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六讲 入大乘门▪P2

  ..续本文上一页、共中士道次里所说的,出离三途苦以及生死苦的这个出离心的话,就好象自己没有痛苦的觉受,又如何去比度、推测众生的痛苦,而生起大悲心?大悲心是无以生起的。

   三乘的出离心,是成就一乘佛果之关要。没有修学三乘的出离心,无以成佛。出离三途苦,是下士道次所说的内涵;中士道次所说的出离心,是出离生死苦。如果自己没能真正的发起下士及中士道次的出离心三途苦及生死苦,是没有办法去推测虚空一切如母有情的痛苦,那么大悲心(也就是大乘的出离心)就没有办法生起。没有这三乘的出离心,一佛乘佛果就无法成办。

   另一方面,如果我们不能够证悟无我空性智慧,三乘(指声闻、缘觉和佛乘)之果是无以成办的。修行的精髓及核心在菩提心,菩提心是种子,空性慧是水分阳光,如果能在生起的种子之上,灌以水分、阳光,就可以长出佛陀果位的苗芽。有人请问噶当派的大德说:“你修行的精髓,真正的誓愿处在哪里?”大德回答说:“不是阿弥陀佛、不是观世音本尊,不在于修本尊法,我修行的精髓就在菩提心的修学。”不但他这样说,宗喀巴大师也是这样讲的,一切修行的核心精髓,祈愿之最深、最圆满之处就是菩提心的修学。我们有没有这样效学?

   阿底峡尊者显经密续的教法都圆融博通。当时他在印度已经非常有名,是位大善巧的博学者,结果他还要历尽千辛万苦到印尼金洲岛(印尼苏门答腊),依止金洲大师修学菩提心的精髓十二年。他还要这样精勤地来修学佛法,现在我们却说不必以菩提心作为修学的精要,难道我们比阿底峡尊者还博学、还了不起,比他还厉害吗?尊者之所以要辛苦地去印度尼西亚金洲大师面前求受菩提心的教诫,是因为有一次当他在菩提迦耶金刚座大塔之下绕塔时,塔上的两尊大小佛像正在互相讨论,“什么是修学成佛最好、最迅速的方便?”大佛像说:“菩提心。”尊者听受之后,引为定解,原来成办佛道最重要的法门就是菩提心。因而动念,到处寻问哪里有教授菩提心的真正传承者?原来是在金洲大师那儿,所以历尽千辛万苦去求法。以见地来说,不论是空性见或智慧品各方面,尊者都已经是究竟圆满了,这是没有疑问的。可是他到印尼金洲大师面前,去求受菩提心教授的时候,金洲大师问他说:“你能够修学菩提心吗?能够贯彻始终吗?”尊者回答:“可以,我能。”“你可以以十年的时间来修学吗?”尊者坚定的回答:“可以。”我们不要说一年了,一个月、一天都修不起来。要你好好修一天的菩提心都做不到吧!

   说起来到现在为止,我们好象研讨、学习了不少菩提道次第教授,上、中、下士道可能也已经研讨得朗朗上口了。不要说具相,如果心中可以生起少分少分的相似菩提心、或是大悲心的话,事实上,它就如同小小的碎金刚钻石一样,已经是映蔽(超过)纯金,金庄严的物品了。我们应该朝这个方向去走才对。总之,要能够生起真正的菩提心,一定要先具足三乘的出离心。三途苦的出离、生死苦的出离、一切有情苦的出离(也就是大悲心),这三种出离心一定要具足,才能够生起真正的出离心。同时中士道次所说的六种苦里的无定过患、怨亲无定,一定要很深刻的思惟。如果不能够至心地思惟怨亲无定的话,所谓知母,知道六道的父母观(六道众生都是父母)的这种想法是生不出来的。

   关于菩提心的修法传承,其中“自他相换法”的教授,由佛陀传给文殊菩萨,文殊菩萨传给寂天菩萨,最后传到金洲大师的身上。同时由佛传给弥勒菩萨,再传给无著菩萨的“因果七教诫发心法”也传至金洲大师。因此阿底峡尊者向金洲大师求这两个教授。而后有尊者将所得的三种教法的传承汇归为一流的说法。是哪三种传承呢?就是修行加持派、广行派、还有深见派。在阿里有位拿措大译师,他有个礼赞文礼赞尊者说:“能够去除雪域(西藏)的暗蔽迷蒙,具有三种传承的具相师长就是吉祥尊者,敬礼恩重无边的尊者。”

   取心要的道理,科判上分三点,于共下、共中道次修心,还有上士道次修心。共下与共中士道次修心是上士道次修心的前行、支分,我们就此简单讲过。

   什么叫上士夫?(204页第1行)“见诸众生众苦逼恼,为利他故而发忽忙”,具有荷担并去成办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心量的人,称为上士夫。上士夫是真正的智者及善巧者,(204页第3行)“是故能生自他一切利乐本源,能除一切衰恼妙药,一切智士所行大路”,一切利益安乐之源是菩提心,能够去除一切烦恼真正的良药是菩提心,一切智者所行的大道是菩提心。“见闻念触,悉能长益一切众生”,只要见闻念触,都能够长养一切众生的利益。“由行利他兼成自利,无所缺少具足广大善权方便。有此大乘可趣入者,当思希哉,我今所得诚为善得,当尽所有士夫能力,趣此大乘”。所以要这样想,我们今日所得的诚为善得,应该尽所有的能力,趣入大乘法门,修学大乘法要。

   “由是因缘于大士道次第修心分三”,第一个“显示入大乘门唯是发心”。我们知道,内外道的差别,在于皈依的有无。换句话说,入佛教之门在于皈依;入大乘道之门在于发菩提心;入密乘道之门,在于灌顶的有无。无可置疑的,如果你没有修学菩提心而趣入别的门径,这样就算修学任何法要,都不能入大乘道,也不能成就佛道。科判第一个“显示入大乘门唯是发心”,第二个“如何发生此心道理”,以及“既发心已(如何修)学(菩萨)行(的)道理”。

   “如是若须趣入大乘,能入之门,又复云何。此中佛说二种大乘,谓波罗蜜多大乘(显乘)与密咒大乘(密乘),除此更无所余大乘。于此二乘随趣何门,然能入门唯菩提心。若于相续,何时生此未生余德,亦得安立为大乘人。”这是说在任何时候,只要生起菩提心,就算没有生起其他的功德,也可以安立为大乘人。要能够成为一株佛陀果位的苗芽,其不共之因的种子,就是菩提心。一般来说,能够让种子长出苗芽,当然需要很多因缘,比方说,要有肥料和水分之类,但是不共的因是菩提心(种子)。空性慧像阳光水分一样,是声闻乘、缘觉乘以及佛乘,三乘的共法。倘若你能够生起真正的菩提心,刹那间就可以非常强而有力,轻易地净除你的罪障,然后积集广大功德。即使你所积造的善业是那么的微小,因为菩提心的摄持而可以无边的增广。

   我们看科判:(208页)“第二如何发生此心道理分四:一、由依何因如何生起,二、修菩提心次第,三、发起之量,四、仪轨受法。”发心之因有三种,一般总合来说,就是四缘、四因及四力。

   第一个是四缘发心。第一缘如文:“若见诸佛及诸菩萨难思神力,或从(经书)可信闻如是事(菩萨有不可思议功德力),依此发心,谓念所住所修菩提有大威力。”第二缘:“虽无如是若见若闻,而由听闻依于无上菩提法藏,信解佛智而发其心。”第三缘:“虽未闻法,由见菩萨正法将灭(大乘教法将损灭),便作是念而发其心,谓念如是正法久住,能灭无量有情大苦,我为令此菩萨正法久安住故,定当发心。”这样作为因缘而发心。第四缘:“虽未观见正法欲灭,然见恶世(五浊恶世众生)上品愚疑,无惭无愧嫉妒悭等,便作是念,于此世中虽于声闻独觉菩提能发心者,尚属难得,况于无上菩提发心。我且发心余当随学,见难发心而发其心。”余当随学,就是说,为了让其他众生这样效学,我先发心,然后引导他们也发心。见人家发心而发其心,也是一种缘。这是四种缘。

   以四因而发心(210页第2行)“二从四因发心者。谓种姓圆满,善友摄受,悲愍有情,而不厌患生死难行,依此四因而发其心。”行者必须种姓圆满,或蒙善友(善知识)慈悲摄受,或有悲愍有情的意乐,或不厌患生死难行苦行,行菩萨道,而发其心。

   由四力发心(第4行)“三从四力发心者。谓由自功力欲大菩提(自己的功德力欲求大菩提),是名自力,由他功力希大菩提(由他功德力鼓动希求大菩提),是名他力。”由自己力量欲求大菩提,就是自力,如果自己不先成佛的话,不能令众生成佛。接着是说他力(他人力量的鼓动、推动)而希求大菩提而发心,“昔习大乘,今暂得闻诸佛菩萨称扬赞美而能发心,是名因力,于现法中亲近善士,听闻正法,谛思惟等长修善法,名加行力,依此四力而发其心。”以自力发心是最根本的,最能够坚固的。(本段最后1行)“当由自力至诚发心树立根本,以其菩萨一切诸行皆依此故。”菩萨行的所欲是来自于发心,如果没有坚固的发心,是没有所谓菩萨行可言的。

   “第二修菩提心次第者,从大觉窝(阿底峡)所传来者现分二种,一、修七种因果教授,二、依寂天佛子著述所出(自他相换法)而修心。”七因果是什么呢?“谓正等觉菩提心生”,佛果是由菩提心生。七因果是六因一果,一果指菩提心果,佛果从菩提心因出生,而菩提心的果又必须“此心又从增上意乐”产生,增上意乐又由大悲心产生,大悲心从大慈心产生,慈心从报恩产生,报恩从念恩产生,念恩从知母产生。所以这是六因,菩提心是果,共为七种。

   阿底峡尊者因果七教诫的传授,以两个次第来说明,(211页科判)“一、于其渐次令发定解,二、如次正修。”第一点“于其渐次令发定解”分为两项来说明,就是“一、开示大乘道之根本即是大悲,二、诸余因果是此(大悲心)因果道理。”开示大乘道之根本即是大悲心,可分三项。大悲心安立为“初重要”的理由是什么呢?“若由大悲发动心意,为欲拔除一切有情出生死故起决定誓,若悲下劣不能如是。”说明开头是很重要的。在《入中论》讲到:“大悲心初重要犹如种子。”大悲心“中重要”的理由何在?是说只有一两次修学大悲心是不够的,必须在生起大悲心之上,恒常猛…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六讲 入大乘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