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六讲 入大乘门▪P3

  ..续本文上一页利地继续修学。在正式修道当中。因为大悲心的关系,不会在乎自己的苦乐,完全一心纯然地想利他,也因此,福德资粮得以易于迅速成办圆满。如此恒常地修学大悲心,最终,无疑的能够成就圆满二利的佛陀果位。《入中论》说:“中重要犹如水分、阳光、肥料一样。”因此诸佛教法的根本在于大悲心。

   大悲心“后重要”怎么说呢?成佛之后,虽然佛陀有能力像二乘行者一样,安住于寂灭之乐。但是因为大悲心的驱使,让他没有时间去品尝寂灭之乐,而会日夜无间的垂顾众生的痛苦,然后勇悍地救度众生。他会住世间利益有情,直至众生界、轮回界尽之际。

   “第二诸余因果是此因果之理”(213页第5行)一般说来,只要你不断地去思惟痛苦,你是可以从自己的痛苦去推断众生的痛苦。然而你真的要对众生的痛苦有非常坚固、猛利、恒常的思惟,就必须先修学悦意慈(慈心)。要生起悦意慈之前,应先修平等舍。若不如此,则只会对亲眷的痛苦无法忍受,而对怨敌的痛苦觉得很欢喜,对非亲友非怨敌的中庸众生的痛苦感觉不关痛痒。因为你只会对你亲眷的痛苦不能忍受,所以必须设法安立所有众生为你最好的亲眷。而最好、最超胜的亲眷莫过于母亲,所以要修知母。由 一、知母之上,二、念恩,三、报恩而修学 四、悦意慈,这四个就是大悲心的因。

   然而如果你只是在知道众生是母亲的概念,直接修知母的话,那个量是生不起来的,必须要用善巧的方法来修学。一般而言,菩提道次第教授里,最难生起的证量有两个:在前面是依师之理的“观师如佛”;以及在大乘道的“六道有情父母观”,六道众生都是母亲,就是六道众生都曾当过你的母亲。《经集》中佛陀讲说:“首先要修众生平等,对所有众生修平等住之后,修众生是你的最好亲眷(如母)。”由于我们心中一直修学亲疏爱憎,贪嗔的心太强了,所以要修平等舍实在是太难了。当遇到利益于我们的时候,我们所生起的贪心之水荡漾无边,反之,若遇到对我们有损害的时候,我们内心的嗔恨之火则又燃遍天际。如果这样的话,那一点都没有菩提心的法味,知母的证量也没有一点味道了!因此要想真正修学而得到知母的证量,一定要先修学好中士道次所说的六苦中的无定过患。想遮止我们心中的贪嗔,一定要先好好地修学怨亲无定,把我们粗分的亲疏爱憎的心遮止,在这之上才能够住平等舍中。就像整地一样,先把平等舍的地整平之后,才能够播种子,再灌浇以慈心的水润泽大悲心,大悲心的种子才能够长出苗芽。

   要如何正行修远离亲疏爱憎的平等舍呢?先把三个境在眼前明现(明白显现):首先明现你一刻也不能分离,非常照顾你、呵护你,好到启发你最强烈贪着心的那个亲眷;第二个是那个损害你,让你嗔恨到极点、一刻都见不得的敌人,在你眼前明现;第三个既不利益你,也不损害你,他在你心中是不嗔不贪的一个中庸众生。这三个你所谓的第一流的怨、亲,还有第一流的中庸角色众生在你眼前明现。

   基于这个人伤害了你,所以你安立他为怨敌。可是这样一个伤害你的敌人,他会生生世世都伤害你,都一直是你的敌人吗?这是值得怀疑的。不仅如此,现在是敌人,也许以后会是亲人,转怨成亲,这是可能的。对于一个以前曾经利益过你,对你施恩无量的人,未来也可能会变为你的怨敌,他可能曾经当过、或将成为你心里中庸众生角色的人,而仅只是一时一地,你就完全把他视为敌人,恨恚无边,这怎么有道理呢?如果仔细想想,根本没有理由对眼前所谓的敌人起嗔恚,因为无始以来,他已曾经利益过你无数次,也曾当过你的中庸众生。而和你没有什么关系的人,未来也将变为你的亲友、亲眷,都将会利益你;你却以今世短暂的理由当他是敌人,发起嗔恚心,这没什么道理的。如果你能这样修的话,就会遮止对他的嗔恚。

   一个连一刻都让你不能分离,令你爱恋无边,想与他合为一体的那个亲友,只不过是他曾短暂地对你施恩、利益你,所以你安立他是你的亲友而贪爱他。但是无始以来他一直是你的亲眷吗?一直是这样一个利益你的人吗?以后也一直会是一个利益你的人吗?以为亲眷一直是亲眷,欢喜一直是欢喜,不会有改变,这是错乱的心识。如果怨敌一直是怨敌,亲友一直是亲友的话,以佛陀一切种智应该看得到才对,他没有看到这一点、没有说怨敌一直是怨敌,他反倒是说怨亲无定。事实上,无始以来在轮回生死里,怨敌变为亲友,亲友变为怨敌,然后又变为中庸,互相变来变去。他不是在任何时候都是利益你的亲友,如果是这样的话,就如一个例子所说的:“怀中抱的是你的仇人,踢的狗是你的妈妈,用父亲投胎的鱼喂妈妈投胎的狗,而且踢它。”就没有道理了。一个现在对你那么好的亲眷,以前不知已经砍杀你多少次了,未来也将损害你,会带给你很大的痛苦,这是一定的。如果亲眷就是亲眷,怨敌就是怨敌的话,中士道次轮回六苦里的“怨亲无定过患”就不用讲,不要修了,因为根本就不会有这个苦可修了。

   经典中说“怨亲无定”,我们却说怨亲是一定的,这不是错误吗?“怨亲一定”是错误的见解。在修平等舍时,当知亲友不会绝对一直是亲友,以此摧灭对亲眷的贪心;又由于敌人不会一直是敌人,所以可以摧灭对怨敌的嗔心。这个眼前非怨非亲的中庸众生,我认为与他根本没有关系,或是不理他,也是不应该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也曾经无数次为我的怨敌和亲友。针对安立为怨敌、亲友、中庸众生这三个角色,我们心生贪、嗔、痴,还有不贪、不嗔是我们的错误,这只是凡夫的一个看法,是我们内心由烦恼鼓动的看法罢了。在佛的眼中看起来,所谓的怨敌、亲友、中庸都是平等一致的。如果怨敌真的一直是怨敌,亲友一直是亲友的话,因为佛陀有一切种智,应该看得到,而对众生有亲疏爱憎才对,但事实上佛陀没有亲疏爱憎。

   就像田地整平之后没有砂砾、石头,一样的,思惟怨敌、亲友、中庸三个都平等一致。也像凹凸不平的木板,木匠用刨刀将它刨平一样,把怨亲中庸三个角色平等一致的去看待。桌子也一样,什么时候都是平衡的站立着。心中要修平等舍,平等舍是在心上,不是在外界。你对三个角色:怨敌、亲友及中庸,心里不要有贪嗔痴,不要有那种亲疏爱憎的觉受。把那三个角色基于正理的安立,去修平等舍。这样的作法是可以调伏贪嗔痴,只是调伏,不是根断贪嗔痴。

   中士道次所说的:“远离亲疏爱憎,然后怨亲无定。”这个没有好好修的话,上士道次的知母、大悲心及发菩提心,是没有办法生起来的。因此一定要好好修学怨亲平等。怎么修?就是思惟能让你发起嗔恚心的一个怨敌,他不会一直是你的怨敌的,对你来讲,他依次做过三种角色:怨敌、亲友和中庸。又这位你现在一直视为是你亲友、对你有好处的这位众生,他也曾经对你做过三种角色,就是亲友、怨敌及中庸。中庸众生也是如此,他也曾经对你做过这三种角色。所以这怨亲及中庸三种角色,对你来说其实都平等一致的,他们对你都做过这三种角色,所以是平等的,这是一点。再来就是,从你的心来看,你的心对他们三位也是一样的:对亲友来说,你也曾经以此三个心来对他;对怨敌也曾经以此三个心来对他;对中庸也曾经以此三个心来对他。所以由此看来,三位平等;从他们那边看,对你来说也是平等,这样就整平了。如此就把贪嗔痴现行遮止,然后住于平等舍中。如果我们没有办法做到这一点,而又祈愿亲眷离苦及苦因!祈愿怨敌得苦吧! 这样是没有大乘的法味。

   有一个学处说:“莫候险道”,即不要等候在险道上。等候险道是说,等候敌人要给他好看,希望他痛苦,这是不对的。修心法门要“莫候险道”,不应该希望给敌人颜色看,或希望他倒楣或痛苦,那种心态要不得,是修心法门的行者所要去除的。中士道次的时候,说到一切轮回痛苦来自于苦因,苦因主要是烦恼,所以首先要对治烦恼。如果不能够真正的对治、摧灭烦恼,贪念生起的时候,会把你引到恶趣去;生起嗔的时候,会把你引到三途苦去;生起痴的时候,会引导你入轮回,流转生死,受苦无边。为这缘故,必须认真思惟烦恼,然后认识它,并予以对治,这是整个修学佛法的一个根本。如果不能够对一切有情产生平等舍的心,那要修六道父母观是太难了;反过来说,如果可以修舍住的话,修众生如母就很容易了。如果可以这样的话,就是修学大乘菩提心最好的善巧方便了。

   菩提心很珍贵,每个人好象也都闭着眼睛,修得很认真的样子,可是根本没有修前面所提的舍住,哪会有菩提心的影子呢?如果能够真实的修学,并生起最初的平等舍,那知母、念恩、报恩、大悲心、菩提心的修学并不很困难。以前我在柯磐寺讲经的时候,讲到知母时,我说众生如母,众生均曾当过我母亲。有学员说:“知母不好,母亲对我太坏了,虐待我,我要修知父。“这表示他不知道平等舍,没有好好修平等舍才会说知母不好。如果真的要慎重细心的修法,请大家首先修平等舍,怨亲中庸平等。生起平等舍之后,对众生的心就平等了,修知母、大悲心、大慈心、菩提心都是很容易的。我们的情形是怎样的呢?事实上,自己心不平等,且一直都沉溺在这里头,却不承认,又急着去受菩萨戒,这一点我们要好好想一想。面对怨敌一直修嗔恚,对可爱的众生一直修贪心,或对你的亲眷修知母,这样菩提心是生不起来的,再怎么修也修不起来。阿底峡尊者听到众生的声音,就想是妈妈的声音;当狗在哀叫的时候,就想到是妈妈在哀叫。我们看众生哀叫就好象看电视节目一样,看他呻吟罢了,不会觉得他是我母亲。总之,道次第是很重要的,而菩提心的修学是一个很大的关要,请大家不要只是嘴巴常常讲菩提心,却不去修;不修的话,就不会有…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六讲 入大乘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