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講 發菩提心
今天我們已經得到修學佛法的順緣──暇滿人身,遇到非常難逢的諸佛教法,又能碰到非常難得的善知識並蒙其攝受,個人本身也具足分辨善說的智慧,在這些條件具足的當下,應該盡可能的把握機會,善用自己的智力,好好的來修學諸佛正法,取其心要。如果在這具足一切,修學菩提道次第教授正法順緣的當下,卻又把智力放在無意義的事情上,那是對不起自己!
我們修學正法的動機,不應該僅只爲自己下一世能夠得到人天的果位,或者是爲了能夠成辦自己寂滅涅槃的果位,而應該要好好祈願,于修學自他相換之上,來圓滿愛他勝自的菩提心,也就是說,爲了能夠盡速真實圓滿衆生的義利,我要趕快成佛。爲了成佛,我一定要來聽聞、思惟、修證教法。現在我們所聽受的教法,是十方叁世諸佛所共入的康莊大道──菩提道次第教授。它具有叁種特色、四種殊勝,它的所诠很圓滿,可以含攝整個顯經密續的精髓教義,而且是基于調心的次第,一個衆生一座間可以修成,從第一步到最後一步,涵蓋整個成佛之道,這樣的一個修行教法。
這部教授菩提道次第的《廣論》,作者宗喀巴大師在造論時的當下動機是爲了讓衆生能夠調心、調伏煩惱。因此,我們在聽受、思惟、修學道次第的時候,應該以調伏、淨治自己的內心爲主。事實上,釋迦牟尼佛講說的八萬四千法蘊,這些無量無邊的法門,無非是讓所教化的衆生能夠用來調心,如果我們可以如其教授的來調心,就具有很大的意義。
就《廣論》的科判來說,它分四點,就是:“甲一、爲顯其法根源淨故開示造者殊勝;甲二、令于教授起敬重故開示其法殊勝;甲叁、如何講聞二種殊勝相應正法;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師長要以正確的教授來引導弟子;而弟子要能如理如量的接受這個教授,就一定要好好地依止師長,因爲道的根本在依師之理。除了佛陀不需要師長之外,一切衆生在任何時候,都需要師長的引導。因此我們應該向常啼菩薩與善財童子效學,以清淨的意樂和加行來依止師長。
攝取佛法的心要是那麼的重要,爲了讓你能夠毫不拖延的去取心要,所以要修念死無常。在憶念、思惟不念死無常的過患,和修習念死無常的功德之上,來正視並修學死無常的課題。修學死無常就像一個守護,能督促你一心速疾地去取心要。
事實上,《廣論》像無邊的大海一樣的的深廣,而這大海中的摩尼寶珠是什麼呢?我們可以說是叁士道次第教授,也可以說是叁主要道。依此叁士道次第的教授,利根的修行者能夠今世成就佛道。即使今世不能成佛,至少我們要寄望來世還能夠繼續得到暇滿人身,繼續修道,一直不斷地向上增上。
雖然寄望下一世能夠繼續修道,然而僅只做到摧破對今世的貪著,是不夠的,因爲在六道輪回的生死中,暇滿人身雖然是善趣,可是它是不究竟的,衆生在未能夠斷除這個由煩惱及業所自在,而感召的有漏五取蘊身之前,都是以痛苦爲體性,所以要真實的思惟輪回的總別二苦,以便再進一步地做到摧滅對來世的貪著。
這個有漏的五取蘊身是以苦爲體性,我們應該去思惟這一點,進而生起真實的出離心。而爲了希求達到出離生死輪回的緣故,所以修學出離之道──增上叁學。共中士道的修學是爲了引導行者到上士道,所以關于解脫之道,在行者心中應該先生起真實的出離心;再修學增上戒學作爲基礎,要能夠受戒,並守護增上戒學。至于增上定學及慧學是止觀功德,因爲它是共的關系(外道亦有,以後會說),所以在此不說。這整個內涵就稱之爲共中士道次。
佛法的心要有叁種,現在講到我們真正要修學的核心──上士道次。什麼時候是趣入上士道次、進入大乘道的修學?不論哪個衆生,只要他心中開始生起菩提心的當下就入上士道了。因此首先我們應該致力于如何能發起菩提心;在漸次地發起菩提心之上,再更進一步地來修學偉大的菩薩行。“以何次第而發起”菩提心?依次爲:如何是發起的方便(方法),然後發起之量,最後是受戒儀軌。
發心的方法有兩種,就是“七因果”及“自他相換法”。我們當下所講的應該是兩者混合在一起而發起這個心。這混合修的發心法行有十一項所緣境,首先是要遮止行者粗分的愛憎,所以先修住平等舍。之後再修知母、念恩、特別念恩等,依止次第。“特別念恩”是指說,衆生不只是在當我母親的時候對我恩澤無邊,就是衆生當我的敵人時恩澤卻是更大的。在我修行過程的境道果(初輪回(境)、中修行時(道)、後成佛時(果)),衆生就像如意摩尼寶珠般的珍貴,他們是來成就圓滿我的菩提心,所以恩澤無邊。修學住平等舍、知母、念恩、特別念恩以及報恩後,會很自然的生起悅意慈。悅意慈就是不分哪個衆生,我都覺得可愛,沒有所謂的親疏愛憎,全都是最可親愛的覺受。
今天我們已經得到具足十八種要件的暇滿人身,同時也值遇到這個非常殊勝的大乘教法,此時我們修學到悅意慈,在觀所有衆生都是最悅意、最親愛的那種心態之上,要讓所有衆生都能夠具足樂及樂因,以此來成辦衆生義利。所有衆生都一樣是那麼的親愛、悅意,也和我一樣要樂不要苦,而且對我都同樣的具有無邊的大恩,因此在正修學這種意樂之上,來成辦自他平等。在憶念、緣念這種正理之上,以遠離親疏愛憎的態度,平等的報衆生恩,以成辦衆生義利。義利分兩種:就是現前短暫的義利,和究竟圓滿的義利。
當你修學此法行,經若幹時候,覺得不能夠做到遠離親疏愛憎,還是以親疏愛憎的分別心去報恩的話,那表示你還不能夠做到自他平等。爲什麼會有這種情況發生呢?主要理由在于你的“我愛執”。因爲我愛執是基于對我好的衆生,我對他比較好,以報他的恩;對我中庸的衆生,相對的,我也對他中等;對我不好,傷害我的衆生,我就不報他的恩,乃至于有不管他的這種心態。這完全是基于我愛執的關系,因此我們若要能夠真實遠離親疏愛憎,來平等的報衆生恩、成辦他們的利益,首先要遮止“我愛執”。
要能夠由“自他相換”生起具量的“愛他勝自”的菩提心,一定要真正地去思惟“我愛執”的過患,同時思惟“愛他執”的功德。我愛執有無邊的缺點,沒有任何好處;相對的,“愛他執沒有任何缺點,修學這種法行,只有功德、只有利益;在分辨兩種功過的證成之上,來正行自他相換。
無始以來,我們一直受我愛執的奴役,一直在修學我愛執,就像是輪回的大修行者與大成就者,得到的果報只有痛苦,並沒有自利,也得不到圓滿安樂。佛陀無始以來就修學愛他執,所以最後從衆生位上到成佛果位,成就圓滿無邊的安樂。修學“我愛執”的過患與“愛他執”的功德,在經由功過的對比之後,來正行“自他相換”。“自他相換”雖然很困難,但是這個法行卻是大乘佛法的精髓和心要。你不想成佛便罷,想成佛只有往這條路上去,修學佛法的精髓就在這裏。有個偈頌說:“我愛執是一切的衰損之門,愛他執是一切的功德之源。因此,祈加持,讓我們能夠修學自他相換,這個大乘佛法的心要。”我們應該有這種認識。(原偈頌“愛惜自我爲諸衰敗門,惜母有情爲諸功德本;因此加持令我主要修,自他相換瑜伽相應法。”)
爲了增上自他相換,所以要修“施樂受苦”,而且是施樂受苦間雜著修。在你修學“受苦”時,如果對他人的痛苦不敢取受,就先取受自己的痛苦來修心。修學受苦是以大悲爲所緣,依著次第來取受痛苦。比如你可以取受,從無色界衆生到無間地獄衆生的痛苦,由上往下;也可以由下往上,取受無間地獄衆生到無色界衆生的痛苦,乃至于十地菩薩的障礙。衆生成佛之前一切的障礙,都由我來取受。或者說,此國到彼國,此方到彼方,以這樣的善巧來訓練自心。
一般來講,施樂受苦先要修學以大悲心爲所緣的受苦,再來修學以大慈心爲體性的施樂(布施快樂)。所能布施的快樂有哪些?包括自己的身軀、受用以及過去、現在、未來叁世所積累的善根。該如何去布施快樂、施舍自己的身軀呢?應該把自己的身軀幻化爲可以滿一切衆生願的摩尼寶珠,然後六道淨化觀,一道一道地去觀想。首先是地獄衆生,包括熱地獄及寒冰地獄的一切衆生。以熱地獄來說,你觀想無邊地獄嗔火燃燒,火焰熾然地燃燒著衆生,衆生正受著熱地獄的無邊痛苦,而你摩尼寶珠的身軀,能夠滿他們的願,所以普降大雨甘露,熄滅了所有嗔心及現行的一些熾然之火的痛苦,然後把地獄衆生安置于暇滿人身之上,個個具足暇滿人身。然後你這個身軀就成爲他們的善知識,你是地獄衆生的上師,爲他們講道次第,令他們依次修行,最後成佛。同樣的,對寒冰地獄的衆生也是如此地去思惟,他們受冰凍之苦,所以用你身軀幻化成的摩尼寶珠,像太陽一樣的光芒遍照,讓他們能夠得到溫暖,去除現行的寒冰地獄之苦;再進一步,將他們安置在暇滿人身的果上,然後你當他們的上師,依次講說道次,使他們得以聞思修證,最後也成佛。以此類推,這樣六道慢慢地淨化。
就像《入行論》與《華嚴經》所說的,衆生需要什麼就給什麼。他需要橋,就當橋給衆生度。他需要飲食、衣服、臥具、藥物等等,就給他。甚至于說,他需要血就給血,需要肉就給肉,需要骨頭就給骨頭,需要骨髓就給骨髓,阿修羅需要铠甲就給铠甲,令衆生的一切受用需求,都能夠得到滿足。先把他們現行的痛苦去除,再進一步地令他們離苦得樂,如此一來,他們就能夠具足這個堪能修學佛法的暇滿人身,能夠值遇可以讓他易于成就佛道的顯密雙運圓融之道,然後你當他的上師,幻化成無邊的上師,去教育他們顯密雙運圓融之道,安置每個衆生于大乘道之上。以上簡要地說明,如何布施自己的身軀給衆生受用。
…
《菩提道次第綱要(下冊) 第二十一講 發菩提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