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綱要(下冊) 第十八講 因果七教誡▪P3

  ..續本文上一頁

   所謂真正的報恩,是把一切衆生所不要的痛苦根本斷除,把一切衆生所需要的安樂全部圓滿,讓衆生究竟圓滿的離苦得樂,把衆生安置在這樣的佛陀果位,這是最好的報恩,也才是真正的報恩。如同我們上次所比喻的那個瞎眼、發瘋,並往懸崖走過去的母親,衆生也是這樣,衆生被無明暗蔽,像瞎眼一樣,沒有抉擇善業的智慧,同時又沒有明眼人(師長)的引導,告訴他增上生及決定勝的法道,然後又刹那刹那地造叁惡道的業,所以也刹那刹那地往赴懸崖去了。這種情況之下,你若觀想衆生是最可愛的對象,那麼衆生處在悲苦之境時,你要報恩。

   我們與衆生是一樣的顛倒──“以苦爲樂,以無常爲常,以無我爲我,以不淨爲淨”;也與衆生一樣的想要安樂、不要苦。盡管如此,我們與衆生所不同的就是,得到了具足十八要件,可以修學佛法的暇滿人身,而且值遇大乘教法,特別碰到了可以實修顯密雙運的圓融教法,只不過是自己不修罷了。事實上教授口訣都在,宗喀巴大師可以讓你一世成佛的速圓善業,那種成佛的顯密雙運圓融教法都有了,若去修,一定有能力成辦的。或許你會想,我怎麼可能做得到呢?這只是你心中不想成辦罷了,你的心退了。有什麼比用這個身體成佛更好的事?印度與西藏的很多祖師都成就佛菩薩果位了。你可能認爲,他們的身體是無價之寶,比起我們更超勝,我們現在所得到的身體是比較卑劣的!不是這樣的,他們成就佛菩薩功德的身體,和我們現在的身體一模一樣。密勒日巴尊者更是悲慘,他還沒有地方可住,住山洞,又沒有東西吃,只吃那荨麻,吃得整個身體變成綠色,但是他成佛了。我們現在吃的東西比尊者吃得更好、更豐富,怎麼不可能成佛?我們的問題出在我們舍不掉身體,卻舍掉了我們的心!我們的心提不起來,這是我們的錯誤。

   假使衆生知道你一定要成就佛道,同時他們又一直都沒有得到任何快樂,因此他們就只有寄望你來救了。他們一生中開一個會,說:“我們這麼的悲慘,想要離苦得樂,到底有誰能夠讓我們離苦得樂?”共同決議說,就是要你來救他們,指定你。我們現在已經碰到這麼好的教法,卻不修行,而只是去做那個降伏敵人、守護眷屬的工作。衆生到了臨死的時候,就說:“啊!原來他也是顛倒的,我怎麼寄望于他,怎麼寄望這個人來救我們。”我們求受皈依律儀的時候,衆生是很歡喜的,對我們的寄望也很大。之後我們又受菩薩戒,進而受密乘戒,衆生更是歡喜。結果我們沒有修,這種做法是讓人很訝異的,雖然承諾很多很大,然後修的卻是那麼的少。有這麼一說:“《大白傘蓋》的經書,水不能漂,火不能燒,毒不能侵。”有人不相信,就把一只驢子及經書綁在一起,放在水中,結果驢子被水沖走了,經書也漂流散掉了。那個人就說:“一切都不可相信,都是騙人的!”就像這比喻一樣,我們不但受皈依,還受戒,所以一只狗很寄望我們能救它;結果我們都不修行,死的時候反而是我們先到地獄去,狗還沒到地獄呢!它不會很訝異嗎?所以他們沒有到地獄之前,我們不要先到。如果我們先到了地獄,面對它也很不好意思吧!

   在知道衆生這麼寄望于我們的情況之下,我們更不要妄自菲薄,只有我們有能力被寄望,我們應該很謹慎地好好把握自己擁有的機會,來聞思教法。特別是皈依的時候,我們要依著佛陀的身功德、語功德、意功德,還有事業功德,這些功德都是我要得到的,我有能力得到的。我們知道,如果成佛的話,佛陀每個毫光都可以成辦無邊衆生的無邊義利。如果你可以這樣修佛陀功德,對衆生啓發大悲心,諸佛菩薩真的會一直很高興的守護著你,一點都不用害怕,所以要有自豪的心,要提起這個心來報恩。

   基于知母、念恩、報恩之上,我們修第四點悅意慈。事實上知母、念恩、報恩之上,並不需要刻意修悅意慈,也順便會得到這功德的。悅意慈是說,我們觀衆生都像是母親愛獨子一樣的,看衆生是最可愛的心,稱爲悅意慈。與大慈心不一樣,大慈心是說對于失去快樂的衆生,希望他們得到快樂及快樂的因的那種心。大悲心與大慈心,何者先修不一定,你可以先修大悲心,之後再修大慈心;也可以先修慈心,後修悲心。

   大慈心的功德是很殊勝的,如果以一切失去快樂的衆生做所緣境,然後想說,多麼地希望他們得到樂及樂因,祈願他們得到樂及樂因!而且一切衆生得到樂及樂因的工作,皆由我來成辦!並以這樣的心去向觀世音菩薩祈願。這樣的來修慈心,經書上說可以得到梵天八德,或許更多功德。總之,修慈心一刹那,功德是無量無邊的,這在佛經裏有講到。

   有這樣的比喻,種田需先犁地,以六道衆生父母觀這個法,把心地整平,在平等舍平坦的心地上,種下大悲種子,再灌澆慈水,這樣菩提苗芽可以很快生長。如果說可以先修平等心,對衆生的慈悲心才會一樣,不會說對某些人慈悲,對某些人不慈悲,會平等的對待衆生。

   總之,如果你可以得到具量的住平等舍功德,那是最好不過的,但是因爲住平等舍很難修,如果一時之間修不起來,你可以先修慈,對象先從自己的親眷開始修,因爲你最愛他們了,所以先修讓他們快樂。推而廣之,朋友、中庸衆生、最後怨敵,然後一切衆生,依次往上修,這樣慈心才能夠真正生起來。修大悲心也是如此,你不可能一下子做到讓所有衆生離苦,這就像我們念經一樣,有口無心是沒有功德的,生不起那種量。也就是從悲心能生起來的地方修起,就以市場上的魚爲例,你想想魚的痛苦吧!雖然現在仍活著,但是賣魚的人可能很快地就要抓它起來剖腹刮鱗了,它無處可逃只能在那邊等待著被宰殺,你想想它的苦境,去思惟,就這樣,以最苦的衆生做所緣境,開始修。諸如畜生道的苦很多吧!人道的苦也很多吧!就以這些所緣境。從最容易修學的地方開始修起,一直推演,悲心就容易生起來了。

   菩薩什麼時候會掉眼淚呢?想到衆生一天到晚,不斷地以身與心造苦及苦因的惡業,想到這些惡業會引導衆生到叁惡道受苦的情景,他就無時不在哭泣、落淚。有唐卡畫菩薩掉眼淚,用藍色的顔料去書寫一個種子字,以表示菩薩一直在那裏爲衆生的悲苦而掉淚。菩薩看到衆生受苦的情景,因著他內在的菩提心,外相上眼睛落淚了,然後身體也毛孔直豎,很畏懼、很苦,不知道怎麼來救護。有水的地方才有水鳥來棲息,所以你看到水鳥的時候,這地方一定有水;你看到山上有煙的地方一定有火。這比喻什麼呢?比喻菩薩因爲內在有真正菩提心,所以當他看到衆生的痛苦,並爲苦所侵逼的時候,他的外相是掉眼淚、毛孔直豎,內心很畏懼、很不忍心。真正有菩提心的菩薩,當他看到衆生受苦的時候,是有這樣一個外相征兆。

   噶當派格西朗日唐巴,《修心八頌》的作者,因爲一直修大悲心與菩提心的關系,他那一世只笑過叁次,大家稱他爲“黑臉大悲行者”。他是因爲衆生而不微笑的,他一直惦著衆生的悲苦,就不由得很嚴肅。而他笑過的叁次,是爲什麼事呢?我就舉一個例子說,樹木長在湖中,有一個人說,“我要去挖水中的樹根。”樹木頭的根深植水底,怎麼可能把樹木的根挖出來呢?他是因爲這個人的愚癡而笑了出來。現在我們看電視綜藝節目,裏面很多開懷大笑的故事,我們一天笑幾十次,這表示我們是菩薩?

   那麼什麼是真正生起具相大慈心與大悲心的量呢?格西博朵瓦說,當你的孩子受苦時,你覺得不能忍受的這種心情,以此對待一切衆生,這是大悲心生起來的量。當你以希望你的孩子得到快樂的那種心去對待一切衆生的時候,就是大慈心生起來的量。像對你孩子一樣的,希望並且去做讓衆生離苦得樂的事業,這種心,就是大悲心與大慈心生起的量。

   至于怎麼修大慈心及大悲心?你應該思惟:“一切衆生根本就沒有無漏的(沒有煩惱)的快樂,就連有漏的快樂也沒有,所以多麼希望他們具足有漏的快樂(指世俗菩提心)。”從這樣開始修起。把他們看做是失去快樂的衆生,以此當做所緣,這樣依次向上修慈心。大悲心的修法也是一樣,你以受苦衆生當所緣,去修“多麼希望他能夠脫離痛苦,讓我來成辦讓他脫離痛苦”,依次地去修,並且要從最痛苦的地方去修。若以沒有痛苦的衆生當所緣去修,悲心是生不起來的,應該從具有很大痛苦的衆生那裏去修,你會很容易地生起真實的悲心。

   真實的修學大悲心並不是在法座坐著,閉眼暝思,念一遍“願一切衆生遠離苦及苦因”就算數了,那沒感覺,不是修法。應該依次第緣苦境來修,依著不同的階段循序一直往上修,然後圓滿它。挂在嘴巴上的大悲心,不是真正大悲心的修法。就像碗中有很多水,初把糌粑粉放進去,糌粑粉只會浮在水面上,不會沈到水裏,你還要用手指去攪和,才會結成可以吃的糌粑,就像這樣,你剛開始修悲心,就想要一下子現起,這只是嘴巴上的悲心,不是真正的悲心。

   所緣境很重要,以大悲心來說,你要以悲苦衆生、特別是以最悲苦衆生做所緣境來開始;而忍辱就要從你最嗔恚的衆生著手,以他們來做你的所緣境來修;大慈心的修法要以饑渴難忍,並且失去一切快樂的衆生當所緣境去修習。就像要甜,就修糖果,要辣,就修辣椒!從你周遭的受苦衆生開始,推及這個城市、這個國家的衆生,之後推廣到別的國家、一個洲際、整個世界、閻浮提衆生、叁千大千世界衆生,然後無邊刹土衆生,以他們做所緣境去修悲心。

   悲心與大悲心是不一樣的,當你生起說:“啊!願一切衆生都能夠離開痛苦及苦因!”這些是和二乘(聲聞、緣覺)所共的,不是大悲心。若是救護的大悲心,你必須有:“這一切衆生的苦及苦因,都由我一個人來荷擔,由我來救護。”這樣子才稱爲大悲心,否則只是悲心而已。悲心二乘也有的。所以在救護之上,…

《菩提道次第綱要(下冊) 第十八講 因果七教誡》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