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講 菩薩學處與布施度、持戒度
在獲得暇滿人身的時候,不要貪著于輪回,要再進一步,讓所有受苦的衆生脫離輪回界。爲此緣故,我一定要成就圓滿無上的正等正覺,要發菩提心,要以爲了衆生願成佛的菩提心來聽受、修持正法。
菩提道次第教授分四個門徑,就是:“甲一、爲顯其法根源淨故開示造者殊勝;甲二、令于教授起敬重故開示其法殊勝;甲叁、如何講聞二種殊勝相應正法;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分兩點,就是:“乙一、道之根本親近知識軌理”。“乙二、既親近已如何修心次第”。乙二、既親近已如何修心次第分兩項:“丙一、于有暇身勸取心要”,“丙二、如何攝取心要之理”。丙二、如何取心要的道理又分丁一、丁二,“丁二、正取心要”分叁項:“戊一、于共下士道次修心”。前面兩項我們已經講過。現在是講到 戊叁、上士道次修心的階段。上士道次修心的內涵也分叁項:“己一、顯示入大乘門唯是發心,己二、如何發生此心之道理,以及 己叁、既發心已(如何)學(菩薩)行的道理。”
關于 己二、如何發起菩提心的道理分四項來說明:庚一、依著何因而發起,庚二、如何修菩提心的次第,庚叁、發起菩提心的量,最後是 庚四、儀軌受法。上次講到 庚四、儀軌受法分叁項:辛一、未得令得,辛二、已得守護不失壞,最後是 辛叁、失壞後如何還淨的方便(如何清淨的道理)。菩薩戒受完之後,儀軌就廣的來說有叁項:“辛一、未得戒令得戒的道理”;以及“辛二、得戒之後如何讓它不失壞之守護之理”;最後是“辛叁、假設你犯了戒之後如何去還淨的方便”。就還淨的方便來說,因爲沒有傳菩薩戒,所以沒辦法廣說,如何能廣說,那還淨的方便必須好好來詳細研究,什麼是十八條根本墮(即重罪)?什麼是四十八條輕垢罪(即輕罪)?
別解脫律儀及密乘律儀(別解脫戒及金剛乘戒),在沒有受戒之前,不准看戒條與學處;相反的,菩薩戒在沒受戒之前,一定先要看戒條與學處。在你受戒之前,因爲沒受戒,即使是犯了也不算是犯戒。一旦受了戒,即使沒犯根本墮,就算犯了少分戒,或是沒能圓滿的守護,這時候你就必須還淨,必須去忏除。所謂的還淨是指菩薩戒的行心儀軌,不是願心儀軌。特別是說犯到一些十八根本墮,就是犯了根本墮中的幾分,也要去還淨;否則就必須重受。
什麼是願心儀軌的不共誓言?就是行者每天必須六次發心,一天中要晝叁夜叁的發誓願,發菩提心,這是不共誓言,要好好守護。這整個理路是來自于先發起菩提心,並且受律儀。受戒之後,就必須修學菩薩行。如果發心受戒,而不學菩薩行、不行菩薩道,那不可能成佛。宗喀巴大師說:“唯只發心而不能修學、守護、串習叁種律儀,是不能成佛的。”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只發心,但不能好好的去實修、實踐學處(叁種律儀是菩薩行的學處),就不可能成佛。
你只是想去某個城市是沒有用的,除了想之外,必須正行去走,要實踐!想去就得實際去走,才會走到。一樣的,你只發菩提心是不可能成佛的!爲了成就佛陀色身與法身功德,就要好好的修學方便分及智慧分的雙運之道。大乘智慧分及方便分雙運之道的修法接下來會講到。以六度來說,前五度是屬于方便分,是福德資糧的修學,後一度智慧度屬于智慧分,是智慧資糧的修學。
245頁科判:“己叁、第叁既發心已于諸菩薩行修學道理分叁”:庚一、發心之後須要學學處的理由。“庚二、顯示學習智慧分與方便分(只有)一分不能成佛”,單獨智慧分或方便分的修學是不可能成佛的。庚叁、正行解釋學處學習次第。
需要修學菩薩行的理由何在?如果發起菩提心之後,菩薩不修學菩薩學處,一定不能成佛的。因此,一定要好好的努力修學菩薩行!僅只發心而不修學菩薩行、不受持菩薩戒,是不可能成佛的!
顯示學習智慧分與方便分只有一分不能成佛的道理,(247頁第6行)“毗盧遮那現證菩提經雲,“秘密主,一切種智者,從大悲根本生,從菩提心因生,以諸方便而至究竟。”其中大悲如前已說”,大悲心的意義前面已經講過,而菩提心指世俗菩提心與勝義菩提心兩種。方便指布施等五度圓滿。但是欲求成佛必須修兩種因,就是智慧分與方便分不相分離的道,而且是必須修兩種因,就是智慧分與方便分不相分離的道,而且是必須互相攝持來學習,所以必須雙運修習。
257頁科判“庚叁、第叁解釋學習學處次第分二:辛一、于總大乘學習道理,辛二、特于金剛乘學習道理。”“辛一、于總大乘學習道理”分叁:壬一、淨修欲學菩薩學處。壬二、修行之後受取菩薩律儀(菩薩戒)。壬叁、受已(受過菩薩戒)如何學習的道理。
壬一、淨修欲學菩薩學處者,戒律和密乘(別解脫戒及密乘戒)兩者當中,(257頁第3行)“若先未受各各律儀,不可聽聞所有學處。”;而菩薩戒就不一樣,“此不同彼,此諸學處先當善知淨修相續”,讓行者的相續好好清淨之後,“次樂受者”歡喜信受者,“乃可授與諸律儀故”才能夠授與菩薩學處,這是最好的方便。
修行之後如何受取菩薩律儀的道理,(第2段) “第二者初當如何正受道理,受已無間于根本罪及惡作罪(四十六輕垢罪)防護道理,設有毀犯還出道理”,這道理應該從無著菩薩的《菩薩地》裏的《戒品釋》廣說抉擇。“未受律儀定須先閱,如彼當知”,就是牢記《菩薩地》的文義,先了解再來受持。
壬叁、受已如何修習道理分叁:“癸一、何所學處。癸二、其中能攝諸學道理。癸叁、于此如何學習次第。”說到修行,菩薩道廣大無邊,但是“若廣差別雖無邊際,隨類略攝,于六度中盡攝菩薩諸應學事。”因此“六度者攝菩薩道一切扼要大溫陀南(大關要)”,四攝法門也在六度當中,“四攝亦即攝于其中,攝施易知”。四攝第一個是布施,第二個是愛語。“愛語者是依六度教誡所化,利行者是安立他于所教義(安立他爲所教化義),同事者是自亦同所化行故(同所教化者而行持)。”“又二資糧及叁學等,亦攝菩薩一切正道。”這二資糧是指福德資糧及智慧資糧,叁學是指戒、定、慧,當然是可以攝爲菩薩正道所學處。但是“然如六度所引解了,諸余能攝則不能爾”。六度是最超勝,最能攝菩薩學處的。
癸二、能攝諸學道理分二:子一、正說六度的數量及義決定。子二、兼說次第決定。子一、第一個分六項:醜一、“觀待增上生數決定者”(258頁第3段) “又須具足所受用財,能受用身,同受用伴,凡所作業悉能成辦,四種圓滿。又此盛事亦多變爲煩惱之緣,故須不隨煩惱力轉,此猶非足尚須對于諸取舍處,能善分辨無倒進止。”“故于余生感六盛事,非爲無因,不平等因,其隨順因定爲六度。”前面所講的六種盛事、六種果報,這因不是來自于無因、不順因、或是不平等因,而隨順于相順之因,也就是六度。“當修當習當多修習六(度)到彼岸,以殊勝因能感如是殊勝果故。此是現前增上生果,身圓滿等究竟增上生者,唯佛地有。”
醜二“觀待引發(自他)二利數決定者”。“其修利他,先須以財而作饒益。此若損惱有情而施亦無所濟(損惱有情而布施是沒有助益的),善遮損他(能夠善巧遮止損惱衆生)及所依事(所布施的事情),利他極大,故須屍羅(所以需要持戒)。”要能夠持戒清淨究竟,“若不能忍他作怨害,報一報二。戒難清淨,故戒究竟須耐怨害忍。由不報複,能免衆多他所造罪,他若信樂堪令行善,故是最大利他。”而自利者,是以智慧之力去得到解脫之樂,若心散亂則不能得此。因此需要盡力令心住定于叁摩地當中,所以說“堪能如欲安住所緣”,“堪能”是指身心堪能。堪能什麼?堪能如自己想要的安住在所緣境上。所以接著說:“晝夜發勤精進無有勞倦”,就是說,已經有能力如欲的安住所緣後,行者要日夜不間斷的激勵自己努力無所疲倦的修持。但若要能夠均勻徹底的圓滿二利,就必須修行六度。
醜叁“觀待引發圓滿一切利他數決定者”(259頁第3段) 首先以財施(舍心)去除衆生的匮乏,其次于有情不爲損惱,就是持戒。且忍耐怨害苦,必須忍辱。“于助他事發起精進而無厭離”這是精進;“依于靜慮以神通等引攝其意”就是攝受衆生的義利,讓衆生能夠滿意。“若成法器”引導衆生成爲堪能教授的法器之後,“次依智慧善說斷疑”教說以斷衆生的疑惑,令其解脫,因此六度決定。
醜四“觀待能攝一切大乘數決定者”(260頁第3行),“謂已得財位無所貪著,及于未得不希求故,于諸財位能不顧戀,有此則能守護學處,受戒敬戒(持戒),依情非情(有情與無情)所生衆苦,能堪忍故不起厭患(忍辱),修善所作勇悍無厭(精進),修奢摩他無分別瑜伽(靜慮),及毗缽舍那無分別瑜伽,以此六事(六度)攝盡一切能趣大乘,此由六度次第引發無須更多。”
醜五、觀待“依一切種道或方便數決定者”(第3段) 。“謂于已得境界受用,無貪欲道或方便者,謂行惠施,由修能舍離彼貪故(布施)。諸未得境爲得彼故功用散亂,防護方便謂持淨戒,由能安住比丘律儀,一切事業邊際散亂悉不生故(持戒)。不舍有情方便謂能堪忍,不厭怨害一切苦故(忍辱)。增善方便謂發精進(增長善業的方便最好莫過于勤發精進),由發精進善增長故(由發起精進,善業增長,這是精進)。淨障方便謂後二度(靜慮與智慧度),靜慮伏惑(靜慮能夠伏斷煩惱,伏惑是指現行的煩惱能夠調伏。),般若(智慧)能淨所知障故,故六度決定。”
醜六“觀待叁學數決定者”(261頁第2段) 。“戒學自性即是戒度”,可是此要有布施…
《菩提道次第綱要(下冊) 第二十二講 菩薩學處與布施度、持戒度》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