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綱要(下冊) 第二十講 上士道次修心──我愛執與愛他執

  第二十講 上士道次修心──我愛執與愛他執

   今天我們得到這麼妙善的暇滿人身,它的價值超過摩尼寶珠是一定的,因爲雖然摩尼寶珠可以滿你的願,成辦你今世的希求,卻不能保證你下一世不墮叁途,也不能成熟你解脫成佛,而我們現在所得到的這個妙善的暇滿人身卻有這種功能和作用,所以我們應該很隨喜、很歡喜。我們之所以不知歡喜,是因爲我們沒有察覺到,這個暇滿的人身能夠成辦很長遠的義利。因爲沒有這種警覺,所以我們不知道隨喜自己的功德。既然我們了解到,這妙善的暇滿人身,其價值事實上超過摩尼寶珠,就應該不要讓剩下的人世空過,而有遺憾,要盡可能地以這個身體來成辦下一世的人天果位(現前增上生),乃至于究竟決定勝的果位。

   要知道,基于你個人在過去世,曾積造很多福德善因,並且由于你祈願的力量,和其他近取因的積造,今生才能得到這樣的暇滿人身。當你這麼辛苦依過去世的福德因緣,成就了今世的暇滿人身時,不用來完全投注于佛陀正法的修學,事實上比畜生道還不如了。以畜生來說,它由于過去造了惡業,感報畜生的身體,無法得到暇滿人身,所以不能修法,而我們在得到這個身體,能夠修法的當下,不拿來修學佛陀的正法,成辦更長久的義利,反而迷惑于今世的衣食名聲,這當然比畜生更不如了。

   從這個角度看起來,畜生道的衆生雖然也有貪嗔癡,但因爲它們所得到的身體能力小,所啓發的貪嗔癡不會那麼猛利,所造作的惡業也就不會那麼重大。人道就不一樣,如果用得不好,貪嗔癡會非常的猛利。由貪嗔癡煩惱所鼓動的惡業,更是刹那刹那地在造作,刹那刹那地的累積,這實在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我們應該警覺。在認識這種危險性之後,好好地運用這個妙善的暇滿人身,以重來世輕現世,重他人輕自己的這種心態來修學佛陀的正法。

   能夠真實成辦自他根本究竟安樂的方法,就只有佛法,現在所教授的正是這個正法,它完整地告訴我們成佛之道。雖然整個成佛次第道體的安立非常的完美,一定可以讓行者成就佛道,不過如果個人本身不去修行,那是沒用的,特別是這個教法涵蓋了顯密雙運的圓融教法。而我們所處的五濁惡世,正是修學這種顯密雙運教法的最好時候。當你認識到,當下,這個時候正是最好修學佛法的時機,就會善用每個時段來修學佛法。

   我們所聽聞的這個殊勝圓滿的諸佛正法,是叁士道次第的教授。如何能夠趣入這個叁士道次第的教授呢?主要是以聞、思、修證的方式來趣入。而且應該以什麼動機來聞思修此正法呢?不應該只是爲了下一世得到人天果位,乃至于個人證得解脫,墮入寂滅邊,那樣都是不足的。應該是修學愛他勝自的菩提心,“爲了一切衆生的義利,我一定要成佛。”以這個做爲動機、目的,來聞思修證這個正法。

   菩提道次第教授所闡述的門徑有四種,就是“甲一、爲顯其法根源淨故開示造者殊勝;甲二、令于教授起敬重故開示其法殊勝;甲叁、如何講聞二種殊勝相應正法;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

   我一再地複習,重述科判的理由,是希望聽受的人,能在心中同時憶念以前所教授過的重點,一起來做複習。由于我們所學的教授,不論是文字,乃至整個文義,都非常之深廣,但是修行時不能那麼廣,所以我們要能夠收攝重點、把握根本,在心中做整個的憶念修。像噶當派的大德,就在他們上至馬鞍的這麼一個過程中,就可以把道次第完整的略修過。他們有能力在很快速的時間內,把整個道體的內涵做憶念修。雖然我們不能像那些大德們在上馬之間就把整個道體修完,但最起碼,你要能同時同步地去做憶念,所以我如此重複地說科判,並不是在浪費時間。

   “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的次第”分兩項,即“乙一、道的根本在于親近善知識的道理”以及“乙二、親近之後如何修心的次第”,就是說,行者在如理如量的依止善知識之後,如何修學整個道次第的一個修心次第。修學佛法要有心要、精髓,如果說修心的內涵沒有心要,那所修的法,是浪費的。因此我們首先要能以此有暇之身勸取心要,也就是在認識你的暇滿之上,再進一步,好樂的去取心要。如果你不趕快求取心要,一方面所知無涯,生命有限,學習是不能等待的;二方面,生死無常,在死無常的叁根本九因相之上,我們必須以 1、決定修學修法,2、決定當下修學佛法,3、決定只有修學佛法的叁決定心,趕快去取心要才對。

   之所以安立叁士道次第的內涵有兩個重點:一是基于衆生心量的大小不同,根器的差異有別,所以安立爲下士、中士及上士道次第。如果你本身心量比較小,適合修學下士道次,你就取下士作爲你根器的相應。同樣的,如果你的心量能再大一點,能夠了解整個輪回的問題,就去修學中士道次。如果你心量足夠大時,就去修學上士道次。二是叁士道次第的修行核心在上士道的內涵,但是先要有共下、共中士道次做爲前行。以前行的修行,來引導後後的主要核心──上士道次的修學,安立爲叁士道次第的理由在此。

   丁二、取心要的道理分叁項,就是:“戊一、共下士道次修心”、“戊二、共中士道次修心”以及“戊叁、上士道次修心”的內涵。共下與共中士道次修心,我們已經簡要說過,現在就講到“戊叁、上士道次修心”的內涵。一般而言,大乘顯密教法都含攝在叁士道次第中,有人修學這顯密雙運的圓融之道,既然別人能這樣修,爲什麼我們不能修呢?別人可以修顯密雙運,我們也應該可以修顯密雙運。修得到或修不到另外一回事,但總必須去試試。沒有牙齒也要吃的啊!總之,現在是我們加把勁的時刻。

   關于“戊叁、上士道次的修心”分叁項來說明,就是(204頁科判)“己一、顯示入大乘門唯是發菩提心”、“己二、如何發生菩提心的道理”以及“己叁、發心完之後如何修學菩薩行的道理”。

   “己二、如何發起菩提心的道理”分四項,以(208頁)科判來說:“庚一、由依何因而生起菩提心”、“庚二、修菩提心的次第”、“庚叁、發起菩提心的量”以及“庚四、儀軌受法(受戒的儀軌)”。關于菩提心的修學次第,你可以依行者的根器、不同的好樂,而有不同的安立。你可以依著七因果生起菩提心,也可以依自他相換來發起菩提心,也可以混合修七因果和自他相換,兩者間雜在一起修,發起菩提心,這是依著個人的意樂而定。不過上師宗喀巴大師所教的發心法,主要是以七因果和自他相換混在一起間雜修,來發起菩提心,其所緣境有十一項,是口訣教授。這個發心的修法,正是我們心中決定要不要發奮圖強的地方,是你要不要去做的問題。任你典藏著《廣論》的書籍,其真正的目的,是要在發菩提心上用心,如果你往上學一點,向下學一點,左看右看,乍看起來好象學得很多,但事實上心中沒有相應的話,那樣學法是浪費人身。所以不論有沒有能力,你都要發菩提心。所修的法,生也好、死也好,當衆生也好、成佛也好,任何時候都好,你應該加油的地方是在發起菩提心,你所要修的法也是菩提心。

   阿底峽尊者精通教典、顯密皆精通,同時又通五明,是一位博學的大善巧者,當時他已接受菩提心的教授,只是尚未得到圓滿無誤的整個教授傳承,爲了能夠圓滿自己的修學,同時也爲了當時及後世的衆生,能夠圓滿修學菩提心,他知道這個的重要性,于是曆盡千辛萬苦,來到金洲大師面前,修學菩提心的教法十二年,這正是他看到了修學佛法的關鍵處,而不是在那邊浪費時間。尊者在十二年當中,心中日夜無間地不離菩提心,去修學守護菩提心的所緣境,是這樣修學菩提心的。換成是我們,維持一小時都很難吧!我們修學佛法,只是聽聞不能記憶,這樣修行時,心中就生不起功德。

   修學這麼珍貴希有的菩提心的基本條件,應該是要有很好的資糧田(指大乘善知識),而最好的資糧田就是觀上師等同觀世音。以觀世音上師佛爲一切總集的皈依處,觀修觀世音在頂門上,修與觀世音相應的菩提心法,這是最好的口訣。以此身口意叁門修希有珍貴的菩提心,你一定要恒常的向頂門的上師觀世音本尊祈求,在不離他的攝受之上,去發起菩提心。同時你也要能夠淨罪集資,淨除罪障與集聚資糧是很重要的,如果你要種子能長出苗芽、果實,不能沒有水分,淨罪集資就如同水分。雖然最重要的法行是種子,但是種子如果放在幹的地方、沒有水分的灌溉,是長不出苗芽的,所以你必須同時好好地淨罪集資。如果沒有先淨罪集資的話,就好比把畫畫在牆壁上抹不掉。我們一定要在祈求本尊之上,同時行持淨罪集資的法門,才能夠生起菩提心。

   有關淨罪方面,宗喀巴大師說,不論在任何時候,我們的身口意叁門都不能夠很自主地不染及惡垢。要不染及惡垢是很難的,因此我們應該恒常以四力行忏悔。而在積集資糧方面,我們應該恒常獻曼達。恒常獻曼達是積集資糧很重要的一部分。四共加行裏獻曼達十萬遍,這不僅是修法的前行而已,在你沒成佛之前,都要獻曼達的。你並不需要用很珍貴的曼達盤,它可以是木頭做的、石頭做的,像宗大師就是以石頭爲曼達盤去獻曼達。爲什麼你不肯好好努力地去淨罪集資呢?可能你是想說,如果我那麼努力,那麼很快地淨除了罪障,積集了資糧,恐怕很快就要去極樂世界了,是不是擔心這一點?不想離開你居住的地方是不是?你可能覺得你居住的地方很安樂,不想去極樂世界,怕資糧集得太快,是嗎?

   既然菩提心是那麼的珍貴,是修學佛法的主要核心心要,所以我們必須盡可能地去做前行法。爲了能生起菩提心,一定要好好地行七支供養,一定要好好的真正皈依叁寶,然後忏悔和供養,更可以以菩提心爲意樂來做皈依,行忏悔等。

   下士道次所修的無常是粗分…

《菩提道次第綱要(下冊) 第二十講 上士道次修心──我愛執與愛他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