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八讲 因果七教诫▪P4

  ..续本文上一页你必须要有增上心。虽然你发愿立誓说,一切众生的苦及苦因由我来承担,不假他人,然而你是否真有此能力呢?当被问到这些问题的时候,你可能需要了解,真正能够让一切众生圆满地离开一切痛苦,圆满地得到一切快乐的,是众生心中的无住涅槃果位。

   菩提心有两种欲求──欲求利他及欲求菩提。这个欲求利他,就是所谓的增上心,也就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把所有众生安置在无住涅槃的果位,而这工作就由我一个人来承担!这是增上心。

   然而应该如何来成办呢?如果是一位利根菩萨、利根行者,这个时候一定会修空性。怎么说呢?因为他会发现,他和众生是一样的,心中仍有很多烦恼以及障碍(烦恼障及所知障)没有去除,如果不修空性慧,就无法去除二障的根源──无明、我爱执、我执,也就绝不可能成办众生的义利。基于发这增上心之上,去修学空正见、证悟空性慧,而在这之上,导出菩提心,就有能力、又有把握地迅速成就佛道,这是利根菩萨的修法。在增上心和菩提心之间,加入空性慧的修学,基于二障的净除,就有能力成佛,也就有能力、有把握救众生。

   不过菩提道次第里不这么讲,因为传承来自于金洲大师,而金洲大师的见是唯识派。依着唯识派的见,认为可以相当程度地把恶行、恶业去除,但是不可能断除轮回的根本无明,是以不可能解脱生死。所以会说先起增上心,再发菩提心,菩提心发起之后,再来修空正见,道次第里头是这样安立的。而我之前讲的是利根菩萨的做法。

   我们在皈依的时候,曾忆念三宝的功德,知道佛陀的众多功德,确定佛陀可以令众生圆满地得到快乐,并圆满地去除痛苦;而二乘的阿罗汉,虽然也可以让众生离苦得乐,可是他是少分少分的,并不圆满。只有佛陀才能有如此圆满功德,所以要生起欲求菩提的心,欲求佛果位的心。例如供水的时候,真正要供的是水,不是杯子吧!但是没有杯子怎么装水呢?就像这比喻一样,你的目的是要利他,为了圆满利益众生的缘故,所以你必须先有装水的容器,你一定要先成佛,就如同你为了要供水,先要有杯子一样。所以事实上,菩提心的真正目的不在于成佛,而是在我一定要把所有众生安置在无住涅槃果位,让众生成佛。因此弥勒菩萨在《现观庄严论》讲到“发心为利他”很清楚,就是为利他而发心的。又说:“发心为利他,欲正等菩提。”目的虽然是为了利益他,可是你要先欲求自己的无上菩提才能够利他,这是菩提心的定义。

   因此什么是菩提心呢?就是具有欲求利他,以及欲求菩提的第六意识的心王,称之为菩提心。以上,简要说明六因一果(因果七教诫)。

  【解惑篇】

   问:利根的菩萨是不是要先证空性,再发菩提心呢?大悲心要不要?

   答:菩萨三法是什么呢?《入中论》有简示三法,这我们有学过。龙树菩萨造的《宝蔓论》有这种说法,就是你要先有大悲心;再有菩提心;然后要有无二慧(空性慧);这三法是成就菩萨的三个条件。不过这里的菩提心,不是具相菩提心,是蔗皮菩提心,是假立的。大悲心是根本,一定要有大悲心,再生起空正见,这是利根的说法。利根是先证空性,再修菩提心。钝根的话,就先发菩提心,再修空性。

   问:观一切众生为如母有情,我们是观女的一切有情是我们过去生的母亲,还是男女都要观?

   答:没有专修男相或者女相,没有这样的。因为我们知道大乘不共皈依时,观想自己的右边、左边,分别是母亲和父亲,母亲代表所有的母性众生,父亲代表所有的男性众生,前面是你的怨敌,后面是你的亲友,这样做所缘,涵盖了所有众生,没有说单修男相女相,没有这样的修法。不过劫初的时候,没有男女相,不需要分男女相来修。

   问:如果对境的时候,不太能够用视众生如母这种方法,反而能够用众生皆有佛性,众生皆是未来佛的这个方法来对治,调伏自己,是否可以?

   答:这是你的自由、你的善根,只要可以帮助、利益你的心,就是教诫、就是口诀。口诀如果被狗衔住,赶快把他拉回来。如果对你有用,有利益的话,就是口诀。一般嗔恚的对治力是修慈心,如果你觉得要起嗔心的时候,思惟他具有佛性、如来藏,只要可以对治的话,那就是口诀,对你有用就修。不管你用什么方法,只要可以摧灭就可以。以前有一个印度的大圣者,挺直着坐,生不起证量来,他到牛堆(牛吃草的地方)去躺着,证量却生起来了。

   问:修念恩、报恩、慈心时,是依次先亲眷、然后中庸、尔后怨敌,那修平等舍也是这样吗?

   答:不是讲过吗?先把三个角色抓出来。你心中有不同的三个心,对待三种不同的众生,先把亲眷、怨敌及中庸众生三个角色在你眼前明现出来,然后思惟,你用三种不同的心对待他们是没有道理的。然后修舍,对他们的心情就一味平等,这是修舍的意义。所以不是依次,而是把你最爱的人抓出来,最讨厌的人抓出来,然后不相干的人抓出来,在你眼前明现着,这样来修舍。因为要让你的心住平等舍,所以先把那三个角色明现出来,倒不是说先从亲友开始,不是这样的。三个角色对你来说都是平等的,你对三个角色的心都要平等,这是修舍的意义;必须把三个角色现出来。

   问:要我们一下子这样做,不是很难吗?在《广论》215页,这里的修平等舍是从中庸先开始,因为我们贪嗔的境比较浅一点。

   答:这没有差别的,如果你先修一个中庸众生当眼前的所缘境也可以,他一样对你做过其他角色。道次第的说法是你先现中庸众生在眼前,一个就好了,然后想到他曾经对你当过亲友、怨敌及中庸。再过来是亲友,一样有三种角色扮演,最后是怨敌,这是道次第的说法。总之,三尊也好,一尊也好,只要到的地方是一样的就可以。从左从右从中,只要可以做到就好。

   问:我们本来就很贪着了,又对亲友修慈心,这样会不会变得更贪着?

   答:亲眷不是让你起贪心,不会的!你会对你妈妈起贪心吗?悲心的所缘是这样,以受苦众生当所缘境,然后希望他离苦。慈心是以失去快乐的众生当所缘境,然后希望他得乐。所以你不是要贪着母亲,你要修慈,不是吗?比如说,你母亲她失去快乐了,你希望她得到快乐,这样不会生起贪心的!你想她的情况,即使她有有漏的安乐,她还造有很多苦因,造了很多恶业,更何况她也没有无漏的安乐。以这样做所缘,想到乐的内涵去缘她,希望她得到快乐,这样不会生起贪心吧!不管怎么修,这书上讲,先从亲友修,这没错。但是对你而言,这样可以让你很容易生起慈心、让你具有让众生离苦得乐的慈悲心,从那个地方开始修就可以了。经书这样讲说从那边开始修,事实上还是要观察一下,要从你自己最容易生起的地方起修。

   问:有啊!对妈妈会生起贪着的心。

   答:怎么对妈妈不生起慈悲心,而生起贪着心?她没有快乐,她失去痛苦,有什么好贪着的?因为贪着是以非理作意的寻伺分别心作助伴,生起来的贪心。对母亲,观她是最可爱的、最悦意的,那不是贪着,那是如理相应,是与事实相符合。当你有欲求心或是需求心,那个爱不表示就是贪着,因为你贪爱佛位,你也想成佛,对不对?你可以说那是贪欲吗?这不是一般的烦恼贪心吧!你贪爱众生得到快乐,那不是贪心喔!那与烦恼贪心是不一样的。你看众生是最可爱的,那不是贪心,这要分清楚喔!你希望众生离苦得乐,那是一种与实相相符顺的心所。

  

  附录一

  五道十地十波罗蜜对照表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八讲 因果七教诫》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