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講 因果七教誡
今天我們得到了這個非常難得,並且是極具義利的暇滿人身,又能遇上這難以值遇、圓滿無誤、顯密雙運的圓融教法,不過是自己不修學罷了,如果願意以這個教法修學,一定可以成辦一切的義利。我們本身具有能夠分辨善說及惡說的智力,同時身心也沒有蒙受到讓你非常不能忍受的痛苦,因此可以順利地去修學佛法。
而你的人生,只不過是因你的常執(執著恒常),所以一直沒有想到無常。其實不應該是這樣子的,要時常憶念無常的課題,然後把你剩下的人生,即使不能百分之一百,至少也要有百分之五十來投入佛法聞、思、修證的學習,並以下一世的義利作爲需求的對象,這才是正確的。
如果僅僅爲了今世的義利去降伏今世的敵人,守護今世的眷屬,這和畜生沒什麼兩樣。如果這樣做,那麼平等舍及知母的修行根本就沒有安立處,如此一來,菩提心的功德永遠都生不起來,這是一種很下劣的做法,是凡夫的做法。無始以來我們很多的做法,只是隨順著我們的習氣去做,這樣的做法不僅會讓你生生世世修學佛法的一些善根無以擴展,甚至予以摧滅。
在我們得到這個暇滿人身的時候,應該取其心要。這心要就是“爲一切衆生的義利,一定要成佛”。但是除非你靠著聞思修證(聽聞、思惟、修習、證悟)這個諸佛的正法之外,再也沒有其他的路可行了。而在聞思修證正法的當下,我們的動機不應該是爲了今生的義利,或是希求來世得到人天的福報,甚至于爲了自己得到輪回解脫,這都是不應該的。我們的心中要憶念“愛他勝自”的菩提心,在修學愛他執之上,爲了“利益一切衆生,我一定要成佛”,以這種菩提心的意樂來聞思修證我們現在所要聽受的教法。當下所要講說的教法是菩提道次第。
菩提道次第中,如何取心要之理分:共下士道次、共中士道次以及上士道次。當下我們所講授的是上士道次的修心內涵。于上士道次的修心分叁項科判來說明,就是“顯示入大乘門唯是發心”、“如何發生此心(的)道理”以及“既(已經)發心已(之後),(如何修)學(菩薩)行(的)道理”。
“顯示入大乘門唯是發心”,是說明菩提心的功德。不論是哪一個衆生,當他的心中能夠生起菩提心的時候,他所修的法都是大乘教法。也就是說,所修學的佛法是不是大乘教法?是不是已入大乘之道?是取決于行者心中是否能生起菩提心。當你的心是基于“爲利衆生願成佛”,一定要把所有衆生安立在佛陀果位,所以要先成佛。當你心中生起這種造作的、刻意的菩提心,因爲是假立的,不是甘蔗原味,只是像蔗皮一樣,所以稱爲“蔗皮”的發心。
什麼是非造作菩提心的生起呢?就是在行住坐臥中,一切時處(任何時候)、一切空間(任何地方、處所),不需先基于正理的安立,你就能任運自然地生起菩提心。當你心中生起這種非造作的菩提心時,你已經同時證得大乘下品資糧道,你也趣入大乘道之門了,你已是菩薩了,這是同時的。我們知道,二乘(聲聞乘及緣覺乘)聖者、阿羅漢聖者雖然已經親證空性智慧,但是因爲他們心中沒有菩提心的功德,所以還是遠離或者是被摒除在大乘門之外。如果心中能夠真實生起具相菩提心,即使是一只動物、畜生或是個愚癡的人,他也是一位菩薩,而且是已經趣入大乘教法之門了。
不論你是出家、在家,是比丘或比丘尼,沙彌或沙彌尼,當你心中能夠真實生起菩提心的時候,就入大乘道的門了。事實上,從來都沒有允許說哪一個衆生不能夠修菩提心的,誰都可以修菩提心,特別是我們很多人都灌過頂了。從現在開始,如果你心中生起菩提心,你就得到佛子(即菩薩)之名。也就是說,如果你心裏可以生起具相菩提心,你就會得到一個非常妙善賢善的名字,而且已經入如來族,就是佛的種姓子了。當我們心中能生起菩提心,變成菩薩的時候,十方諸佛菩薩會非常高興。就像這個世間産生無數的轉輪聖王一樣的,諸佛菩薩是非常高興見到一位新佛子的産生,並會爲他祝願的。
我們要知道,如果你心中真的可以生起具相的菩提心,那麼在菩提心生起的當下開始,你就可以映蔽百千萬劫聲聞阿羅漢的等持空性功德,以及他們百千萬劫以來所積累的福報,這是從種姓上映蔽過二乘。如同王子出生的時候,因爲他是國王的孩子,種姓是王族,所以即使大臣們非常具有辦事能力,可是在種姓上,他們沒有辦法勝過初生的王子。大鵬金翅鳥是很高貴的鳥族,他生下的當下,雖然也沒有什麼能力可以飛翔得很高,但卻因爲種姓的關系,超過很多一般平凡的鳥。就像這個比喻一樣,王子經由國王的培養,日後能夠繼承王位的話,就可以從智力上、心智上映蔽過大臣。初發菩提心的菩薩,經由資糧道的修學,加行道的修學,見道位的修學,登至大乘七地菩薩的時候,他已經證得很高的智慧,所以在心智上也映蔽過二乘;不論是種姓或是心智上,皆能超越映蔽過二乘。
要知道,當你心中可以生起真正的菩提心時,當下你就變成十方一切人天衆生的禮拜處,也是最好、最超勝的供養處,最殊勝的福田。有這樣的說法:如果一個發起菩提心的菩薩要去城鎮,但是沒有坐騎,佛說他都會化身爲坐騎,讓菩薩可以趣往城市,初發心的菩薩就是這麼的珍貴。與其你禮拜十五的圓月,倒不如禮拜初弦月,如果可以禮拜初弦月,就等于禮拜滿月。就像這比喻一樣,如果你真想禮拜諸佛,就可以禮拜菩薩,禮拜菩薩等同禮拜諸佛。因爲如果你只禮拜諸佛,並不代表你能夠禮拜菩薩;但是如果你能禮拜菩薩的話,你等于禮敬了諸佛。這麼珍貴菩提心的功德是來自于大悲心,所以如果我們能夠恒常禮敬大悲心,就表示已經禮敬了菩提心、菩薩、十方諸佛了。大悲心有初中後叁際,因爲初期、中期、後期都重要的緣故,當我能夠禮拜大悲心也等于我禮拜一切,所以吉祥月稱菩薩在造《入中論》的時候,第一個贊頌就是禮敬大悲心。所以,菩提心是一切最勝福田的供養處,菩提心是最殊勝的修行法門。
菩提心的功德不用多講,誠然如是,即使只是生起大悲心,你個人的福報也能無邊無量的增廣,資糧易于速得圓滿。無著菩薩以十二年觀修彌勒菩薩,開始的時候,因爲他的業障(障礙)太重,福報不夠,一直不能親見彌勒菩薩,最後彌勒菩薩慈悲,爲了讓無著菩薩能夠生起大悲心,圓滿他的福報,彌勒菩薩善巧地化身爲一只下半身潰爛的母狗,去度化無著。也因此,啓發了無著菩薩的大悲心,所以才能夠見到彌勒菩薩。修學菩提心的殊勝是在,修這個法門的同時可以淨除罪障,集聚資糧,而且它是無比的猛利、快速、圓滿,就像劫火一樣可以燒盡一切。菩薩行者修了菩提心,即使罪障很重,菩提心就像劫火一樣,一下子把他的罪障都銷盡,所以我一定要以叁大阿僧祗劫的資糧來圓滿菩提心。當你心中生起具相菩提心的時候,你就列入下品資糧道了。而資糧道是什麼意思呢?讓你開始積集第一大阿僧祗劫的資糧,稱爲資糧道。也就是你生起菩提心的開始,已經列入資糧道,開始積集成佛的資糧了。我們知道,第一大阿僧祗劫從資糧道、加行道到見道位。
我們現在研討菩提道次第教授並不是用實修教授,而是以講說來教授。如果是實修教授,師徒之間必須要有很多時間,同時前行、正行、後行都要做得非常詳細而且持續,才有一個法可以入行。前行之前,更一定要好好祈請整個傳承師長然後仔細地淨罪集資。如果是修菩提心,我們頂門的上師佛不是世尊而是觀世音菩薩,因爲觀世音菩薩是十方一切諸佛大悲心本體的化現,是以大悲心爲主體,因此行者要生起大悲心、菩提心,就以他爲本尊,將他安置在頂門上去修學,有他不共的緣起和殊勝效果。如果是修止觀,因爲是屬于空性慧的證悟,所以要以十方諸佛智慧本體的文殊菩薩像做爲我們的本尊,來安住在頂門上。
由于大悲心的所緣是一切衆生,是要把一切衆生,從痛苦以及苦因中救拔出來,而且這個救拔是不假他人完全由我自己來承擔。如果可以這樣修學,而在你心中真正生起大悲心,等同你對一切衆生所造的罪惡都去除,諸佛很歡喜,一定能夠作你的助伴來圓滿你的佛道,所以大悲心的生起是很重要的。進一步說,如果沒有菩提心的話,密續就沒有所謂的甚深廣大的說法。修密法有兩種悉地成就,共的成就和不共的成就,即共同悉地及不共悉地。共同悉地有八種,是世間的;不共是指佛位,最勝悉地是指佛陀果位。如果沒有菩提心,這些都不可能成辦。
我們最大的錯誤是認爲菩提心很難生起,就說把它扣掉,不要修了!如果把菩提心放到一邊去,那麼很高深的生起次第及圓滿次第就修不起來,往上修習二次第,往下修菩提心,全沒有了根基,更沒有甚深的引導,這是一個很大的錯誤。提起來!不要怕!要自豪的說:“舍我其誰!我生不起菩提心,誰生得起來!”在今天得到暇滿人身的時候,認爲自己生不起菩提心、修不起來,然後退卻,那麼以後投生爲豬狗的時候,還能生得起菩提心才怪!整個修學佛法最大的障礙就是退卻,認爲自己太差了,什麼都不行。如果這樣想的話,那就真的是完了,菩提心生不起來了。可是你們還是很勇敢的去受菩薩戒,如果沒有菩提心,難道是向別人借菩提心來受戒的?
其實,沒有大悲心,壓根兒就不會有菩提心的生起。更基本的,心中如果沒有住平等舍的功德,以上講的都沒有辦法生起。像畫唐卡一樣,畫布要非常地均勻柔和;要播種,地要先整平。一樣的,如果沒有住平等舍的證量,往上的大悲心、大慈心、菩提心根本是沒辦法生起來。很多菩提道次第講說,如果你真的想生起菩提心,即使月複一月、年複一年,花好幾年修住平等舍都是應該的、都是必要的。不要因爲害怕而不修,否則就表示你不想要菩提心!要…
《菩提道次第綱要(下冊) 第十八講 因果七教誡》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