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你必須要有增上心。雖然你發願立誓說,一切衆生的苦及苦因由我來承擔,不假他人,然而你是否真有此能力呢?當被問到這些問題的時候,你可能需要了解,真正能夠讓一切衆生圓滿地離開一切痛苦,圓滿地得到一切快樂的,是衆生心中的無住涅槃果位。
菩提心有兩種欲求──欲求利他及欲求菩提。這個欲求利他,就是所謂的增上心,也就是我下定決心,一定要把所有衆生安置在無住涅槃的果位,而這工作就由我一個人來承擔!這是增上心。
然而應該如何來成辦呢?如果是一位利根菩薩、利根行者,這個時候一定會修空性。怎麼說呢?因爲他會發現,他和衆生是一樣的,心中仍有很多煩惱以及障礙(煩惱障及所知障)沒有去除,如果不修空性慧,就無法去除二障的根源──無明、我愛執、我執,也就絕不可能成辦衆生的義利。基于發這增上心之上,去修學空正見、證悟空性慧,而在這之上,導出菩提心,就有能力、又有把握地迅速成就佛道,這是利根菩薩的修法。在增上心和菩提心之間,加入空性慧的修學,基于二障的淨除,就有能力成佛,也就有能力、有把握救衆生。
不過菩提道次第裏不這麼講,因爲傳承來自于金洲大師,而金洲大師的見是唯識派。依著唯識派的見,認爲可以相當程度地把惡行、惡業去除,但是不可能斷除輪回的根本無明,是以不可能解脫生死。所以會說先起增上心,再發菩提心,菩提心發起之後,再來修空正見,道次第裏頭是這樣安立的。而我之前講的是利根菩薩的做法。
我們在皈依的時候,曾憶念叁寶的功德,知道佛陀的衆多功德,確定佛陀可以令衆生圓滿地得到快樂,並圓滿地去除痛苦;而二乘的阿羅漢,雖然也可以讓衆生離苦得樂,可是他是少分少分的,並不圓滿。只有佛陀才能有如此圓滿功德,所以要生起欲求菩提的心,欲求佛果位的心。例如供水的時候,真正要供的是水,不是杯子吧!但是沒有杯子怎麼裝水呢?就像這比喻一樣,你的目的是要利他,爲了圓滿利益衆生的緣故,所以你必須先有裝水的容器,你一定要先成佛,就如同你爲了要供水,先要有杯子一樣。所以事實上,菩提心的真正目的不在于成佛,而是在我一定要把所有衆生安置在無住涅槃果位,讓衆生成佛。因此彌勒菩薩在《現觀莊嚴論》講到“發心爲利他”很清楚,就是爲利他而發心的。又說:“發心爲利他,欲正等菩提。”目的雖然是爲了利益他,可是你要先欲求自己的無上菩提才能夠利他,這是菩提心的定義。
因此什麼是菩提心呢?就是具有欲求利他,以及欲求菩提的第六意識的心王,稱之爲菩提心。以上,簡要說明六因一果(因果七教誡)。
【解惑篇】
問:利根的菩薩是不是要先證空性,再發菩提心呢?大悲心要不要?
答:菩薩叁法是什麼呢?《入中論》有簡示叁法,這我們有學過。龍樹菩薩造的《寶蔓論》有這種說法,就是你要先有大悲心;再有菩提心;然後要有無二慧(空性慧);這叁法是成就菩薩的叁個條件。不過這裏的菩提心,不是具相菩提心,是蔗皮菩提心,是假立的。大悲心是根本,一定要有大悲心,再生起空正見,這是利根的說法。利根是先證空性,再修菩提心。鈍根的話,就先發菩提心,再修空性。
問:觀一切衆生爲如母有情,我們是觀女的一切有情是我們過去生的母親,還是男女都要觀?
答:沒有專修男相或者女相,沒有這樣的。因爲我們知道大乘不共皈依時,觀想自己的右邊、左邊,分別是母親和父親,母親代表所有的母性衆生,父親代表所有的男性衆生,前面是你的怨敵,後面是你的親友,這樣做所緣,涵蓋了所有衆生,沒有說單修男相女相,沒有這樣的修法。不過劫初的時候,沒有男女相,不需要分男女相來修。
問:如果對境的時候,不太能夠用視衆生如母這種方法,反而能夠用衆生皆有佛性,衆生皆是未來佛的這個方法來對治,調伏自己,是否可以?
答:這是你的自由、你的善根,只要可以幫助、利益你的心,就是教誡、就是口訣。口訣如果被狗銜住,趕快把他拉回來。如果對你有用,有利益的話,就是口訣。一般嗔恚的對治力是修慈心,如果你覺得要起嗔心的時候,思惟他具有佛性、如來藏,只要可以對治的話,那就是口訣,對你有用就修。不管你用什麼方法,只要可以摧滅就可以。以前有一個印度的大聖者,挺直著坐,生不起證量來,他到牛堆(牛吃草的地方)去躺著,證量卻生起來了。
問:修念恩、報恩、慈心時,是依次先親眷、然後中庸、爾後怨敵,那修平等舍也是這樣嗎?
答:不是講過嗎?先把叁個角色抓出來。你心中有不同的叁個心,對待叁種不同的衆生,先把親眷、怨敵及中庸衆生叁個角色在你眼前明現出來,然後思惟,你用叁種不同的心對待他們是沒有道理的。然後修舍,對他們的心情就一味平等,這是修舍的意義。所以不是依次,而是把你最愛的人抓出來,最討厭的人抓出來,然後不相幹的人抓出來,在你眼前明現著,這樣來修舍。因爲要讓你的心住平等舍,所以先把那叁個角色明現出來,倒不是說先從親友開始,不是這樣的。叁個角色對你來說都是平等的,你對叁個角色的心都要平等,這是修舍的意義;必須把叁個角色現出來。
問:要我們一下子這樣做,不是很難嗎?在《廣論》215頁,這裏的修平等舍是從中庸先開始,因爲我們貪嗔的境比較淺一點。
答:這沒有差別的,如果你先修一個中庸衆生當眼前的所緣境也可以,他一樣對你做過其他角色。道次第的說法是你先現中庸衆生在眼前,一個就好了,然後想到他曾經對你當過親友、怨敵及中庸。再過來是親友,一樣有叁種角色扮演,最後是怨敵,這是道次第的說法。總之,叁尊也好,一尊也好,只要到的地方是一樣的就可以。從左從右從中,只要可以做到就好。
問:我們本來就很貪著了,又對親友修慈心,這樣會不會變得更貪著?
答:親眷不是讓你起貪心,不會的!你會對你媽媽起貪心嗎?悲心的所緣是這樣,以受苦衆生當所緣境,然後希望他離苦。慈心是以失去快樂的衆生當所緣境,然後希望他得樂。所以你不是要貪著母親,你要修慈,不是嗎?比如說,你母親她失去快樂了,你希望她得到快樂,這樣不會生起貪心的!你想她的情況,即使她有有漏的安樂,她還造有很多苦因,造了很多惡業,更何況她也沒有無漏的安樂。以這樣做所緣,想到樂的內涵去緣她,希望她得到快樂,這樣不會生起貪心吧!不管怎麼修,這書上講,先從親友修,這沒錯。但是對你而言,這樣可以讓你很容易生起慈心、讓你具有讓衆生離苦得樂的慈悲心,從那個地方開始修就可以了。經書這樣講說從那邊開始修,事實上還是要觀察一下,要從你自己最容易生起的地方起修。
問:有啊!對媽媽會生起貪著的心。
答:怎麼對媽媽不生起慈悲心,而生起貪著心?她沒有快樂,她失去痛苦,有什麼好貪著的?因爲貪著是以非理作意的尋伺分別心作助伴,生起來的貪心。對母親,觀她是最可愛的、最悅意的,那不是貪著,那是如理相應,是與事實相符合。當你有欲求心或是需求心,那個愛不表示就是貪著,因爲你貪愛佛位,你也想成佛,對不對?你可以說那是貪欲嗎?這不是一般的煩惱貪心吧!你貪愛衆生得到快樂,那不是貪心喔!那與煩惱貪心是不一樣的。你看衆生是最可愛的,那不是貪心,這要分清楚喔!你希望衆生離苦得樂,那是一種與實相相符順的心所。
附錄一
五道十地十波羅蜜對照表
《菩提道次第綱要(下冊) 第十八講 因果七教誡》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