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讲 入大乘门
当下我们已经得到圆满的顺缘,获得无不具足的暇满人身,此时应该为一切众生的义利,发起要成佛的菩提心。为了要圆满菩提心,所以要修持。若要修持必须先思惟,思惟之前必须先听闻。就请以这种动机来听闻这场正法,所听受的教法是菩提道次第教授。
菩提道次第教授引导分四个门径:“甲一、为显示其法根源清净故开示造者殊胜”;“甲二、令于教授起敬重故开示其法殊胜”;“甲三、如何说闻二种殊胜相应正法”;以及“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学徒之次第”。第四个门径是“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学徒之次第”分两项,就是“乙一、道的根本在亲近善知识的道理”以及“乙二、依止之后如何修心的次第。”
关于道的根本在亲近善知识的道理,这点相当重要。依止一位师长不应该草率的依止,应该先很慎重地观察。观察后,决定依止了,要像善财童子依止弥勒菩萨,及常啼菩萨依止法圣论师一样的,以意乐(净信为本、念恩生敬)、加行(内外财供、身口给侍、如教修行)好好去依止。并且要恒常依止,直至成佛,不能放舍。一旦依止,不管师长做什么事,要观师长的所作所为都是十全十美。
基于暇满人身的思惟,由忆念“念死无常”,再思惟“三恶道的痛苦”,进而因畏惧三恶道的痛苦而真实皈依三宝。之后行持皈依三宝的学处,主要是奉行业果的道理,特别是断十不善而修学善法福德来成办八异熟果报(140页第2段)的人身。这就是下士道次的修学。
即使你得到特别的人天果位,由于烦恼未断,仍为烦恼所自在,还是会在生死里头轮转,永无止尽。由于为烦恼所自在,所以积造了各式各样轮转生死的善恶业;因为各式各样善恶业的造作,所以产生各式各样极难忍受的痛苦。不思惟则已,你一思惟,真的三界六道,上至非想非非想天,下至无间地狱,没有一处不是痛苦所积造、所缠绕,无不是以痛苦为体性。若能至心地思惟由烦恼所引导而造作的业,所产生的种种三界的痛苦,而自内心深处生起厌离轮回生死,这是来自于修学中士道次法行的结果。
修学厌离轮回生死,有两个门径:从 一、四谛(苦谛与集谛)去思惟,也可以从 二、十二因缘去思惟。无论是从四圣谛或是十二因缘去思惟,你都应该知道,原来整个轮回的根本是来自于无明。而无明本来就是一种颠倒心识,是一种错误的、不好的因,因此很清楚地,由这个因所鼓动、所产生的果,绝对不会是好的。一切的不吉祥、痛苦、折磨,一切衰损的根本,不来自于外在,而是以无明我执作为鼓动而产生的。因为无始以来串习的无明我执势力太强的缘故,我们自然地生起一种由无明我执所鼓动出来的烦恼因,而造作各式各样的业,然后去承受这些业报。
事实上,执“无我”为“有我”的分别心(实相上是无我,却执为有我),是因为执实的关系而生起的,追溯起执实的根源是无明我执。无明我执及执为有我的心,皆会缘念补特伽罗和蕴而执为实有,所以这两种执着,彼此之间有直接的关系。除非这两种执着消失不见,才能灭除掉之外,即使善业增长,如修大慈心、大悲心、菩提心,也都没有办法将它摧破灭除。只有心缘于这两种执着的所缘上,持续修持实有实相的无我,现证无我慧,才能真正摧灭、根断执实。
只有一次两次的修学或亲证无我空慧,还是没有办法摧破那个无明我执的颠倒心识。理由是什么呢?就是因为无始以来串习得根深蒂固的缘故,就像一块很韧而且很坚固的树根,你要能够截断它,需要很锋利的斧头,而且拿斧头的臂膀也必须要很粗壮。如果只有一次通达无我空性慧,就能够彻底的摧破无明我执的话,那不管是声闻、缘觉或是菩萨应该在加行道的时候,就能够把所有烦恼净尽无余才对。事实上,没有这回事,还要再进一步去见道,即使在见道位的时候,亲证无我空性慧了,也还是没办法完全把烦恼障净除。烦恼所留下的一些习气,有不同种类的粗分和细分,那些细分烦恼、俱生的烦恼还是没办法净除,还必须安立十地理则,从初地到第十地,依次的由粗到细,一一把余习根断才行,所以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
能真正把无明烦恼予以根断的方法,就是我们在中士道次所说的增上三学法门,主要的正对治是修学增上慧学,以增上慧学去正对治无明烦恼。慧学修学些什么呢?四谛十六行相。为了要能够顺利的、直接的把轮回的根本无明实执断除,所以我们必须修学无我的增上慧学。可是只有修学增上慧学还是不能够根断的,行者必须同时净罪集资(净除罪障,集聚资粮),同时要以很多正理,去安立抉择空性慧的道理,渐次的、循序渐进的把学处圆满,才有可能去断除。
修学的方式有止与观两种。止就是你的心安住于一个所缘境,能够专注于一境,没有任何沉没掉举,而且可以产生身心的轻安的时候,称之为止(奢摩他)。什么是胜观呢?在止的功德之上,于所缘境不散乱,生起了观察慧,再以各别观择的智慧,去观察所缘境的实相、内涵,经若干时候,当由观察力所引发的身心轻安生起时,那种观察慧就称为胜观。所以得到胜观是很不容易的,必须有止的功德才能成办。
要能够有稳固坚定的增上定学(就是得止),之前必须修学增上戒学。基于修学增上戒学,亦即持守净戒、学处的关系,所以行者能够以正知正念将粗分的散乱,还有沉没掉举遮止掉。将心从涣散境上收摄回来,不为沉掉所散动,在这之上,当然还有剩下所谓细分的沉没掉举,此由摄回的心来对治掉。之后就可修观,但不可能一开始即刻证得无我慧。要得到具相的观,必须借由思惟及修学四谛十六行相、十二因缘才能渐次的成办无我慧,通达空性。缘于空性,获得身心轻安,才真正成办具相的奢摩他。在后得位时,由于身心已生起轻安,此时的身体就像棉花一样,轻飘飘的,非常的舒服。在得到身轻安后,身体在修学任何善法时,不会有任何的不堪能性、不听话、疲倦等等。在得到心轻安的时候,你的心会很听话,可以任你所欲的安住于善法的所缘境上,非常顺畅,不会想打瞌睡。
增上三学必须日夜无间、恒常猛利的去修学,才有可能将轮回的根本予以断除而解脱生死,否则是很难的。依于这样增上三学的修学,可以引导你出离生死,得到解脱。自己脱离轮回虽已成办自利,可是究竟的自他二利仍尚未圆满。就中士道次来说,为了引导到上士道次的修学,因此对增上三学的阐述并不侧重于定学与慧学(此二学特别是在上士道六度的后二度:静虑度(止)与智慧度(观)的时候才加广说),而只特别阐述增上戒学的道理。倘若你真的不能由菩提心的引导到大乘,而仅仅只是修学增上三学,这当然绝对是可以让你得到自己的解脱果位;但是尽管你可以得到自己的解脱果位,自利与利他却都不圆满、都不究竟。不仅如此,可能会因为耽着于寂静的乐受,而阻碍了发起菩提心,趣向佛果的机会。
大迦叶尊者对佛诉说:“本来有六十位的行者,如果能让我向他们展示声闻法,他们在一座之内就可以证得罗汉果位。可是文殊菩萨不善巧,对他们讲大乘法教,讲空性义理,让他们起邪见,堕入三恶道。”佛回答说:“文殊菩萨并非不善巧,不懂得如何教化。若由你展示声闻法给那些人,他们虽然可以证得阿罗汉果位,但是他们会生生世世、长劫长劫地沉溺在寂灭边的快乐里头,不能回小向大。因此即使文殊菩萨对他们讲大乘空性义理,让他们起了邪见堕入三恶道,可是他们的心相续中已种下大乘空性的习气了,他们一旦从三恶道上来的时候,就可以马上值遇大乘法教,然后很快的,就能够学到显密双运的圆融教法。因此,学习密乘教法而成佛的时间,较之沉寂在寂灭边的时间,成佛不过是一刹那罢了,所以他是很善巧的,并非不善巧。”
所以说我们开始学法时,应当修学大乘法,只有将目标安立在上士道次的修学,才是我们修学的核心与精髓。然而把下士道次及中士道次称为共,是安立其为成办、或是修学上士道次的一个前行、支分。所以一开始,我们要以上士意乐来修学共下士道与共中士道,这样才对。三士道次的学习并非互不相干,或者说只学下士道次就好、只学中士道次就好,或是只学上士道次就好,好象三士道次彼此不相干。就像一位法师去一个寺院住,又退出去,然后又找别的寺院去住;或是像博朵瓦所说的,如果你要游过一条河到彼岸,要双手一鼓作气游过去,不要双手各游不同的方向,这样力量就抵销了。就像这比喻一样,一开始你要以上士道次的意乐作为根本核心的目标,在此之上,为了圆满这个目标,所以修共下士道及共中士道。
即使经由修学可以证得声闻、缘觉罗汉果位,然而这样自利、利他都不圆满,而且不能完全了知一切,尚有所谓的四种无知。因为我们是修大乘法的关系,不应堕于轮回及涅槃二边,要安住于无住涅槃。不堕彼山,不堕此山,依中道而行。若不要堕涅槃、寂灭边,就要修学大悲心,方便品;要不堕轮回边,则要修学空性慧。并不是说声闻、缘觉的圣者没有悲心,他们也有想要安置一切众生于菩提中、愿所有的众生离苦及苦因的悲心,他们只是没有完全充足、圆满的大悲心,没有这种将一切离苦得乐的责任,由我来荷担的大悲心。
我们若要能够往赴一切种智之地,必须依靠大乘法教的修学。大乘道的根源,如树木的根,是胜义菩提心与世俗菩提心。因此修学这二心,必须是智慧分摄持方便分,方便分摄持智慧分,以方便分与智慧分互相不分离的双运来修学才对。以菩提心做为主要的根本,这一定要有空性慧摄持而修。要能够实行修学智慧分与方便分互相不分离的双运道之前,必须真实生起菩提心。在能够真实生起菩提心之前,必须先生起增上意乐以及大悲心。如果没有共下…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六讲 入大乘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