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讲 十二因缘
我们每个人此时此刻都有一颗欲求心,想要修学菩提道次第教授。因此在听闻修学菩提道次第教授的时候,动机不应该仅仅安立在为了下一世能够得到人天果位,乃至于欲求一己的解脱。应该用尽方法去让爱他胜自的“菩提心”,以及“爱他执”,未生者令生,已生者令增长。请把动机调放在“为了利益一切如母有情,我一定要成佛”,以这种菩提心,来听受这场教法。所听受的教法就是菩提道次第教授。
讲授菩提道次第教授有四个门径,第四个门径是“甲四、如何以正教授引导学徒之次第”,分“乙一、道的根本在于依师之理”以及“乙二、依止之后如何修心的次第”两项。第二项分两点:“丙一、于有暇身劝取心要”还有“丙二、如何摄取心要之理”。第二项又分两点:“丁一、于道总建立发决定解”;“丁二、正于彼道取心要之理”。正明受持心要之法分三项来说明:“戊一、于共下士道次修心”;“戊二、于共中士道次修心”;“戊三、于上士道次修心”。关于“戊一、共下士道次修心”已经讲过。“戊二、于共中士道次修心”分四项来说明,就是“己一、正修意乐”;“己二、生起之量”;“己三、除遣于此邪执分别”;以及“己四、决择能趣入解脱道性”。“己一、正修意乐”分两项来说明,就是“庚一、明求解脱的心”以及“庚二、发此心之方便”。庚二、希求解脱方便分两项,就是“辛一、由于苦集二谛二门中的思惟”以及“辛二、由于十二因缘而思惟”。前者又分两项,就是“壬一、思惟苦谛的生死过患”以及“壬二、思惟集谛的流转次第”。“壬一、思惟苦谛的生死过患”分“癸一、显示四谛先说苦谛之意趣”以及“癸二、如何正修苦谛”两项,这已经讲过。第二个是“壬二、思惟集谛的流转次第”分三项,第一个“癸一、烦恼发生之理”,第二个“癸二、如何由烦恼积造业的道理”,这昨天已讲过,现在讲到第三项“癸三、死没及结生之理”。(175页科判)
“癸三、死没及结生之理”分五项“子一、死缘;子二、死心;子三、从何摄暖;子四、死后成办中有之理;子五、生有受生的道理”。子一、死缘有福尽而死、寿尽而死以及横死。(176页第3行)子二、死心分三种,第一是善心死,“谓由自忆,或他令忆,乃至粗想现行以来,信等善法现行于心。”这是以善心而死。比如说,临终的时候,可以自己持咒或是忆念今生所作的善业,这样就有以善心而死的内涵。(第5行)“又作善者如从暗处趣向光明,临命终时,犹如梦中,见有种种可意之色,非不可爱,安祥而逝。”
如果平常我们一直造作不善业,基于平常积造不善业,(第3段)“谓由自忆或他令忆,乃至粗想现行以来,追念贪等现行不善,临死其身受重苦受。……,于彼显现,如从光明趣向暗处。”临终之时以不善心而死,所以身心都被逼恼,受了很多惊恐,畏惧而终。
“无记心死者,谓行善不善者或未行者,自未能念此二种事,无他令忆。”(177页第3行)就是说,平常不管是否行善,或者是自己没有办法忆念善不善,别人也不能让你忆念善不善,以此面临死亡的话,称为无记心死。死心,特别是最微细的死心,是以无记心为体性的。当微细的死心现起的时候,除了密乘的教法之外,没有能够转无记心的体性为善法的了。
我们看“从何摄暖者”。如果平常造不善业的人,而且是必然要投生到三恶道的话,“识于所依从上分舍,上分先冷乃至心处。”他的心识慢慢往下至心冷却,这样是投生三恶道的标志。“造善业者,自下分舍,”从下分脚底先冷,一直往上慢慢收摄至心,这是投生善趣的标志。
“第四死后成办中有之理”,开始结生的时候,心识是从心间而入,命终时,从死有到中有的投生也是心识从心间而出。死与中阴的成立、投生,是同时的,如秤的高低。(最后1段)“依二种因,谓我爱已生故,无始乐着戏论已熏习故,善不善业已熏习故。”我们一般人之所以会投生中阴的理由在此。在死有的时候,大多数的人就会想说:“我要趣入中有的感召,投生了,要与我的身体离开了。”“又此中有,眼等诸根悉皆完具。”除了无色界之外,其他色界、欲界都诸根完备。“当生何趣即彼身形,乃至未受生有以来,眼无障碍,犹如天眼。身无障碍,如具神通。”中阴众生是稍有些许的神通,可以了知一些法。能够很自在的来去飞行,无法障蔽、无法挡住。
“四有”有四种,(178页第2行)“死已未生是为中有,当正受生初一刹那是为生有,从此第二刹那乃至死有最后刹那以前,是为本有,临终最后刹那是为死有。”当投生的时候,第一刹那称为生有;从生到死之间,这中间称为本有;本有结束的最后刹那称为死有。
“第五次于生有结生之理者。若是胎生,则彼中有(就是中阴)于当生处(当所投生之处),见有自己同类有情,为欲看彼及戏笑等(的因缘),遂愿往趣当生之处”(179页第4行)。最主要,他要看到同类的有情才有往趣投生的意趣。“次于父母精血,起颠倒见。”“见行邪行,便起贪爱。此复若当为女,欲令母离,贪与父会,若当生男,便欲父离,贪与母会。”“生此欲已,如如渐近,如是如是渐渐不见,男女余分,唯见男女二根之相,于此发愤中有即没,而生其中。”发起一念心想投生的时候,中有身就结束了,然后变为生有,这是胎生,卵生与湿生的投生方式也相似。以上所说就是“思惟集谛的流转次第”内涵,分为“烦恼发生之理”、“集业之理”以及“死没及结生之理”。就这样简单讲过。
发希求解脱的心的方法,(第一个是由苦集门来思惟),(181页)第二个是由十二缘起的门径去思惟,分四项说明:就是“一、支分差别;二、支分略摄;三、几世圆满;四、此等摄义”。缘起有十二支,第一支“无明”,它是种子,是整个发动的根源。分两项说明,(第1段最后1行)“谓业果愚(无明)及真实义愚(无明)”。系缚轮回(流转生死)的根本是在于无明的关系,也就是基于无明的关系,而造集了很多的恶业。一般我们所造作轮回的业,都是经由无明鼓动而导致的,心中任何一种贪、嗔、痴烦恼的生起,都是无始以来,无明所推动的。一切烦恼都无非是由坏聚见(萨迦耶见)所产生的,因此瑜伽论师(无著、世亲)首先认定所遮“我(谛实成立)”而把“我”遮止,修学无我。
依这样轮回的根本无明作为动机,来推动,会造(十二缘起的)第二支“行业”,分为:能引到恶趣的非福业,以及能引到善趣的福业。引召善趣的业可分两种,就是“谓能引欲界善趣之福业及能引上界(就是色界与无色界)善趣之不动业。”
第三支是“识”。识分两部分:“因位识”与“果位识”。当你由“无明”鼓动而造“行”业,业所安立的地方,叫“因位识”;以及受爱取有滋润,去结生的“果位识”。不论福业也好、非福业也好、或是不动业也好,当业造完之后,这业的习气,就一定会安放在因位识之上等着感报。业习气安立之处就是“因位识”(182页第1行)“结生的识”,就是“果位识”。
“名色中名者,谓受想行识非色四蕴。”(第2段)五蕴里头,色蕴除外,其他四个蕴体,称之为“名”。“色”当然就是色蕴,“若生无色(界),唯有色种而无实色,除此余位羯罗蓝(注一)等色,如应当知。”就以胎生的人来说,他产生“名色”之后,慢慢地渐次会增长,最后就生起“六处”。六处是六根,六处是缘起第五支。
第六支是“触”。“触者,谓由根境识三种和合”,六根六境六识和合,因为根境识的和合,产生可爱、不可爱及中庸境界的时候,就导致第七支“受”支。触取三境,就是可爱、不可爱、中庸之境,然后顺生三种受,就是:可爱境是乐受、不可爱境是苦受、中庸境就变成舍受。由“受”支引“爱”支,看文(此页末段)“谓于乐受起不离爱(不想离开的爱着),于诸苦恼起乖离爱(想离开的爱着)”。“爱”支越来越强的时候,就变成“取”支。(183页第2行)“谓欲著于色声等欲尘,及除萨迦耶见余诸恶见,恶见系属恶戒恶禁及萨迦耶见,是为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总共四种。
第十支“有”,也是业行,由昔行(行业)于识(因位识),不管是福业、非福业或是不动业,放在因位识上,经由熏业习气,再经由爱取有滋润引发,有大势力感召后有,这样的业行称为“有”支。
第十一支“生”,“谓识于四生最初结生。”称为生。从结生开始第二刹那就变成“老”支开始。第十二缘起支是生之第二刹那开始,“老死中老者,谓诸蕴成熟转变余相,”称之为老。“死(者)谓弃舍同分诸蕴。”这样称之为死。
十二缘起总合几支略摄,分四支来说明它,就是能引支、所引支、能生支、所生支。能引支即能感召引业的法有三个,就是无明、行、识。所引支分四支,就是名色、六处、触、受。能生支有三支,就是爱、取、有。所生支就是生与老死这两支。(184页最后1行)“如是十二有支,复于烦恼业苦三道,悉皆摄尽。”第一支无明、第八支爱、第九支取,这三支是烦恼;第二支行、第十支有支,就称之为业;其他七支称为苦所摄。
“第三几世圆满者”,十二缘起最快是二世圆满(今生造业→来世感果报),最慢是三世(今生造→某世种子现形又造→某世的下一世感果报)。这三世,是就所造同一缘起(业)而言,是无间间隔的,也就是所谓的三世圆满。比如说无明造作鼓动,造了行业,然后行业把业安立在因位识上,但今生临终时,如果没有爱取的滋润,这一支行业没感。由于我们造了很多的行业,中间有某支的先感。等到未来某一世,这一支行…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五讲 十二因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