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綱要(下冊) 第十九講 自他相換修習次第▪P3

  ..續本文上一頁和“我愛執”,把“我愛執”的山岩擊碎的話,“我執”城堡也就快垮了。所以主要最難對治的是“我愛執”,一定要全力攻破“我愛執”,摧滅它,“我執”也就松動了。

   一定要好好的思惟“我愛執”的過患,生死輪回的各種痛苦、缺失都是由它産生的,即便得到解脫之後,也還是如此。二乘的阿羅漢聖者,他們修無我空性智慧,可是無法去除我愛執。所以雖然他們證得無我空性智慧,得到寂滅之樂,還是不想利益衆生,就墮在寂滅邊裏頭,因此功德不能圓滿,缺失不能斷盡。

   能摧滅“我愛執”的炸彈是慈心及悲心,然而修慈心和悲心卻不能夠傷損、摧破“我執”。當你心中生起現行嗔恚(因我愛執而愛自憎他,生起嗔心)的時候,不可能同時也生起慈心;當你心中生起慈心的時候,也不可能生起現行的嗔心;“我愛執”與“慈心及悲心”這兩個行相當下是相違的,不可能同時並存。雖然它們是相違的,可是慈心與悲心也無法根斷無明的實有執著。然而值得一提的是,你若能夠真實觀“我愛執”的過患,就可以同時暫時的遮止“我執”和“我愛執”,就像祈求加持讓我能夠摧滅“我愛執”的大魔,同樣有這種效果。如果能恒常的觀“我愛執”的過患,經若幹時候,心中自然生起“愛他執”的功德。

   再來必須講說“愛他執”的功德。長期以來,我們未曾修學過“愛他執”,所以我們不是菩薩,也當不了菩薩。從輪回界開始、到修道,乃至于成佛,這一切善功德,一切好的果報都來自于“愛他執”。一切的損害、非善品(包括地獄道衆生的受苦),皆源自于“我愛執”。所以講說“一切過咎歸一”,一切的過失只有一個──“我愛執”。外在的世界沒有所謂真正的敵人和真正的親友,真正的親友是誰?是“愛他執”。真正的敵人是誰?是“我愛執”。因爲“我愛執”的鼓動,所以你貪求圖利、自私自利,因此殺生、造惡業。由于殺生的關系,所以短壽、多病的種種果報就跑出來;因爲“愛他執”的關系,所以你會想利益衆生而斷殺生,因此你會長壽,同時還造就很多的異熟果及等流果。

   若是真心想修學大乘教法,修行的精髓就在這裏。沒有所謂的“外面的怨敵”,沒有這回事,要真心地去觀照自己內在的“我愛執”,“我愛執”才是自己的敵人,要把它摧破;自己內在的“愛他執”是一個很好的親友,要讓這種功德生起,這是大乘教法修行的精髓。恒常守護所緣,持續、永恒的觀“我愛執”的過患,“愛他執”的勝利,一直修,若幹時候便可以證起自他相換。“我愛執”和“愛他執”這兩個,倘若不觀它的過失及功德,自他相換的法行是換不出來的。以我們目前的情況,能不能真正的做到自他相換呢?是換不過來的,但是還是要換,認真的修,還是換得過來的!

   自他相換不是說把你換成我,把我換成你。自他相換是換什麼?是把平常愛自己的心去愛別人,把不管別人、不愛別人的心,換成不愛自己,愛別人。不管自己去愛別人,舍己爲人是很困難的,但是你要從自己去安立起來。自他相換修行所得到證量是第一流的,倘若證不起來,僅由耳朵聽到也是非常好的善根,光是聽聞的功德就不可思議。以前佛陀講經的時候有五百只鵝來聽法,他們轉生到天界之後,繼續的修行教法,所以成爲佛的弟子。大乘教法的根本修學處就在此,認清功德和過失之後,就必須去正行相換。《上師荟供》文說,像我們一樣的愚夫,一心只想自利,所以輪回生死到現在;世尊一心單純的爲利他,所以成佛了(原偈頌“總之嬰愚之失唯自利,能仁之德所作純利他;加持能悟二者功過異,並以此心修自他相換。”)。這功過何須說呢!看了就知道。所以我們應該一心的修學“愛他執”,去除“我愛執”。當你勵力于功過的思惟,你會慢慢發現到你有能力,堪能自他相換的。總之,把你心中的“我愛執”摧滅掉,把“愛他執”的功德生起來,這兩個好好做起來後,就可以自他相換了。

   正行“自他相換”之後,就要修“施樂受苦”(布施快樂,取受痛苦)。施樂受苦是很重要、很稀罕、很珍貴的法門,可是如果前面的住平等舍(自他平等)沒修好,你就不能從內心思惟“我愛執”的過患,“愛他執”的功德,乃至于證成自他相換,你會害怕的,自然也做不到施樂受苦。要納受別人的病痛、痛苦,讓自己得病、受苦,你會害怕的,這就像作戰一樣,很困難吧!但還是要訓練的!舍己爲人是很困難,但是仍然要修。總之,菩提道次第教授的心要是這一點,能夠一心一意的利他,以摧破“我愛執”,這是修學的精髓。這個法不要丟失掉,好好想一想,這是修學佛法的根本,不要不重視,而一直去找其他的法,爲了枝末忘了根本,這樣不好。

   “自”與“他”就像“此山”與“彼山”,沒有絕對此山、絕對彼山這回事。你從這裏看,認爲這是此山,那是彼山對不對?可是在那邊看起來,這邊是彼山,那邊此山。

   有人會懷疑說:“我這樣修,真能修得起來嗎?真能夠自他相換嗎?”沒有一件事不是經由串習,經由串習沒有一件事不能成辦。佛陀就說:蠅蟲都可以成佛,何況你還是人呢?怎麼不可能成佛?總之,心裏肯串習,若幹時候一定能夠成辦。乍聽之下,當然是很困難。

   自他相換之後要修學施樂受苦。修施樂受苦的法行,有的人很高興,有的人很害怕。怎麼修比較好呢?如果說一下子不能取受衆生的痛苦,不能布施快樂給衆生,不能安心取受的話,你就先把自己個人今天的痛苦,我取過來受,然後再把我明天的痛苦、下個月的痛苦,取過來受,之後,把我下一年、下一世的痛苦,取過來受。先把自己的痛苦取過來,不要取別人的。就像布施,很多人由于太過悭貪,布施不出去,就把自己的東西從右手交給左手,說:“我給你。”就是這樣子給來給去,訓練自己成就布施。

   把別人的痛苦取過來,不是放在口袋裏裝起來,而是把別人所有的痛苦取過來,摧滅盤踞在心中,很堅硬的“我愛執”。若不能這樣做,即使你把它取過來還是沒用的,因爲你還是沒辦法摧滅“我愛執”,你還是只想到自己。

   修本尊法,自己是誓言尊,裏面有智慧尊,智慧尊裏是叁摩地的種子字,是叁摩定尊。我們就是要把“我愛執”完全收容在叁摩定尊裏,然後把“我愛執”完全摧滅掉;高高興興的取受,真的把別人所有的痛苦完全取過來。施樂受苦的修法次第是要先受苦,要把一切衆生的痛苦先取過來,這是拔苦予樂,是修大悲的體性。如果不能把衆生的痛苦先取過來,給他快樂是沒什麼意思的。苦取過來之後,再修大慈爲本質的施樂,布施你的快樂,把你一切的功德給他。

   受苦的對象下至無間地獄的衆生,上至十地菩薩最後邊際邊(十地菩薩最後邊際身,還有疑似無明,尚有微細的無明,最微細的所知障),將他們的痛苦,包括二乘阿羅漢聖者的所知障,還有很多未入道沒有登聖者位菩薩們的障礙,完全地取受過來。然後依次地將欲界天、阿修羅道等的痛苦也都取過來受。之後將人道、地獄、餓鬼、畜生等無邊的衆生的痛苦都取過來。不論是任何的痛苦、罪障、障礙,就像把頭發剃光光似的,完全取過來。這一切障礙、痛苦、罪障盡無余地取過來,全都放在自己心上,讓痛苦在我身上成熟,把“我愛執”摧滅。如同道次第的教授,先取叁惡道的痛苦,然後叁善道的痛苦,然後是阿羅漢,往上一直到菩薩;再由菩薩往下到二乘、善趣、惡趣,這樣一直的,前後上下完全地取。也可以將別的地區、別個國家的痛苦,我們這個地區、我們國家的痛苦,取來摧滅“我愛執”。

   過去密勒日巴尊者在山洞修學的時候曾說:“飛禽在天空翺翔,以訓練它的翅膀,老虎和豹在山岩上,上下的跑,以訓練它們的技藝,我是訓練我的菩提心。”寂天菩薩只做叁件事情,就是吃飯、睡覺、大便,其實他是以這叁件事情來修菩提心,來去除“我愛執”,成辦“愛他執”,修施樂受苦。還有朗日唐巴,他一生只哭過叁次,也只笑過叁次,他也是修施樂受苦的。我們不是受過菩薩戒了嗎?因此以前諸佛菩薩們所做的,我們也要一樣的做才對,所以應該修菩提心。

   今天所教的不要像是在水上畫畫,應該如同在石頭上刻字一樣,放在心上。

  【解惑篇】

   問:以心中生起次第來說,到底是“我執”先生起?還是“我愛執”先生起?

   答:是“我執”先生起。在證得無我空性智慧的當下,“我執”是生不起來的。但是下座後,“我執”還是會生起。證空性與解脫是不一樣的,證空性並不同時得到解脫。在見道位證空性的時候,證空性等持的當下,是可以不生起“我執”,可以對治“我執”,但是下座之後,也就是沒有等持的時候,“我執”還是會生起。到證得解脫位(涅槃)的時候,“我執”是去除了,但是“我愛執”還沒有斷除。城堡摧滅了,但是“我愛執”的山岩還在。一般來說,像我們一樣的的初發心行者,怎麼修學佛法呢?應該先修學世俗菩提心,再修學勝義菩提心,一定要這樣的次第比較好。之所以要這樣教授,以這樣的次第去修的理由是,如果你不先經由世俗菩提心的修學,就馬上教空性會很危險。

   有一個象皮的故事。以前印度有個大修行者,在大象皮做的洞蓬裏面修空性。有個國王向他求法,他沒有善巧方便就直接講空性。國王聽後,心生恐慌,想:“這個修行人講說空無所有,否定一切,是個外道。如果這樣的話,我們的國家不是變成外道法了嗎?”就把他殺掉了。後來又有一位師長向國王解說輪回痛苦,先修出離心,然後再修菩提心、大悲心,再加上空性。國王至此才了解:“原來這空性是有道理的,不是空無一物。”也後悔了;所以說,第一個修行者雖然教的是空性,但是因爲不善巧就誤導了國王。我們還是像國王一樣的學吧!先跟各位講出離心、菩提心,再講空正見比較好。先修世俗菩提心,再修勝義菩提心的理由在此。

   問:請問如何摧滅“我愛執”?

   答:你先學習什麼是“我愛執”?什麼是“愛他執”?先把這些認識清楚,完全了解之後再實修。在實修觀想時,你要怎麼想呢?“衆生給我痛苦受的時候,我會痛苦啊!”然而痛苦的不是你,是“我愛執”在痛苦,是“我愛執”在叫。當你覺得痛苦會傷害到“我”的時候,是傷害到“我愛執”。你認爲“痛苦的取受”是傷害到你?還是利益到你呢?若覺得是利益你,那還好,不會覺得害怕。如果覺得傷害到你了,這是“我愛執”的征相。平常沒有辦法傷害到“我愛執”,這時候可以傷害到它是好的。你覺得被傷害到了嗎?那是“我愛執”覺得,因爲有“我愛執”,才會覺得被傷害往了!被傷害到的是“我愛執”。總之,當你思惟受苦,可以讓你去除自他衆生的“我愛執”,然後生起自他衆生的“愛他執”的話,這表示修習成功。不過施樂受苦就很難說了。

  【注釋】

   注一:大乘以摧滅“我愛執”爲首要;凡夫所表現之自我愛惜乃是一切痛苦之因,且令他無法發菩提心,阻礙入大乘道。

   小乘以摧毀“我執”爲主,因爲執我爲實有是輪回因。

   原偈頌“加持認清惜我之沈疴,即是生起不欲苦之因;然後于之歸咎而懷恨,摧毀我執此巨大邪魔。”

  

  

《菩提道次第綱要(下冊) 第十九講 自他相換修習次第》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