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綱要(下冊) 第十九講 自他相換修習次第

  第十九講 自他相換修習次第

   今天我們已經得到堪能修學佛法的暇滿人身,應該好好予以利用。因爲死無定期,什麼時候死不知道,而我們所得的相續仍不是自主的,是爲煩惱及惑業所自在(主宰),所以趁著還不爲它們所自在、牽絆的此刻,盡可能的來修學諸佛正法,這是我們的責任。

   佛法要能廣求多聞,但是與其懂那麼多,倒不如把所聽聞到的法,特別是道次第用來修行。由于法是無量無邊的,而我們不可能遍知一切法,因此如果能夠把所知道的教法,即使只有一、兩種,落實在生活中實修,然後得到利益是很重要的。

   雖然說,再一次獲得暇滿人身是成佛很重要的所依,但是我們修學諸佛的正法,求取佛法的心要精髓,目標如果僅僅定在來世能夠得到暇滿人身,是不對的。即使你得到暇滿的妙善人身,但它卻爲煩惱和業所自在、所系縛,當有一天,業報成熟時,還是會墮到叁惡道去受苦,所以是不可保信的。因此我們應該知道,只要在煩惱及業未斷盡之前永遠都有危險,是以應該追求那種能出離生死的方法,就是解脫之道。

   我們知道叁苦中最主要的是行苦,也就是有漏(有煩惱)的五取蘊苦,直至你斷離這個有漏的身心之前,它一定是以痛苦爲體性的。換句話說,輪回裏面的一切安樂都是以苦爲體性。要能夠真正的斷離有漏的身心苦缰,要把輪回根本的無明斷除,就必須修學與無明正相違的無我空性智慧。想要得到這種修證,就必須先聞思抉擇無我空性智慧的內涵。直至獲得止觀雙運定(叁摩地)之前,你是無法對治無明的。要能夠得到這種止觀雙運定及勝觀的無我空性智慧必須先有增上定學,而增上定學又必須以增上戒學爲根本,這個戒學又必須以出離心爲動機來持守。如果沒有對輪回的痛苦産生出離心,那解脫之道是無法學的。因爲你沒有生起欲求解脫的這種出離心,那你所修的法也就變成下士道次的法,而我們修學教法的目的,是要在圓滿自他二利。在能夠圓滿自他二利之前,必須先修學能夠圓滿自他二利的近取因(它的前因),不修因是不會得到果的。

   根本大悲心的修學來自于菩提心的圓滿,不修學這個大悲心和菩提心就無法圓滿自他二利。總的來說,現在來聽受正法,我們的動機應該安立在“爲了能夠圓滿一切衆生的義利,我一定要成佛”的菩提心上。爲了成佛一定要修學成佛之道,要能夠行持一定要先串習,串習之前一定要先了知怎麼串習,而了知來自于聽聞。因此當下我們要以菩提心爲意樂,來聽聞菩提道次第的教授。

   菩提道次第教授的聞、思、修、證,是實修的教授,但因爲教授者和聽聞者都沒時間,所以根本沒有辦法以實修教授來做指導。那要怎麼做呢?首先需要在師長面前得到所有《廣論》的教授,得到整個教法相續(傳承)的加持,這是需要的。有時間的時候,自己才能夠慢慢的思、修,乃至再進一步地去修證。

   現在大家人手一冊《廣論》,研討的也很好,對于道次第應該很熟了,但是一說到修行,卻去找別的法來修,這是錯誤的。好象說,汽車的跑道在左邊,你卻在右邊開,這是錯誤的。論典中完全涵蓋了整個成佛之道的修法,這成佛之道你不去走,卻去祈求其他的旁門左道,這是不對的。把道次第的教授放在一邊,卻只修四念住,那也是錯誤的,因爲那樣把法門修小了。如果你一天中,能夠把整個菩提道次第教授的道體,從第一步到最後一步,完整的做一次憶念修,那就能取得心要了,你的人生也就能有意義,暇滿人身沒有空過。即使你得到禅定及止(奢摩他),乃至于能夠親見本尊,這些功德當然是有的,但是較之能夠在一天之中,把道次第的道體從第一步到最後一步,做憶念修,那種功德是不能比較的,能憶念修道次第的功德是無量無邊的。

   平常談話到最後總有個結語,在這裏千言萬語,我們的總結就是“我們要好好修學正法”。那要修學什麼樣的正法?怎麼修呢?就是修學叁士道次第的教授。叁士道次第教授的論典是什麼呢?最好的莫過于《廣論》。

   菩提道次第教授所闡述的門徑有四種:“甲一、爲顯其法根源淨故開示造者殊勝;甲二、令于教授起敬重故開示其法殊勝;甲叁、如何講聞二種殊勝相應正法;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

   要學一樣新東西,必須有老師教,這是一定的。無始以來未曾走過的成佛之道,沒有師長的教授是絕不可能成就的,所以,開始能依止師長是很重要的。

   關于第四點,如果以正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分兩項:“乙一、道之根本親近知識軌理;乙二、既親近已如何修心次第”。依止之後,如何修心之次第分兩項:“丙一、于有暇身勸取心要;丙二、如何攝取心要之理”。我們都知道,暇滿人身是很稀有珍貴的,就像仆人突然獲得金礦一般,但是得到暇滿人身的意義在什麼地方?如果你覺得,我得到的這個暇滿人身是這麼的珍貴難得,所以歡歡喜喜的運用它來修學正法,往這條路上走,那就是得到修學暇滿的意義。因爲死無定期,而死的時候只有佛法才有幫助,所以必須在得到暇滿人身的當下就來修學佛法、求取心要才對。所取的心要分叁項,即共下、共中及上士道次,而共中士道次是屬于上士道次引導的前行,我們已經簡要講過。

   上士道次的修心分叁項來說明:“己一、顯示入大乘門唯是發心(發菩提心);己二、如何發生此心道理”;還有就是“己叁、既發心已學行道理(發心之後如何學行菩薩道的道理)”。“庚二、修菩提心次第”分兩項:辛一、于七因果之上而發心;以及由 辛二、自他相換之上去發菩提心。因果七支教誡的發心法,我前面已經簡要的介紹完了。

   自他相換的發心法,是由寂天菩薩傳下來的,其菩提心的發心之量,及發心的能力比較強,所以必須有基礎。它主要的傳承是來自釋迦牟尼佛傳給文殊菩薩,文殊菩薩傳給寂天菩薩,寂天菩薩傳給阿底峽尊者,再傳給噶舉巴祖師種敦巴尊者,之後傳給博多瓦、夏拉瓦,最後傳給朗日唐巴和伽喀巴。

   在那個時代,因爲這個法門太不可思議了,所以它的傳承是單傳而不普傳。那爲什麼後來會變成普傳,它的法源是怎麼來的呢?是來自于伽喀巴大師。伽喀巴大師聽到朗日唐巴(《修心八頌》的作者)的一首偈頌:“一切衰損我自取,一切勝利歸衆生。”(原文“粗惡穢言我取受,願將勝利奉獻他”,如石法師譯)很高興。但由于那時朗日唐巴已經圓寂了,所以無法前去請教。之後伽喀巴大師依止另一位祖師夏拉瓦,夏拉瓦爲他講了很多的法。伽喀巴大師當時就曾請問夏拉瓦祖師說:“我聽到朗日唐巴的一首偈頌“一切衰損我自取,一切勝利歸衆生。”這句話有沒有法源根據?堪不堪修?能不能成就佛道?”夏拉瓦對他說:“如果你不想成佛便罷!要成佛一定要修這種自他相換的修心法門。”從那以後,伽喀巴大師就認定,原來成佛之道是來自于自他相換這樣的修心轉念法門。伽喀巴大師向夏拉瓦大師學了自他相換的修心法門之後,認爲這麼珍貴稀有的教法,如果只有單傳或密傳,衆生實在太沒有福報了,會很遺憾。所以從他開始予以普傳,並造了《修心七義》。

   自他相換法的法源,主要來自于《入行論》;《月童子請問經》也講自他相換法。典故是這樣的,月童子的母親生了很多男孩並夭折了,後來,怕以男孩的名字來命名,兒子會死掉,所以就給他取一個女孩子的名字,而他也存活了。當時在印度,兒子是要繼承父業的,雖然月童子的父母不是作生意的,可是他卻堅持要做生意,並且不但不聽父母的勸告,還打父母。月童子做生意得到的利潤,供養過父母兩次。但因爲他不聽父母的勸告,又打父母,所以得到如下的果報:有一次他來到一個城市做生意,有很多女孩子服侍他;然後又到更遠的第二個城市,有更多的女孩子來服侍他;這是來自于他兩次供養父母的果報。後來到了一個很偏僻的城市做生意,卻是到了孤獨地獄的境界,他看到衆生皆在受苦,其中一個衆生的頭上有個很大的旋火輪在轉,使得那衆生的頭很痛。月童子就問:“你爲什麼會受旋火輪轉動的苦呢?”受苦的衆生說:“是因爲以前打了父母的緣故,所以得到這個果報。”月童子因爲也曾經打過他的父母,而今發現果報會是這樣,聽了很害怕。瞬時空中的旋火輪就飛到月童子的頭上旋轉,使他受無量的痛苦。月童子就觀修大悲心,說:“和我一樣對父母不孝順的衆生,所有這樣的苦及苦因所感得的異熟果、等流果等的果報,全部由我來承受!”就是說,衆生打父母的苦報,都由月童子一個人承受。這樣觀修的結果,馬上旋火輪騰空而去,就不再受報。緣起就是這樣。因爲他修學愛他執,棄舍我愛執,所以得到這種功德。《入行論》以這個做根據說:“如果你能夠以一切衆生做所緣,修學斷除我愛執,一心修學利他行(愛他執);而且爲了圓滿衆生的義利要成佛,這種心一旦發起,那功德是無量無邊的。”(原文“若僅思療愈有情諸頭疾,具此饒益心,獲福無窮盡。”“況欲除有情無量不安樂,乃至欲成就有情無量德。”,如石法師譯)

   釋迦牟尼佛的前生當凡夫衆生時,也是在地獄發菩提心。《報恩經》說:有一次,凡夫的釋迦牟尼佛墮地獄,拖了個很重的車輪子。他很多地獄衆生的同伴也都拖車輪子,拖不動,被毒打而倒在地上。世尊看了不忍,就說:“讓我來拖好了。”獄卒說:“各報各的業,憑什麼你來代受。”就打世尊前生的凡夫衆生身。這事讓世尊起了更大的悲心:“希望像受這樣無邊苦報衆生的苦,都由我一人來承受。”由此大悲心的因緣,他馬上從地獄投生到天界去。到天界之後,他勵力修學去除我愛執,修學愛他執,是這樣發起菩提心的。

   世尊講“自他相換”法行的法源根據是《華嚴經》。而“自他相換”的修學次第,首先是修學自他平等…

《菩提道次第綱要(下冊) 第十九講 自他相換修習次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