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八讲 因果七教诫▪P3

  ..续本文上一页

   所谓真正的报恩,是把一切众生所不要的痛苦根本断除,把一切众生所需要的安乐全部圆满,让众生究竟圆满的离苦得乐,把众生安置在这样的佛陀果位,这是最好的报恩,也才是真正的报恩。如同我们上次所比喻的那个瞎眼、发疯,并往悬崖走过去的母亲,众生也是这样,众生被无明暗蔽,像瞎眼一样,没有抉择善业的智慧,同时又没有明眼人(师长)的引导,告诉他增上生及决定胜的法道,然后又刹那刹那地造三恶道的业,所以也刹那刹那地往赴悬崖去了。这种情况之下,你若观想众生是最可爱的对象,那么众生处在悲苦之境时,你要报恩。

   我们与众生是一样的颠倒──“以苦为乐,以无常为常,以无我为我,以不净为净”;也与众生一样的想要安乐、不要苦。尽管如此,我们与众生所不同的就是,得到了具足十八要件,可以修学佛法的暇满人身,而且值遇大乘教法,特别碰到了可以实修显密双运的圆融教法,只不过是自己不修罢了。事实上教授口诀都在,宗喀巴大师可以让你一世成佛的速圆善业,那种成佛的显密双运圆融教法都有了,若去修,一定有能力成办的。或许你会想,我怎么可能做得到呢?这只是你心中不想成办罢了,你的心退了。有什么比用这个身体成佛更好的事?印度与西藏的很多祖师都成就佛菩萨果位了。你可能认为,他们的身体是无价之宝,比起我们更超胜,我们现在所得到的身体是比较卑劣的!不是这样的,他们成就佛菩萨功德的身体,和我们现在的身体一模一样。密勒日巴尊者更是悲惨,他还没有地方可住,住山洞,又没有东西吃,只吃那荨麻,吃得整个身体变成绿色,但是他成佛了。我们现在吃的东西比尊者吃得更好、更丰富,怎么不可能成佛?我们的问题出在我们舍不掉身体,却舍掉了我们的心!我们的心提不起来,这是我们的错误。

   假使众生知道你一定要成就佛道,同时他们又一直都没有得到任何快乐,因此他们就只有寄望你来救了。他们一生中开一个会,说:“我们这么的悲惨,想要离苦得乐,到底有谁能够让我们离苦得乐?”共同决议说,就是要你来救他们,指定你。我们现在已经碰到这么好的教法,却不修行,而只是去做那个降伏敌人、守护眷属的工作。众生到了临死的时候,就说:“啊!原来他也是颠倒的,我怎么寄望于他,怎么寄望这个人来救我们。”我们求受皈依律仪的时候,众生是很欢喜的,对我们的寄望也很大。之后我们又受菩萨戒,进而受密乘戒,众生更是欢喜。结果我们没有修,这种做法是让人很讶异的,虽然承诺很多很大,然后修的却是那么的少。有这么一说:“《大白伞盖》的经书,水不能漂,火不能烧,毒不能侵。”有人不相信,就把一只驴子及经书绑在一起,放在水中,结果驴子被水冲走了,经书也漂流散掉了。那个人就说:“一切都不可相信,都是骗人的!”就像这比喻一样,我们不但受皈依,还受戒,所以一只狗很寄望我们能救它;结果我们都不修行,死的时候反而是我们先到地狱去,狗还没到地狱呢!它不会很讶异吗?所以他们没有到地狱之前,我们不要先到。如果我们先到了地狱,面对它也很不好意思吧!

   在知道众生这么寄望于我们的情况之下,我们更不要妄自菲薄,只有我们有能力被寄望,我们应该很谨慎地好好把握自己拥有的机会,来闻思教法。特别是皈依的时候,我们要依着佛陀的身功德、语功德、意功德,还有事业功德,这些功德都是我要得到的,我有能力得到的。我们知道,如果成佛的话,佛陀每个毫光都可以成办无边众生的无边义利。如果你可以这样修佛陀功德,对众生启发大悲心,诸佛菩萨真的会一直很高兴的守护着你,一点都不用害怕,所以要有自豪的心,要提起这个心来报恩。

   基于知母、念恩、报恩之上,我们修第四点悦意慈。事实上知母、念恩、报恩之上,并不需要刻意修悦意慈,也顺便会得到这功德的。悦意慈是说,我们观众生都像是母亲爱独子一样的,看众生是最可爱的心,称为悦意慈。与大慈心不一样,大慈心是说对于失去快乐的众生,希望他们得到快乐及快乐的因的那种心。大悲心与大慈心,何者先修不一定,你可以先修大悲心,之后再修大慈心;也可以先修慈心,后修悲心。

   大慈心的功德是很殊胜的,如果以一切失去快乐的众生做所缘境,然后想说,多么地希望他们得到乐及乐因,祈愿他们得到乐及乐因!而且一切众生得到乐及乐因的工作,皆由我来成办!并以这样的心去向观世音菩萨祈愿。这样的来修慈心,经书上说可以得到梵天八德,或许更多功德。总之,修慈心一刹那,功德是无量无边的,这在佛经里有讲到。

   有这样的比喻,种田需先犁地,以六道众生父母观这个法,把心地整平,在平等舍平坦的心地上,种下大悲种子,再灌浇慈水,这样菩提苗芽可以很快生长。如果说可以先修平等心,对众生的慈悲心才会一样,不会说对某些人慈悲,对某些人不慈悲,会平等的对待众生。

   总之,如果你可以得到具量的住平等舍功德,那是最好不过的,但是因为住平等舍很难修,如果一时之间修不起来,你可以先修慈,对象先从自己的亲眷开始修,因为你最爱他们了,所以先修让他们快乐。推而广之,朋友、中庸众生、最后怨敌,然后一切众生,依次往上修,这样慈心才能够真正生起来。修大悲心也是如此,你不可能一下子做到让所有众生离苦,这就像我们念经一样,有口无心是没有功德的,生不起那种量。也就是从悲心能生起来的地方修起,就以市场上的鱼为例,你想想鱼的痛苦吧!虽然现在仍活着,但是卖鱼的人可能很快地就要抓它起来剖腹刮鳞了,它无处可逃只能在那边等待着被宰杀,你想想它的苦境,去思惟,就这样,以最苦的众生做所缘境,开始修。诸如畜生道的苦很多吧!人道的苦也很多吧!就以这些所缘境。从最容易修学的地方开始修起,一直推演,悲心就容易生起来了。

   菩萨什么时候会掉眼泪呢?想到众生一天到晚,不断地以身与心造苦及苦因的恶业,想到这些恶业会引导众生到三恶道受苦的情景,他就无时不在哭泣、落泪。有唐卡画菩萨掉眼泪,用蓝色的颜料去书写一个种子字,以表示菩萨一直在那里为众生的悲苦而掉泪。菩萨看到众生受苦的情景,因着他内在的菩提心,外相上眼睛落泪了,然后身体也毛孔直竖,很畏惧、很苦,不知道怎么来救护。有水的地方才有水鸟来栖息,所以你看到水鸟的时候,这地方一定有水;你看到山上有烟的地方一定有火。这比喻什么呢?比喻菩萨因为内在有真正菩提心,所以当他看到众生的痛苦,并为苦所侵逼的时候,他的外相是掉眼泪、毛孔直竖,内心很畏惧、很不忍心。真正有菩提心的菩萨,当他看到众生受苦的时候,是有这样一个外相征兆。

   噶当派格西朗日唐巴,《修心八颂》的作者,因为一直修大悲心与菩提心的关系,他那一世只笑过三次,大家称他为“黑脸大悲行者”。他是因为众生而不微笑的,他一直惦着众生的悲苦,就不由得很严肃。而他笑过的三次,是为什么事呢?我就举一个例子说,树木长在湖中,有一个人说,“我要去挖水中的树根。”树木头的根深植水底,怎么可能把树木的根挖出来呢?他是因为这个人的愚痴而笑了出来。现在我们看电视综艺节目,里面很多开怀大笑的故事,我们一天笑几十次,这表示我们是菩萨?

   那么什么是真正生起具相大慈心与大悲心的量呢?格西博朵瓦说,当你的孩子受苦时,你觉得不能忍受的这种心情,以此对待一切众生,这是大悲心生起来的量。当你以希望你的孩子得到快乐的那种心去对待一切众生的时候,就是大慈心生起来的量。像对你孩子一样的,希望并且去做让众生离苦得乐的事业,这种心,就是大悲心与大慈心生起的量。

   至于怎么修大慈心及大悲心?你应该思惟:“一切众生根本就没有无漏的(没有烦恼)的快乐,就连有漏的快乐也没有,所以多么希望他们具足有漏的快乐(指世俗菩提心)。”从这样开始修起。把他们看做是失去快乐的众生,以此当做所缘,这样依次向上修慈心。大悲心的修法也是一样,你以受苦众生当所缘,去修“多么希望他能够脱离痛苦,让我来成办让他脱离痛苦”,依次地去修,并且要从最痛苦的地方去修。若以没有痛苦的众生当所缘去修,悲心是生不起来的,应该从具有很大痛苦的众生那里去修,你会很容易地生起真实的悲心。

   真实的修学大悲心并不是在法座坐着,闭眼暝思,念一遍“愿一切众生远离苦及苦因”就算数了,那没感觉,不是修法。应该依次第缘苦境来修,依着不同的阶段循序一直往上修,然后圆满它。挂在嘴巴上的大悲心,不是真正大悲心的修法。就像碗中有很多水,初把糌粑粉放进去,糌粑粉只会浮在水面上,不会沉到水里,你还要用手指去搅和,才会结成可以吃的糌粑,就像这样,你刚开始修悲心,就想要一下子现起,这只是嘴巴上的悲心,不是真正的悲心。

   所缘境很重要,以大悲心来说,你要以悲苦众生、特别是以最悲苦众生做所缘境来开始;而忍辱就要从你最嗔恚的众生着手,以他们来做你的所缘境来修;大慈心的修法要以饥渴难忍,并且失去一切快乐的众生当所缘境去修习。就像要甜,就修糖果,要辣,就修辣椒!从你周遭的受苦众生开始,推及这个城市、这个国家的众生,之后推广到别的国家、一个洲际、整个世界、阎浮提众生、三千大千世界众生,然后无边刹土众生,以他们做所缘境去修悲心。

   悲心与大悲心是不一样的,当你生起说:“啊!愿一切众生都能够离开痛苦及苦因!”这些是和二乘(声闻、缘觉)所共的,不是大悲心。若是救护的大悲心,你必须有:“这一切众生的苦及苦因,都由我一个人来荷担,由我来救护。”这样子才称为大悲心,否则只是悲心而已。悲心二乘也有的。所以在救护之上,…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八讲 因果七教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