集門來思惟),(181頁)第二個是由十二緣起的門徑去思惟,分四項說明:就是“一、支分差別;二、支分略攝;叁、幾世圓滿;四、此等攝義”。緣起有十二支,第一支“無明”,它是種子,是整個發動的根源。分兩項說明,(第1段最後1行)“謂業果愚(無明)及真實義愚(無明)”。系縛輪回(流轉生死)的根本是在于無明的關系,也就是基于無明的關系,而造集了很多的惡業。一般我們所造作輪回的業,都是經由無明鼓動而導致的,心中任何一種貪、嗔、癡煩惱的生起,都是無始以來,無明所推動的。一切煩惱都無非是由壞聚見(薩迦耶見)所産生的,因此瑜伽論師(無著、世親)首先認定所遮“我(谛實成立)”而把“我”遮止,修學無我。

   依這樣輪回的根本無明作爲動機,來推動,會造(十二緣起的)第二支“行業”,分爲:能引到惡趣的非福業,以及能引到善趣的福業。引召善趣的業可分兩種,就是“謂能引欲界善趣之福業及能引上界(就是色界與無色界)善趣之不動業。”

   第叁支是“識”。識分兩部分:“因位識”與“果位識”。當你由“無明”鼓動而造“行”業,業所安立的地方,叫“因位識”;以及受愛取有滋潤,去結生的“果位識”。不論福業也好、非福業也好、或是不動業也好,當業造完之後,這業的習氣,就一定會安放在因位識之上等著感報。業習氣安立之處就是“因位識”(182頁第1行)“結生的識”,就是“果位識”。

   “名色中名者,謂受想行識非色四蘊。”(第2段)五蘊裏頭,色蘊除外,其他四個蘊體,稱之爲“名”。“色”當然就是色蘊,“若生無色(界),唯有色種而無實色,除此余位羯羅藍(注一)等色,如應當知。”就以胎生的人來說,他産生“名色”之後,慢慢地漸次會增長,最後就生起“六處”。六處是六根,六處是緣起第五支。

   第六支是“觸”。“觸者,謂由根境識叁種和合”,六根六境六識和合,因爲根境識的和合,産生可愛、不可愛及中庸境界的時候,就導致第七支“受”支。觸取叁境,就是可愛、不可愛、中庸之境,然後順生叁種受,就是:可愛境是樂受、不可愛境是苦受、中庸境就變成舍受。由“受”支引“愛”支,看文(此頁末段)“謂于樂受起不離愛(不想離開的愛著),于諸苦惱起乖離愛(想離開的愛著)”。“愛”支越來越強的時候,就變成“取”支。(183頁第2行)“謂欲著于色聲等欲塵,及除薩迦耶見余諸惡見,惡見系屬惡戒惡禁及薩迦耶見,是爲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總共四種。

   第十支“有”,也是業行,由昔行(行業)于識(因位識),不管是福業、非福業或是不動業,放在因位識上,經由熏業習氣,再經由愛取有滋潤引發,有大勢力感召後有,這樣的業行稱爲“有”支。

   第十一支“生”,“謂識于四生最初結生。”稱爲生。從結生開始第二刹那就變成“老”支開始。第十二緣起支是生之第二刹那開始,“老死中老者,謂諸蘊成熟轉變余相,”稱之爲老。“死(者)謂棄舍同分諸蘊。”這樣稱之爲死。

   十二緣起總合幾支略攝,分四支來說明它,就是能引支、所引支、能生支、所生支。能引支即能感召引業的法有叁個,就是無明、行、識。所引支分四支,就是名色、六處、觸、受。能生支有叁支,就是愛、取、有。所生支就是生與老死這兩支。(184頁最後1行)“如是十二有支,複于煩惱業苦叁道,悉皆攝盡。”第一支無明、第八支愛、第九支取,這叁支是煩惱;第二支行、第十支有支,就稱之爲業;其他七支稱爲苦所攝。

   “第叁幾世圓滿者”,十二緣起最快是二世圓滿(今生造業→來世感果報),最慢是叁世(今生造→某世種子現形又造→某世的下一世感果報)。這叁世,是就所造同一緣起(業)而言,是無間間隔的,也就是所謂的叁世圓滿。比如說無明造作鼓動,造了行業,然後行業把業安立在因位識上,但今生臨終時,如果沒有愛取的滋潤,這一支行業沒感。由于我們造了很多的行業,中間有某支的先感。等到未來某一世,這一支行…

《菩提道次第綱要(下冊) 第十五講 十二因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