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綱要(下冊) 第十六講 入大乘門▪P2

  ..續本文上一頁、共中士道次裏所說的,出離叁途苦以及生死苦的這個出離心的話,就好象自己沒有痛苦的覺受,又如何去比度、推測衆生的痛苦,而生起大悲心?大悲心是無以生起的。

   叁乘的出離心,是成就一乘佛果之關要。沒有修學叁乘的出離心,無以成佛。出離叁途苦,是下士道次所說的內涵;中士道次所說的出離心,是出離生死苦。如果自己沒能真正的發起下士及中士道次的出離心叁途苦及生死苦,是沒有辦法去推測虛空一切如母有情的痛苦,那麼大悲心(也就是大乘的出離心)就沒有辦法生起。沒有這叁乘的出離心,一佛乘佛果就無法成辦。

   另一方面,如果我們不能夠證悟無我空性智慧,叁乘(指聲聞、緣覺和佛乘)之果是無以成辦的。修行的精髓及核心在菩提心,菩提心是種子,空性慧是水分陽光,如果能在生起的種子之上,灌以水分、陽光,就可以長出佛陀果位的苗芽。有人請問噶當派的大德說:“你修行的精髓,真正的誓願處在哪裏?”大德回答說:“不是阿彌陀佛、不是觀世音本尊,不在于修本尊法,我修行的精髓就在菩提心的修學。”不但他這樣說,宗喀巴大師也是這樣講的,一切修行的核心精髓,祈願之最深、最圓滿之處就是菩提心的修學。我們有沒有這樣效學?

   阿底峽尊者顯經密續的教法都圓融博通。當時他在印度已經非常有名,是位大善巧的博學者,結果他還要曆盡千辛萬苦到印尼金洲島(印尼蘇門答臘),依止金洲大師修學菩提心的精髓十二年。他還要這樣精勤地來修學佛法,現在我們卻說不必以菩提心作爲修學的精要,難道我們比阿底峽尊者還博學、還了不起,比他還厲害嗎?尊者之所以要辛苦地去印度尼西亞金洲大師面前求受菩提心的教誡,是因爲有一次當他在菩提迦耶金剛座大塔之下繞塔時,塔上的兩尊大小佛像正在互相討論,“什麼是修學成佛最好、最迅速的方便?”大佛像說:“菩提心。”尊者聽受之後,引爲定解,原來成辦佛道最重要的法門就是菩提心。因而動念,到處尋問哪裏有教授菩提心的真正傳承者?原來是在金洲大師那兒,所以曆盡千辛萬苦去求法。以見地來說,不論是空性見或智慧品各方面,尊者都已經是究竟圓滿了,這是沒有疑問的。可是他到印尼金洲大師面前,去求受菩提心教授的時候,金洲大師問他說:“你能夠修學菩提心嗎?能夠貫徹始終嗎?”尊者回答:“可以,我能。”“你可以以十年的時間來修學嗎?”尊者堅定的回答:“可以。”我們不要說一年了,一個月、一天都修不起來。要你好好修一天的菩提心都做不到吧!

   說起來到現在爲止,我們好象研討、學習了不少菩提道次第教授,上、中、下士道可能也已經研討得朗朗上口了。不要說具相,如果心中可以生起少分少分的相似菩提心、或是大悲心的話,事實上,它就如同小小的碎金剛鑽石一樣,已經是映蔽(超過)純金,金莊嚴的物品了。我們應該朝這個方向去走才對。總之,要能夠生起真正的菩提心,一定要先具足叁乘的出離心。叁途苦的出離、生死苦的出離、一切有情苦的出離(也就是大悲心),這叁種出離心一定要具足,才能夠生起真正的出離心。同時中士道次所說的六種苦裏的無定過患、怨親無定,一定要很深刻的思惟。如果不能夠至心地思惟怨親無定的話,所謂知母,知道六道的父母觀(六道衆生都是父母)的這種想法是生不出來的。

   關于菩提心的修法傳承,其中“自他相換法”的教授,由佛陀傳給文殊菩薩,文殊菩薩傳給寂天菩薩,最後傳到金洲大師的身上。同時由佛傳給彌勒菩薩,再傳給無著菩薩的“因果七教誡發心法”也傳至金洲大師。因此阿底峽尊者向金洲大師求這兩個教授。而後有尊者將所得的叁種教法的傳承彙歸爲一流的說法。是哪叁種傳承呢?就是修行加持派、廣行派、還有深見派。在阿裏有位拿措大譯師,他有個禮贊文禮贊尊者說:“能夠去除雪域(西藏)的暗蔽迷蒙,具有叁種傳承的具相師長就是吉祥尊者,敬禮恩重無邊的尊者。”

   取心要的道理,科判上分叁點,于共下、共中道次修心,還有上士道次修心。共下與共中士道次修心是上士道次修心的前行、支分,我們就此簡單講過。

   什麼叫上士夫?(204頁第1行)“見諸衆生衆苦逼惱,爲利他故而發忽忙”,具有荷擔並去成辦一切衆生離苦得樂心量的人,稱爲上士夫。上士夫是真正的智者及善巧者,(204頁第3行)“是故能生自他一切利樂本源,能除一切衰惱妙藥,一切智士所行大路”,一切利益安樂之源是菩提心,能夠去除一切煩惱真正的良藥是菩提心,一切智者所行的大道是菩提心。“見聞念觸,悉能長益一切衆生”,只要見聞念觸,都能夠長養一切衆生的利益。“由行利他兼成自利,無所缺少具足廣大善權方便。有此大乘可趣入者,當思希哉,我今所得誠爲善得,當盡所有士夫能力,趣此大乘”。所以要這樣想,我們今日所得的誠爲善得,應該盡所有的能力,趣入大乘法門,修學大乘法要。

   “由是因緣于大士道次第修心分叁”,第一個“顯示入大乘門唯是發心”。我們知道,內外道的差別,在于皈依的有無。換句話說,入佛教之門在于皈依;入大乘道之門在于發菩提心;入密乘道之門,在于灌頂的有無。無可置疑的,如果你沒有修學菩提心而趣入別的門徑,這樣就算修學任何法要,都不能入大乘道,也不能成就佛道。科判第一個“顯示入大乘門唯是發心”,第二個“如何發生此心道理”,以及“既發心已(如何修)學(菩薩)行(的)道理”。

   “如是若須趣入大乘,能入之門,又複雲何。此中佛說二種大乘,謂波羅蜜多大乘(顯乘)與密咒大乘(密乘),除此更無所余大乘。于此二乘隨趣何門,然能入門唯菩提心。若于相續,何時生此未生余德,亦得安立爲大乘人。”這是說在任何時候,只要生起菩提心,就算沒有生起其他的功德,也可以安立爲大乘人。要能夠成爲一株佛陀果位的苗芽,其不共之因的種子,就是菩提心。一般來說,能夠讓種子長出苗芽,當然需要很多因緣,比方說,要有肥料和水分之類,但是不共的因是菩提心(種子)。空性慧像陽光水分一樣,是聲聞乘、緣覺乘以及佛乘,叁乘的共法。倘若你能夠生起真正的菩提心,刹那間就可以非常強而有力,輕易地淨除你的罪障,然後積集廣大功德。即使你所積造的善業是那麼的微小,因爲菩提心的攝持而可以無邊的增廣。

   我們看科判:(208頁)“第二如何發生此心道理分四:一、由依何因如何生起,二、修菩提心次第,叁、發起之量,四、儀軌受法。”發心之因有叁種,一般總合來說,就是四緣、四因及四力。

   第一個是四緣發心。第一緣如文:“若見諸佛及諸菩薩難思神力,或從(經書)可信聞如是事(菩薩有不可思議功德力),依此發心,謂念所住所修菩提有大威力。”第二緣:“雖無如是若見若聞,而由聽聞依于無上菩提法藏,信解佛智而發其心。”第叁緣:“雖未聞法,由見菩薩正法將滅(大乘教法將損滅),便作是念而發其心,謂念如是正法久住,能滅無量有情大苦,我爲令此菩薩正法久安住故,定當發心。”這樣作爲因緣而發心。第四緣:“雖未觀見正法欲滅,然見惡世(五濁惡世衆生)上品愚疑,無慚無愧嫉妒悭等,便作是念,于此世中雖于聲聞獨覺菩提能發心者,尚屬難得,況于無上菩提發心。我且發心余當隨學,見難發心而發其心。”余當隨學,就是說,爲了讓其他衆生這樣效學,我先發心,然後引導他們也發心。見人家發心而發其心,也是一種緣。這是四種緣。

   以四因而發心(210頁第2行)“二從四因發心者。謂種姓圓滿,善友攝受,悲愍有情,而不厭患生死難行,依此四因而發其心。”行者必須種姓圓滿,或蒙善友(善知識)慈悲攝受,或有悲愍有情的意樂,或不厭患生死難行苦行,行菩薩道,而發其心。

   由四力發心(第4行)“叁從四力發心者。謂由自功力欲大菩提(自己的功德力欲求大菩提),是名自力,由他功力希大菩提(由他功德力鼓動希求大菩提),是名他力。”由自己力量欲求大菩提,就是自力,如果自己不先成佛的話,不能令衆生成佛。接著是說他力(他人力量的鼓動、推動)而希求大菩提而發心,“昔習大乘,今暫得聞諸佛菩薩稱揚贊美而能發心,是名因力,于現法中親近善士,聽聞正法,谛思惟等長修善法,名加行力,依此四力而發其心。”以自力發心是最根本的,最能夠堅固的。(本段最後1行)“當由自力至誠發心樹立根本,以其菩薩一切諸行皆依此故。”菩薩行的所欲是來自于發心,如果沒有堅固的發心,是沒有所謂菩薩行可言的。

   “第二修菩提心次第者,從大覺窩(阿底峽)所傳來者現分二種,一、修七種因果教授,二、依寂天佛子著述所出(自他相換法)而修心。”七因果是什麼呢?“謂正等覺菩提心生”,佛果是由菩提心生。七因果是六因一果,一果指菩提心果,佛果從菩提心因出生,而菩提心的果又必須“此心又從增上意樂”産生,增上意樂又由大悲心産生,大悲心從大慈心産生,慈心從報恩産生,報恩從念恩産生,念恩從知母産生。所以這是六因,菩提心是果,共爲七種。

   阿底峽尊者因果七教誡的傳授,以兩個次第來說明,(211頁科判)“一、于其漸次令發定解,二、如次正修。”第一點“于其漸次令發定解”分爲兩項來說明,就是“一、開示大乘道之根本即是大悲,二、諸余因果是此(大悲心)因果道理。”開示大乘道之根本即是大悲心,可分叁項。大悲心安立爲“初重要”的理由是什麼呢?“若由大悲發動心意,爲欲拔除一切有情出生死故起決定誓,若悲下劣不能如是。”說明開頭是很重要的。在《入中論》講到:“大悲心初重要猶如種子。”大悲心“中重要”的理由何在?是說只有一兩次修學大悲心是不夠的,必須在生起大悲心之上,恒常猛…

《菩提道次第綱要(下冊) 第十六講 入大乘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