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菩提心。
【解惑篇】
问:既然众生是平等的,都曾平等地对我扮过三个角色的话,那平等就好了,我都一律平等地不要管,反正利益我、伤害我、对我不利不伤害都一样,为什么还要成就他们的义利呢?
答:不是这样子的,修舍主要是为了能够遮止贪嗔痴,倒不是远离亲疏爱憎的舍能引导出大慈及大悲。你要先再进一步的念众生恩,才来修知母。你没有念恩才会想说,反正一样平等嘛,所以可以一起平等的不去管。如果是这样都不要管的话,阿罗汉圣者早就成佛了才对,他们都平等舍了,但是他们没成佛啊! 所以这样是错的。不要说他们只有遮耶,他们已经断除亲疏爱憎了,为什么他们没成佛呢?
基于要遮止自己心中的亲疏爱憎,所以对众生的看待方式要一致平等。要怎么平等呢?就是现在你对怨敌又远又疏,不管他;又亲又近的是亲友;还有对中庸感觉不相干等的这些心情要去除,要平等的对待他们,这是这个“舍”的意义,遮止心中的贪嗔痴吧!
问:“自他平等”与“怨亲无定”是否一样呢?
答:不一样,怨亲无定是比较下的,是为了遮止你心中的贪嗔痴。自他平等是你要修学知母、念恩、报恩,特别在念恩之后,才能产生自他平等,才有这种证量,这不容易的。自他是平等的,你和我是平等的,这个不一样。中士道次所说的怨亲无定,怨亲平等,是讲对你来说,众生成为你的怨敌、亲友和中庸三个角色,都曾是一样的多次。当你看到敌人的时候不需要嗔恚,看到亲友的时候不需要贪心,看到中庸的时候不需要不管他。你要以心里没有亲疏爱憎的心态去平等看待他,因为他对你来说是平等的,所以你看待他的方式是平等的,这是为了遮止粗分的贪嗔痴,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平等舍。这样的平等舍是知母的前行,是修知母的前行法。因为如果你不能真正的修学怨亲平等的话,当你修知母的时候,会变成只知亲友是你的母亲,不会有别的众生也曾是你母亲的想法,因为他是敌人,怎么会是我母亲呢?他一直对我很坏啊! 和我没有关系啊! 你就不会想到他是你的母亲,所以知母也就生不起来。
问:要对治烦恼,先要了解烦恼的行相。但是烦恼的行相很多又很微细,像粗的贪嗔痴,再细一点的根本烦恼及随烦恼等等。就我们初机学佛人来讲,看烦恼都是很笼统的一个概念。比方我们起了一个负面的情绪,没有办法去细细的了解它到底是哪一种烦恼。我们到底要把烦恼认识得多么细、多么清楚,才有办法去对治它?
答:去看镜子吧! 看你自己的脸孔,就知道有烦恼了。生气的时候,镜子里,你的脸孔是红色的,青筋浮暴,嘴巴嘟着,那就是烦恼、就是嗔恚。对可爱境生起贪心的时候,好象一刻都不离,爱见不舍,那就是贪心的样子。粗分的烦恼从外在的表情、样子可以看出来,细分的烦恼是看不出来的。不丹的一位喇嘛说:“生起贪心的时候,脸孔是红色的;生起嗔心的时候,脸孔是黑色的。”这样就看出来了。红黑两种脸孔是不是可以看出贪嗔?不知道,不过有这种说法。
问:那内心的行相呢?
答:我不是说过吗?要认识心中的烦恼行相很不容易,除非你本身对整个内涵有些修学的基础。在修心法门的时候,我讲过有三难要认识:第一个是要认识烦恼的生起很困难;第二个,即使认识,对治困难;第三个,即使对治了,要断烦恼的根很困难。对自己的问题,要认识、觉察、对治、根断才有办法。你心中生起信心时,你知道吗?对佛法的信解知道吗?对嗔恚生起来的时候知道吗?
问:烦恼要看到多细?
答:你恒常地观察吧! 一直观察。你可能没有时间观察它耶!奔恭甲格西是这样修的,当心生起一念恶心,马上画条黑线;生起善心的时候,画条白线。开始的时候黑线比较多,慢慢修治、调伏之后,黑线比较少了。我们有没有这样的观察时间?如果有时间,可以观察烦恼怎么生起来。你的心是寂静?还是不寂静?知道烦恼相的生起,你就用心看它。你根本没时间看啊! 有时间看就可以。一天二十四小时,我们有时间去看我的心是生善心?还是恶心吗?根本没时间耶!真的没时间。但不看的话,就没办法了。内心的寂静、不寂静是要观照的,一定要深细观照,沉静下来观照才有办法知道。从外面的外相可以知道你是粗分烦恼现起,这除了自己观照之处,是无法倚重他人的。外面的衣服可以别人做给你穿,心上盖着什么东西,只有自己看得到。
问:有很多的烦恼,不是缘外境而产生的,而是不由自觉而生的。前面讲对治的方法,如持咒、礼忏,烦恼也是同样的对治方式吗?
答:最好的对治法还是正知正念。你要先觉察,正知念力要很强,能够训练自己的正念力去守护是很需要的。有三个:正知力、正念力,还有戒慎。《入行论》第五品专讲正知、正念,还有戒慎,刻意讲护正知。要有警戒心,这个心生起来了没有?一直看着它,心存警戒,才有办法。没有警戒力就太难了。
问:在禅修的时候,其他的师长提到说让心念停留在无念的情况下,那就没有所谓的善与恶。
答:这样智力会越来越愚笨,越来越钝喔!你都不作意,心都无所缘,头脑会越来越钝。短暂来说,会很舒服,有很安乐的感受,好象烦恼没有了,事实上这只是暂时把善心及恶心遮止了,无所缘。这样表面上是很好的,遮止了恶的心,也遮止了善的心,就像黑狗白狗都咬人一样的,心没有任何所缘,所以无所住,这种说法是堪布和尚的说法,不过当今有人这样修。在心眼很狭隘、很焦躁的时候,短暂的修这个无所缘,令心无所住,会有短暂的舒服。但这样修没有什么功德,你的根器会越来越钝,理解力会越来越钝。与其这样修,一般来说,还有五停心观,不是吗?贪欲的对治力是不净观,嗔恚的对治力是慈心观等等。比如密乘的话,已经灌过顶的人,倒不如修三种相应法,自现本尊了,所以任何所想的,包括贪嗔痴,都是本尊心的功德,这样烦恼怎么会生得起来呢?如果这样的话,你根本不须额外添加什么法来修行,你想自己是本尊身,任何所思惟的烦恼都是本尊心的话,你不可能生烦恼的,烦恼自然就慢慢没有了。真的,说起来,灌过顶之后,修本尊法,自现本尊之上,三种相应法不会忘记,特别是本尊心的功德,任何所想的都是本尊心功德,包括贪嗔痴,你这样根本不需要刻意的去对治烦恼,它慢慢就灭除了。
问:这哪是那么容易?
答:这是最容易的了,这比前面更容易。
问:禅宗里面所讲的“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心指的是什么?
答:无所住如果是指不住于二我相(人我及法我)及不住于戏论相,则无所住是对的。如果无论什么都无所住的话,则是错误的。如果无所住是无所缘,就是什么都没有的话,那是错误的。主要是于什么无所住呢?如果你能够于戏论与边见无所住的话,你要证空性了。如果无所住把你的心也遮了,心也没有了。可能是无所缘三摩地,就是都无任何所缘,能缘的心也没有,所缘的境也没有,那能修的是谁啊! 很多人这样修都混淆了。有人不住于戏论与边见,离开一切戏论边,相都离开了,就无所住,这样修空性是对的。如果说什么都无所住,根本没有一个空性的理则,那无所住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而且这既不是修什么胜观,也不是修止,因为修止一定要有所缘。
问:修止一定要有所缘,那毫不作意,都无所缘的话,不也是一个所缘吗?
答:禅行者修这样无所缘的很多。日本的禅宗,这样修无所住的。还有无色界众生也是这样修的,他无所缘,所以投生无色界去了,这不是出三界之道。等持观法如虚空,修初发心的时候,那又另当别论。
你无所住的话,都不作意,对任何境界都无所缘,没有缘念,没有安住。当然你可以遮止现行烦恼,可是同时你也遮破大悲心,如此一来,菩提心的福报功德,都没办法修了。因为善恶都被遮了,无善无恶,非善非恶。
无所缘有两种情况:一是都无所住,不要有所缘境,无分别;二是无二相离戏论,是基于空性的道理来修学,这才是正确的。
问:非善非恶是不是空性?
答:为什么是空性?这不是空性,非善非恶是说,遮破了能生起善业的心、能生起恶业的心,包括证空性的心、善业的心,智慧的心是善业的心吧?都遮了,这样怎么证空性?如果非善非恶的话,则连证空性的心都遮破了,那怎么证空性呢?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六讲 入大乘门》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