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讲 菩萨学处与布施度、持戒度
在获得暇满人身的时候,不要贪着于轮回,要再进一步,让所有受苦的众生脱离轮回界。为此缘故,我一定要成就圆满无上的正等正觉,要发菩提心,要以为了众生愿成佛的菩提心来听受、修持正法。
菩提道次第教授分四个门径,就是:“甲一、为显其法根源净故开示造者殊胜;甲二、令于教授起敬重故开示其法殊胜;甲三、如何讲闻二种殊胜相应正法;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学徒之次第”。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学徒之次第分两点,就是:“乙一、道之根本亲近知识轨理”。“乙二、既亲近已如何修心次第”。乙二、既亲近已如何修心次第分两项:“丙一、于有暇身劝取心要”,“丙二、如何摄取心要之理”。丙二、如何取心要的道理又分丁一、丁二,“丁二、正取心要”分三项:“戊一、于共下士道次修心”。前面两项我们已经讲过。现在是讲到 戊三、上士道次修心的阶段。上士道次修心的内涵也分三项:“己一、显示入大乘门唯是发心,己二、如何发生此心之道理,以及 己三、既发心已(如何)学(菩萨)行的道理。”
关于 己二、如何发起菩提心的道理分四项来说明:庚一、依着何因而发起,庚二、如何修菩提心的次第,庚三、发起菩提心的量,最后是 庚四、仪轨受法。上次讲到 庚四、仪轨受法分三项:辛一、未得令得,辛二、已得守护不失坏,最后是 辛三、失坏后如何还净的方便(如何清净的道理)。菩萨戒受完之后,仪轨就广的来说有三项:“辛一、未得戒令得戒的道理”;以及“辛二、得戒之后如何让它不失坏之守护之理”;最后是“辛三、假设你犯了戒之后如何去还净的方便”。就还净的方便来说,因为没有传菩萨戒,所以没办法广说,如何能广说,那还净的方便必须好好来详细研究,什么是十八条根本堕(即重罪)?什么是四十八条轻垢罪(即轻罪)?
别解脱律仪及密乘律仪(别解脱戒及金刚乘戒),在没有受戒之前,不准看戒条与学处;相反的,菩萨戒在没受戒之前,一定先要看戒条与学处。在你受戒之前,因为没受戒,即使是犯了也不算是犯戒。一旦受了戒,即使没犯根本堕,就算犯了少分戒,或是没能圆满的守护,这时候你就必须还净,必须去忏除。所谓的还净是指菩萨戒的行心仪轨,不是愿心仪轨。特别是说犯到一些十八根本堕,就是犯了根本堕中的几分,也要去还净;否则就必须重受。
什么是愿心仪轨的不共誓言?就是行者每天必须六次发心,一天中要昼三夜三的发誓愿,发菩提心,这是不共誓言,要好好守护。这整个理路是来自于先发起菩提心,并且受律仪。受戒之后,就必须修学菩萨行。如果发心受戒,而不学菩萨行、不行菩萨道,那不可能成佛。宗喀巴大师说:“唯只发心而不能修学、守护、串习三种律仪,是不能成佛的。”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只发心,但不能好好的去实修、实践学处(三种律仪是菩萨行的学处),就不可能成佛。
你只是想去某个城市是没有用的,除了想之外,必须正行去走,要实践!想去就得实际去走,才会走到。一样的,你只发菩提心是不可能成佛的!为了成就佛陀色身与法身功德,就要好好的修学方便分及智慧分的双运之道。大乘智慧分及方便分双运之道的修法接下来会讲到。以六度来说,前五度是属于方便分,是福德资粮的修学,后一度智慧度属于智慧分,是智慧资粮的修学。
245页科判:“己三、第三既发心已于诸菩萨行修学道理分三”:庚一、发心之后须要学学处的理由。“庚二、显示学习智慧分与方便分(只有)一分不能成佛”,单独智慧分或方便分的修学是不可能成佛的。庚三、正行解释学处学习次第。
需要修学菩萨行的理由何在?如果发起菩提心之后,菩萨不修学菩萨学处,一定不能成佛的。因此,一定要好好的努力修学菩萨行!仅只发心而不修学菩萨行、不受持菩萨戒,是不可能成佛的!
显示学习智慧分与方便分只有一分不能成佛的道理,(247页第6行)“毗卢遮那现证菩提经云,“秘密主,一切种智者,从大悲根本生,从菩提心因生,以诸方便而至究竟。”其中大悲如前已说”,大悲心的意义前面已经讲过,而菩提心指世俗菩提心与胜义菩提心两种。方便指布施等五度圆满。但是欲求成佛必须修两种因,就是智慧分与方便分不相分离的道,而且是必须修两种因,就是智慧分与方便分不相分离的道,而且是必须互相摄持来学习,所以必须双运修习。
257页科判“庚三、第三解释学习学处次第分二:辛一、于总大乘学习道理,辛二、特于金刚乘学习道理。”“辛一、于总大乘学习道理”分三:壬一、净修欲学菩萨学处。壬二、修行之后受取菩萨律仪(菩萨戒)。壬三、受已(受过菩萨戒)如何学习的道理。
壬一、净修欲学菩萨学处者,戒律和密乘(别解脱戒及密乘戒)两者当中,(257页第3行)“若先未受各各律仪,不可听闻所有学处。”;而菩萨戒就不一样,“此不同彼,此诸学处先当善知净修相续”,让行者的相续好好清净之后,“次乐受者”欢喜信受者,“乃可授与诸律仪故”才能够授与菩萨学处,这是最好的方便。
修行之后如何受取菩萨律仪的道理,(第2段) “第二者初当如何正受道理,受已无间于根本罪及恶作罪(四十六轻垢罪)防护道理,设有毁犯还出道理”,这道理应该从无著菩萨的《菩萨地》里的《戒品释》广说抉择。“未受律仪定须先阅,如彼当知”,就是牢记《菩萨地》的文义,先了解再来受持。
壬三、受已如何修习道理分三:“癸一、何所学处。癸二、其中能摄诸学道理。癸三、于此如何学习次第。”说到修行,菩萨道广大无边,但是“若广差别虽无边际,随类略摄,于六度中尽摄菩萨诸应学事。”因此“六度者摄菩萨道一切扼要大温陀南(大关要)”,四摄法门也在六度当中,“四摄亦即摄于其中,摄施易知”。四摄第一个是布施,第二个是爱语。“爱语者是依六度教诫所化,利行者是安立他于所教义(安立他为所教化义),同事者是自亦同所化行故(同所教化者而行持)。”“又二资粮及三学等,亦摄菩萨一切正道。”这二资粮是指福德资粮及智慧资粮,三学是指戒、定、慧,当然是可以摄为菩萨正道所学处。但是“然如六度所引解了,诸余能摄则不能尔”。六度是最超胜,最能摄菩萨学处的。
癸二、能摄诸学道理分二:子一、正说六度的数量及义决定。子二、兼说次第决定。子一、第一个分六项:丑一、“观待增上生数决定者”(258页第3段) “又须具足所受用财,能受用身,同受用伴,凡所作业悉能成办,四种圆满。又此盛事亦多变为烦恼之缘,故须不随烦恼力转,此犹非足尚须对于诸取舍处,能善分辨无倒进止。”“故于余生感六盛事,非为无因,不平等因,其随顺因定为六度。”前面所讲的六种盛事、六种果报,这因不是来自于无因、不顺因、或是不平等因,而随顺于相顺之因,也就是六度。“当修当习当多修习六(度)到彼岸,以殊胜因能感如是殊胜果故。此是现前增上生果,身圆满等究竟增上生者,唯佛地有。”
丑二“观待引发(自他)二利数决定者”。“其修利他,先须以财而作饶益。此若损恼有情而施亦无所济(损恼有情而布施是没有助益的),善遮损他(能够善巧遮止损恼众生)及所依事(所布施的事情),利他极大,故须尸罗(所以需要持戒)。”要能够持戒清净究竟,“若不能忍他作怨害,报一报二。戒难清净,故戒究竟须耐怨害忍。由不报复,能免众多他所造罪,他若信乐堪令行善,故是最大利他。”而自利者,是以智慧之力去得到解脱之乐,若心散乱则不能得此。因此需要尽力令心住定于三摩地当中,所以说“堪能如欲安住所缘”,“堪能”是指身心堪能。堪能什么?堪能如自己想要的安住在所缘境上。所以接着说:“昼夜发勤精进无有劳倦”,就是说,已经有能力如欲的安住所缘后,行者要日夜不间断的激励自己努力无所疲倦的修持。但若要能够均匀彻底的圆满二利,就必须修行六度。
丑三“观待引发圆满一切利他数决定者”(259页第3段) 首先以财施(舍心)去除众生的匮乏,其次于有情不为损恼,就是持戒。且忍耐怨害苦,必须忍辱。“于助他事发起精进而无厌离”这是精进;“依于静虑以神通等引摄其意”就是摄受众生的义利,让众生能够满意。“若成法器”引导众生成为堪能教授的法器之后,“次依智慧善说断疑”教说以断众生的疑惑,令其解脱,因此六度决定。
丑四“观待能摄一切大乘数决定者”(260页第3行),“谓已得财位无所贪著,及于未得不希求故,于诸财位能不顾恋,有此则能守护学处,受戒敬戒(持戒),依情非情(有情与无情)所生众苦,能堪忍故不起厌患(忍辱),修善所作勇悍无厌(精进),修奢摩他无分别瑜伽(静虑),及毗钵舍那无分别瑜伽,以此六事(六度)摄尽一切能趣大乘,此由六度次第引发无须更多。”
丑五、观待“依一切种道或方便数决定者”(第3段) 。“谓于已得境界受用,无贪欲道或方便者,谓行惠施,由修能舍离彼贪故(布施)。诸未得境为得彼故功用散乱,防护方便谓持净戒,由能安住比丘律仪,一切事业边际散乱悉不生故(持戒)。不舍有情方便谓能堪忍,不厌怨害一切苦故(忍辱)。增善方便谓发精进(增长善业的方便最好莫过于勤发精进),由发精进善增长故(由发起精进,善业增长,这是精进)。净障方便谓后二度(静虑与智慧度),静虑伏惑(静虑能够伏断烦恼,伏惑是指现行的烦恼能够调伏。),般若(智慧)能净所知障故,故六度决定。”
丑六“观待三学数决定者”(261页第2段) 。“戒学自性即是戒度”,可是此要有布施…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二讲 菩萨学处与布施度、持戒度》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