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講 修菩提心次第
非常難以得到的,具有十八種要件的暇滿人身,已經得到了;非常難逢的諸佛正法也已經值遇了;在內外順緣完全具足之上,應該把剩下的人生,盡可能用來修學正法,攝取心要,不要讓其空過,要令其具有義利。要我們百分之百舍下現世一切是非常的困難,但是要盡可能以“輕今世,重來世”的意樂去過每天的生活,去投入佛法的修學。否則日子一天一天的過去,臨終的時候就會憂悔了。
事實上,只是聞思了解佛法,並沒有什麼了不起,重要的是要如其所聞思的依教奉行,在每天的生活中實踐,這是我們的責任、是我們應該做的。我們要讓心的本質轉爲佛法的本質,就是心法結合爲一。如果心歸心、法歸法,就像看電影一樣,這樣沒什麼意思的。你的心所要結合的法是什麼呢?雖然說,個人成就解脫果位的基礎,來自于得到人天的果報,不論是修學什麼佛法或想解脫成佛,都必須先得到人身來斷惡修善,但是得到人天的果報並不是我們的主要目的。
要知道,即使證得人天果位,也只是輪回生死的安樂。只要在輪回中,都是以痛苦爲體性。如果我們不能夠出離生死輪回,不論投生六道中的哪一道,都只有痛苦、只是自轉輪回的苦輪,這個並不究竟。我們所要追求的是一種不變的勝義真實快樂、是不動的根本究竟安樂。
如果我們不能真實的生起希求解脫的心(出離心),就已經遮止(關閉)趣入上士道的路。自己根本絲毫都不視叁惡道及生死輪回苦難以忍受,生不起猛烈的出離心,卻說要去把所有衆生從叁途苦、生死苦,還有痛苦之因,完全地解脫出來、救度出來,這是可笑的。從自利的方面來講,如果說連在夢中都不想自利,就不用談要去成辦衆生的義利。
一個具有善根的大乘行者,所能修學的最好正法是菩提道次第,菩提道次第的教授中最殊勝的是《菩提道次第廣論》。我們所希求的,所要成辦的大乘教法的內涵,必須具有共下士及共中士道的前行。如果我們要修學大乘教法,首先,你必須能夠生起一種荷擔所有衆生之苦,能有讓衆生離苦得樂的大悲心。
雖然說要負荷所有衆生離苦得樂的責任,但以我們目前的情況來看,因所具有的能力不足,連一個衆生的離苦得樂都辦不了。唯一能夠成辦衆生離苦得樂的重擔的只有佛,所以我們要成佛。成佛之後,還要觀待衆生本身的因緣,如果衆生那方面完全具足學佛的順緣,佛一定有能力把衆生安置于佛果位。因此我們應該爲能真實的利益一切有情,而發起要成佛的心,以這種菩提心的意樂來聞思修道次第。
道次第的引導分四個門徑:“甲一、爲顯其法根源淨故開示造者殊勝;甲二、令于教授起敬重故開示其法殊勝;甲叁、如何講聞二種殊勝相應正法;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第四點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分兩項:“乙一、道之根本親近知識軌理;乙二、既親近已如何修心次第”。依止之後,如何修心之次第分兩項:“丙一、于有暇身勸取心要;丙二、如何攝取心要之理”。如何攝取心要之理,分丁一與丁二,“丁二、正于彼道取心要之理”又分叁項來說明:“戊一、于共下士道次修心;戊二、于共中士道次修心;戊叁、于上士道次修心”。當下我們所講的是上士道次的修心內涵,分叁項:“己一、顯示入大乘門唯是發心;己二、如何發生此心道理;己叁、既發心已學行道理(發心之後如何學行菩薩道的道理)”。如何發起菩提心的道理分四項,其中“庚二、修菩提心次第”分兩項:辛一、于七因果之上而發心;以及由 辛二、自他相換之上去發菩提心。
六因一果,第一個因是菩薩要成就圓滿菩提心,一定要先安立一個利他的對象。利他的對象是指知母、念恩、報恩,這是利他的因。關于知母的修學,如果你僅僅修對你今生母親的一種了知,知道你今生的母親對你恩澤很大,這樣並不算是知母證量的圓滿。爲什麼?有些衆生今生的母親對他不是很好。《大般若經》裏講到,對衆生應該觀如母、如父、如兄、如弟、如子、如女。假如你最愛的是你的兒子,你觀修衆生都是你的兒子;或者你最愛的是父親,觀所有的衆生如父,也是可以。不過,無始以來,六道中的每一道衆生都有投胎的母親,而且對衆生最具有恩澤的應該是母親,所以修知母。修知母不一定只以今生的母親作爲對象。事實上,知道“衆生都曾經當過你母親”並生起證量,是不容易的。
前面提到,觀六道衆生如母很難做到,因爲修知母之前必須先住平等舍,如果沒有住平等舍,就如同心地沒有犁平,所謂的慈水悲心,以及知母的證量是難以生起的。由于我們現在安立衆生爲怨敵、親友和中庸,所以我們對衆生有貪、嗔、癡不同的心。對你有利益的,你安立的境是很親近的感覺;對傷害你的人安立得很疏遠;對不損不利的人安立爲毫不相幹,對衆生有叁種不同的心態來對待。雖然就現在來說,敵人傷害你,所以你會生起一種“怨”、“憎”,或者“很遠”的心;但是,之前他曾經利益過你,因此你也應該生起一種親近的心;一樣的,他也曾經與你是莫不相幹的中庸衆生。所以敵人對你來說,你也應該對他有叁種心理,而不是只有嗔心的生起。不過對敵人,你幾乎很難想象他過去世曾經利益過你,但是事實上,就是因爲這個敵人,所以你可以斷十惡修十善,是他讓你得到暇滿人身,這是敵人的恩澤。利益也利益過了,打也打過了,罵也罵過了,都做過了。因此怨、親、中庸叁者給你的好處都是一樣的,就好象有人在你小時候給你一個禮物,與現在給你一個禮物,只是時間上的差別,同樣給過你禮物,同樣都利益過你,爲什麼要視他爲敵呢?
在舍上思惟說,同樣的叁個角色都做過。以敵人來說,對敵人産生嗔恚應該遮止。以親友來說,現在很可愛的親友,也不是一直都對你很好,他一樣曾經損害你的利益或不管你,所以完全把他當成親友而産生貪心,這是沒有意義的,貪心也應該要遮止。對衆生的親、疏、愛、憎心,不過是你的愚癡、你的認定而已。如果真有怨親中庸,佛智可以遍知一切,佛也應該可以看出來衆生有可貪可憎的地方,而有所謂的親疏愛憎才對,然而佛是平等的對待衆生。爲什麼?因爲事實上衆生沒有怨親中庸之別,所以佛看不到。而我們現在之所以會這樣做,是因爲我們的愚癡。菩薩行者發起菩提心之後,對衆生是同等的對待,他們沒有所謂的怨親中庸的想法。
正修中,當住平等舍的證量開始生起的時候,你能夠平等的看待衆生,但經若幹時候,可能又有親疏愛憎了。這沒有關系,你再繼續思惟它的正理,思惟不能安立的理由,馬上又可以住平等舍了。其次思惟過患,如果我不能對衆生真實的修平等舍,菩提心哪有可能生起?成佛就更不用說了!是以一切衆生皆曾經是我的敵人,也可能是親人,也許是中庸,怨、親、中庸叁種角色都當過。如此不斷的思惟,可以遮止粗分現行的貪、嗔、癡,因而生起平等對待的心態。
毫無疑問的,所有的衆生, 包括你所謂的怨、親、中庸,都與你一樣,所需求的是離苦得樂。既然如此,我們怎麼可以對某些人特別好,對某些人特別不好呢?而且衆生對你來說都曾經扮演過叁個角色,所以沒有理由、也不應該對他産生叁種不同的心。因此從離苦得樂的憶念平等,以及衆生同樣對你皆曾扮過叁種角色,産生一種平等舍。如果平等舍的證量生不起來,那所謂知母、大悲心、慈心是無法生起的。
相當重要的是有所謂叁境、叁毒、叁種善根(“善根”謂能引生一切利樂的善業,如上供、下施及承侍師長等)的說法。叁境是指可愛境、非可愛境與中庸之境,由這叁種境産生叁毒──貪、嗔、癡。如果你的證量很高,面對叁境産生叁毒時,你自願取受修心轉念,“所有衆生由叁境産生叁毒的異熟果,都由我來承受”,而産生叁種善根。如此依次的觀所有六道輪回有情,對所謂的勝劣、高低、尊卑的衆生和所謂的“利”與“不利”的衆生,從很多正理去安立平等舍,這樣漸次地修學。住平等舍修出來之後,“知母”證量的生起就容易了,否則對你的敵人就不能生起知母的心。住平等舍的修法,僅僅能讓你遮止現行的貪嗔。但是,不應該只是遮止你的貪嗔就罷了,應該再進一步修學念衆生的大恩,這樣去修知母。
最好的親眷莫過于母親,這是爲什麼要修知母的原因。當你知道最究竟、最超勝的親眷莫過于母親,就象對你今生母親一般,你會産生一種恩澤很大,而念恩、知恩以及看她是最可親愛的心。從知母之上你發現,所有的衆生原來對我就像母親一樣,具有最大的恩澤,是最可親愛的。所以那時候你不僅僅只是遮止對他的愛憎而已,而會視所有的衆生如母親,會生起真正的知母的想法,想說原來她對你恩澤很大,是最可愛的,依此緣故,知母就很容易修起來。
知母怎麼修?應該好好地把今世母親的形像很明顯地現起來,以她做所緣去觀修:“這個人今生是我母親,恩澤很大;而且不是只有今生,無始以來她已當過我無數次的母親了。”生死流轉,由于隔陰之迷,你不會知道今生這個母親曾當過你無數次的母親了。經書上講:“一切老母有情”,這個“老母”倒不是說母親的年紀很大,有些母親年紀是很輕的。它的意思是說,從我無始輪回以來,她做過我太多次的母親了,所以稱爲“老母”。不但如此,今世的母親原來曾經在無始以來當過我無數次的母親,直至未來輪回界未盡之際,她還會是我無數次的母親,這是決定的。大家好好想一想這個問題。現在講父親,同樣的,今世的父親,不是只有今世,無始以來已當過我無數次的父親,未來之世也是一樣的將會當我無數次的父親。
修知母的正確方式應該是從自己的周遭做起,比如說,父子或母女、家庭成員、學校同學、老師當過我母親,…
《菩提道次第綱要(下冊) 第十七講 修菩提心次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